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万重山漫想

过万重山漫想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自读指导]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1.放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起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结束了“漫想”。

5.学生思考:作者“漫想”了好多关于“三峡”以及与“三峡”有关的内容,主要想说明什么?明确:通过“漫想”,作者想要讴歌知难而进心无旁念,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四、训练理清局部思路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打乱?为什么?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

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

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

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

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

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

2.学生讨论:文章第11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

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所以说本段的思路与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脉相通的。

五、结合文意体会几个关键句的妙处1.解读下列文字:“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借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

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

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

2.解读文章第12段中的两个“三峡”。

明确: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

表明此处的“三峡”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

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

3.解读“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明确: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三峡”精神的喜悦。

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

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

“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

“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

六、小结当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面对奇景,展开“漫想”。

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绪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

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进我们的生活,如“信息”“网络”“生物技术”一无不像“三峡”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三峡精神”,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去开拓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大领域。

七、布置作业1.比较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2.以“读《过万重山漫想》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教学设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

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二.解题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三.阅读全文,思考问题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四.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略>五.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学习方法点拨]题目分析法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图示:起点----------------------------------------------------终点(夔门) (过三峡)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联想\想象)"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三峡"(未知领域)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阅读文章,回答问题]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个",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个"?请你列举.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②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时面临哪些困难?③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第一个"是否退缩?你从中是否受到启示?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④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⑤请你结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意义?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段落分析法<略>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表现手法分析法<略>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远古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间----------------工具---------------压力---------------局限精神:知难而上,义无返顾六.总结,思路拓展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第一个"可称为开拓者和首创者.作者赞扬"第一个"实际上是讴歌知难而上的首创精神.我们应该发扬"第一个"的精神,去体味开拓的喜悦.七.作业⑴摘录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⑵诵读课文⑶以"第一次"为题作文.八.板书设计[略]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创作意图,以及为达此意图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培养透过“媒质”(过三峡)而看清实质的阅读能力。

2、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于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

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借助媒质而表意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备课资料1、作者简介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