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3、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
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
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
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长江。
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止。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
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
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
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
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
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等等。
自古以来,写三峡的文字就很多,同学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不少。
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李白的《秋浦歌》、《朝辞白帝城》等等。
要在众多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
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是独辟蹊径的,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通过\'漫想\',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写作中,作者打开视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其思路纵贯古今,气势非凡,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二、指导阅读(一).生字生词的识记,相关文化知识积累如\'以敝帚画西施\'、\'志\'、\'欹\'、\'洪荒\'、\'注\'、\'不盈不溢\'、\'摧山坼(ch è)地\'、\'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等。
这样的内容不少,都可借助文中的注释或查工具书完成。
(二).找出联结上下文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本文题为\'漫想\',实际上\'漫\'而有序,作者十分注意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通过想象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在自读时,我们找出这方面的语言标志,会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抓住起联结作用的关键语句如\'直到今年--五十多岁了,才有机会第一次穿过三峡\'、\'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面对这奇景\'、\'第一个\'、\'既然有第一个\'、\'那个时候\'、\'再想下去\'、\'那时候\'、\'船已经穿过三峡\'等等。
通过这些语句,我们会发现,文章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本文线索是什么?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三、小结课文四、作业布置1、本文线索是什么?2、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1、本文线索本文线索,一是紧紧扣住一个\'过\'字。
从船\'出了夔门\'写起,直到\'船已经穿过三峡\'结束,写了游三峡的全过程;二是紧扣\'漫想\'二字,不断拓展时空内涵。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阅读时,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我在小时候就读过一些古人今人描述三峡的文字,……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交代行文的起因:\'第一次\'面对早已神往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
第二部分,\'第一个,是的,总有第一个吧。
……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展开\'漫想\'。
第三部分,\'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回到现实,歌颂当代人民的开拓精神。
结束\'漫想\',回应开头。
3、在安排文章的行文结构上,作者是独具匠心的。
如在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作者用了设问的手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通过这一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文章的渊深之境:三峡那么高,那么险,谁过去?怎么过?一个人能过?还是许多人生生不息地过?所谓微言大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思考的,而此文给了读者巧妙的回答。
那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只需要\'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在\'漫想\'中,作者把古代与现在,把虚景与实景联系起来,歌颂了改革开放后热火朝天的祖国建设。
从而把读者引向了一个较高的思想境界。
4、再从行文上看,文章穿插有致,能巧妙地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切换。
文章从\'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写起,一直写到应当怎样做为止。
然后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然后又一笔荡开:\'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
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二、小结课文三、作业布置思考:1、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2、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3、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第三课时一、作业检查二、自读点拨(一).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过万重山\',本于李白的《朝辞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二).文章的景物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文中有关三峡景物的直接描写不多,比较集中的是第二段。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这段文字写\'夔门\'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穿过地莫名的惊喜。
瞿塘峡(亦称夔峡)气势磅礴,险峰对峙,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但却\'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
峡中江流澎湃,涛声雷鸣,号称\'天下雄关\',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
山势之外,瞿塘水势亦\'雄\',它\'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
对瞿塘峡的山水之\'雄\',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第一次面对如此险绝的山势,作者说\'忽然落进一个天地\'实在贴切不过:一是景色变换的突然,二是奇观纷至沓来,三是兴奋不已,触发了无限遐思。
从章法上讲,这段景物描写是\'漫想\'的必不可少的铺垫。
(三).文中几处\'三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文章里多处用\'三峡\'一词,但是细究起来,含义却有所不同。
1、如\'第一次穿过三峡\'、\'似乎可以说,打开四川和内地的通路(包括北边翻越秦岭的蜀道和东边的三峡),大约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人穿过三峡自然还要早一些\'、\'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具体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这里的\'三峡\'指的是开辟出来的一条道(水)路。
3、\'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
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
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这里的\'三峡\',已与作者对人类宏伟业绩的联想浑然一体。
4、\'在新长征中,在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此时此刻正有多少\'葛洲坝\'在兴建,有多少新的\'三峡\'待穿过啊!而且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在前头,那\'三峡\',也许高得顶住月亮,长得环绕地球。
于是,我看见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挺立起来。
他们抖掉昨天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他们被一个钢铁的意志--党的意志团结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量数新的\'三峡\'进军。
\'显然这里的\'三峡\'指的是人类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未知的困难。
(四).本文赞美了什么精神?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写的\'万重山\'即三峡,含义比较丰富。
每一层含义都是不同的。
但是有一点相同,即无论是具体的\'三峡\'还是比喻的\'三峡\',都与困难有关。
江水凿开三峡,要经历千难万险,第一个经过三峡的人要经过千难万险,今天虽然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但是要建设和实现自己的美好蓝图,也要经历千难万险。
这是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困难都被人类克服了,因而显示出人类在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的伟大功绩。
但是这些功绩却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相反,它显示了人类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克服困难意志坚定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