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征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和意外性。
发生突然,较难预测。
(2)群体性或社区危害性:往往同时波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
(3)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由于其发生突然,累及数众,损失巨大, 往往引起社会惊恐不安,危害相当严重。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现场抢救、控制和转运救治,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涉及多系统多部门,必须在政府领导下综合协调处理。
5)常与违法行为、违章操作、责任心不强等有直接关系。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界定和分类
(1) 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
(2)食物中毒事件
(3)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中毒死亡:
(4)自然灾害:
(5)意外事故
(6)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或死亡
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特大(Ⅰ级)
◆重大(Ⅱ级)
◆较重(Ⅲ级)
◆一般(Ⅳ级)
我国近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记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
1998年山西朔州毒酒事件,山东省单县数百名小学生服碘钙营养片引起不良反应事件
长江全流域大洪水
1999年抗洪救灾
2002年河北白沟苯中毒事件,南京914中毒事件
2003年非典
2004年人禽流感,印度洋海啸
2005年猪链,安徽泗县疫苗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06年桑美台风,
2007年太湖水污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的特点
(一)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仍构成重大威胁
(二)中毒、核和辐射损伤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呈波动趋势
(三)发生恐怖事件的威胁因素存在
(四)自然灾害产生的公共卫生问题负担加重(北纬30度)(五)其它突发事件衍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增多
(六)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仍是关注焦点(七)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化
(八)境外传染病传入形势严峻
(九)社会各界十分敏感地关注公卫事件和应急机制建设
预警(Early-Warning )
在缺乏确定的因果关系和充分的剂量—反应关系证据的情况下,根据以往的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促进调整预防行为或者在环境威胁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应急体系定义
◆应急准备与计划
◆资源储备
◆人员调动
◆应急管理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预警理论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
(2)前瞻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4)系统弹性原则
(5)闭环模式(信息反馈、不断调整—闭环监控)
三、预警系统的应用及前景
(1)环境决策
(2)毒物排放和暴露水平的控制
(3)商业管理和决策
(4)食品安全
(5)替代品评价
(6)人类自身行为的评价
预警分级
Ⅰ级(特别重大)——红色
Ⅱ级(重大)————橙色
Ⅲ级(较大)————黄色
Ⅳ级(一般)————蓝色
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四个阶段或时期。
潜在期爆发期持续期消除期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内容 重大疫情
食物中毒食物污染
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
放射性污染和辐照
急性化学物品中毒
其他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原则
防范第一的原则;
生命至上的原则
统一指挥的原则;
社会参与的原则;
协调一致的原则
合法科学的原则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及时报告(时间、地点、疫情)
抢救病人和中毒患者(送治、隔离、医学观察)
保护控制现场
控制和消除致病及中毒原因
调查确诊
对健康人群进行预防
写出书面报告
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理工作预案
◆疫情的初步调查。
◆隔离救治病人和疑似病人。
◆向上级卫生防疫主管部门上报疫情,对于甲类传染病或新发现
的传染病需在2小时内上报
◆进一步调查核实
◆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深入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修订、补充防治方案
◆解除封锁、解除隔离
传染病流行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疫源地: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
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
疫点:范围较小的疫源地
疫区: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
将并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类,共40种.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疾病三间分布
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
“五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
(1)及时报告
(2)抢救病人和中毒人群
(3)保护和控制现场
(4)控制和消除致病及中毒原因
(5)调查确证
(6)对健康人群进行预防
(7)写出书面报告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在劳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急性中毒(职业中毒)事件现场救治原则:脱离现场、及时抢救、彻底清洗、安全护送。
五、自然灾害的分类
从地球的外围圈层和灾害发生的层次可以分为:
天文灾害
气象灾害
生物灾害
地质灾害
水文灾害
救护区标志的设置:
•I 类伤救护区插红色彩旗显示;
•Ⅱ类伤救护区插黄色彩旗显示;
•Ⅲ类伤救护区插绿色彩旗显示;
•0 类伤救护区插黑色彩旗显示。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全球化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
◆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
◆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生物恐怖及其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对
◆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
◆老龄化
◆艾滋病与结核病
primary health care, PHC
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
●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与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一级预防的概念
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又称病因预防。
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
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