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

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

目录第1章字辈谱 (5)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 (5)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 (5)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 (5)第2章世系总图 (6)第3章谱序 (7)3.1关于唐姓的起源与演变 (7)3.2关于唐姓迁徙分布 (8)3.3当代唐姓的情况 (8)3.4唐姓血型 (9)3.5唐姓的传统文化——郡望 (9)3.6唐姓的传统文化——堂号 (10)第4章家谱凡例 (11)4.1字辈谱传承规范 (11)4.2唐氏族人取名原则 (11)4.3续谱原则 (11)4.4本谱纪年原则 (11)4.5本谱入谱人员范围 (12)4.6本谱世系本源书写规范 (12)4.7人物录及传记 (13)4.8修谱期限 (13)4.9其他 (14)第5章家风---家训家规 (15)5.1家规文化(十二条) (15)5.2家训文化 (17)第6章传记及人物录 (21)6.1人物传——第四世 (21)《XX字辈》奋斗史 (21)6.2祖居录——XX屋基 (22)《XX屋基》由来及历史变迁 (22)6.3人物录 (25)第7章谱系本源 (26)7.1唐氏族人的详细本源记录 (26)一、第一世 (26)二、第二世 (27)三、第三世 (28)四、第四世 (29)五、第五世 (31)六、第六世 (33)七、第七世 (34)八、第八世 (35)后记1第1章字辈谱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志高谋贵官,忠孝添声振;睿智遗后泽,宗族旺世延;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根据唐氏七修族谱记载,我唐氏历代修谱,均列有字辈,在光绪十九年第五修时进行规范,曾制定(40字)字辈字。

朝官世文添,宗万年国选;德立有志成,先训敏诗礼;谋绍忠贤典,章垂后孝弟;光前家声丕,振遗泽式延;第2章世系总图第3章谱序3.1关于唐姓的起源与演变《姓源》和《姓氏考略》等书,都明确指出了唐姓是“唐尧之后”。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16岁接挚帝位,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

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

构成汉族唐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祁姓、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

第一支出自祁姓。

4000多年前的尧时代已有唐部落,也称陶唐氏,祁姓,尧为部落首领,生活在今河北唐县一带,尧的族人就以地方为姓,才世代姓唐的。

以后,由于人口逐渐增多,自然居住地域也必然向外扩展,其中有一支迁到了古唐国(今山西翼城西),舜继承尧之帝位,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封地即在今山西翼城西。

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迁于河南西部的鲁山。

周武王灭商后,复封留于山西翼城的尧后裔为唐侯,不久唐侯叛乱,公元前1106年为周成王所灭,唐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此也称晋唐。

为了祭祀帝尧,周成王更封在河南鲁山的刘累子孙为唐侯,此唐侯的后代也有唐姓,此亦称豫唐。

晋唐和豫唐也合称祁姓唐氏。

第二支源自姬姓。

西周初周成王灭山西翼城西的唐,把古唐国之地封与其弟叔虞,史称唐叔虞。

叔虞后改封为晋侯,唐叔虞的庶出子孙中也有唐氏,此为姬姓唐氏。

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继承唐侯,别封于新的唐地,古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

公元前505年,楚昭王灭唐,唐国子孙也以国名为氏,此也为姬姓唐氏,也称楚唐。

姬姓唐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

祁姓唐氏和姬姓唐氏是组成当代唐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分。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汉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重要时期。

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唐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

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南北方民族的血液,唐姓中也流入了外族的基因。

这包括汉朝的南蛮,三国时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

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随后逐渐被同化,成为当地唐姓汉族组成的一部分。

3.2 关于唐姓迁徙分布先秦以前,唐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一个是今山西太原地区,这是唐姓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另一个地区则在今湖北省随县一带,这也是早期唐姓的集中之地;第三个地区就是秦国,即今陕西关中地区。

秦汉时期,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江西、安徽、四川、广东等地。

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

唐朝初期,河南固始人移居福建漳州,其中就有唐姓,是当代闻名于海内外的客家人中唐姓的祖先。

清朝初,唐姓开始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44位。

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 %,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

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

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入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这四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安徽、四川,这四省的唐姓又集中了24%。

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

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3.3 当代唐姓的情况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

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25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780余万,增长了15倍之多,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34%的唐姓人口。

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为唐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

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唐姓人群中分布在湘桂黔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1%的唐姓人群。

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34%的唐姓人群。

3.4唐姓血型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6%,A型占29.6%,B 型占26.7%,AB型占8.1%。

3.5唐姓的传统文化——郡望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

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

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

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

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

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

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

西晋时期予以扩建。

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

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

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

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3.6 唐姓的传统文化——堂号 与郡望名相同的堂号:晋阳堂;晋昌堂;鲁国堂;北海堂;重要的堂号还有有禅让堂;(注:“禅让”堂号典出上古帝唐尧,帝尧不以天下为私,把帝位让给了虞舜,是因唐尧开禅让之功而得,历史上称帝尧为圣主。

)圣仁求正堂;(注:尧禅于舜,舜禅于禹,而圣仁贤名得正天下。

)第4章家谱凡例4.1字辈谱传承规范汉族唐氏字辈繁多,每一支每一族都有自己的字辈,本支派是四十代字辈,当承用到最后一个字辈的时候,家族应该怎么传承呢?①当字辈用完可以循环开始使用第一代字辈,亦表生生不息;②也可续写字辈,按照汉族姓氏字辈续接惯例,可由最后一代联合本支派族人进行<续写字辈谱>或者<重修字辈谱>,重修字辈的第一代人,亦可称世祖。

4.2唐氏族人取名原则唐氏后人取名一律为:唐加字辈加名组成,名字必须按照字辈取名字,必须把字辈加在姓之后、名之前;由于时代的进步,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唐氏后人取名可能不一定是按照字辈进行取名,但在家谱记录中仍需按照字辈字进行世系传递。

4.3续谱原则旧谱照录,旧谱中的错误处不进行更改,可设考证栏目详细罗列错误之处;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力求源流世系之衔接有序,其间有未尽明确者,暂存间断待考,不采纳无根据之推断,以尊重史实;客观反映家族的繁衍生息,迁徙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不夸张、不溢美,注重史料稽考,力求资料丰富;各房人众,取字命名难免雷同,卑犯尊讳改卑不改尊,生犯死讳改生不改没,微犯显讳改微不改显,若房异支分者不拘此例,凡改易者仍须记载其原名,以便今后查考。

4.4本谱纪年原则旧谱涉及之纪年,可照谱不变,必要之处加公元纪年补注; 新谱涉及之纪年,凡属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九年)以前之纪年,可沿用朝代年号纪年法,用括号加注公元纪年;后期记录皆采用公元纪年;为阅读、保存方便,谱内生、卒、记事年份尽可能采用公元记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