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公民观后感

十二公民观后感

观《十二公民》有感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某所高校的英美法补考组织了一场模拟法庭,补考学生们就社会上不久前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展开辩论:被房地产大亨收养的案件嫌疑人被怀疑谋杀了他的生父。

而补考学生的家长们则组成了陪审团,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得出结论,全票通过嫌疑人是否有罪。

证人言之凿凿,证据也对嫌疑人十分不利,各位家长们也希望早点结束讨论,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8号陪审员投了“无罪”,并提出了自己的“合理怀疑“,最终他说服了剩下的陪审员,整个讨论的过程是一场价值观之间的鏖战。

第一,影片探讨了如何正确处理法与正义和法与平等的关系。

影片一开始就点明了社会舆论和模拟法庭的学生辩护律师和家长们对嫌疑人的看法:他们都对嫌疑人有先入之见,认为他是“富二代”、“富商之子”,因为证人证据都对他不利,而事先认定他有罪。

而要想正确地把握法与正义的关系,一方面要在原理、原则上坚持法律对于正义的追求,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法律活动中高度重视合法性要求,服从法律权威、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

而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过程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是法律制度所追求的正义价值的最为显著的标志。

演员何冰所饰演的8号陪审员,他认为哪怕是模拟法庭,也应该对是否判定一个人有罪负责任,坚持了权责统一;他没有随意听信社会舆论的无据猜测,只因为嫌疑人是“富二代”,就断定他一定有罪,在证据不充足的情况下提出了“合理怀疑”,坚持了平等原则和程序正义。

这是正确处理了法与正义和平等关系的体现。

第二,电影还讨论了法的实施。

法的实施的基本方式有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即守法、执法和司法。

在影片中主要体现的是司法活动,陪审员们必须在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根据法律、道德、政策等外部因素做出裁决。

但在第一轮投票过程中,除了8号陪审员,其他的陪审员都没有做到这一点:1号维护秩序,但一开始不够坚定,在8号抛出强有力的问题后,才坚定改选无罪。

2号、4号、6号、11号和12号,分别是数学家、商人、医生、保安和保险商,他们前期了解不充分,没有深入思考证据和证人证词的不合理性,但在8号力排众议证明嫌疑人有罪证据不足之后,转投无罪。

5号、9号,则是司法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受害者:5号的哥哥是错案,9号曾被打成右派,他们有着切肤之痛,尊重司法程序。

3号、7号和10号,分别是出租车司机、小卖部老板和北京本地人,他们对案件本身不太关心,受到个人情感的蒙蔽,但最终还是向证据和合理的推理低头。

法律得以实施的标志是权利得到实施,权力受到制约,法律的价值和立法宗旨得到充分实现,8号检察官正是坚持尊重程序,维护了正义。

第三,本片讨论了法律程序,8号陪审员坚持了司法公正和、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在司法活动中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充分保障了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坚持按照流程分析讨论整理争论点,公平地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合理的推理使各个陪审员信服。

他认为哪怕是模拟法庭,也应该对是否判定一个人有罪负责任,坚持了权责统一;他没有随意听信社会舆论的无据猜测,只因为嫌疑人是“富二代”,就断定他一定有罪,在证据不充足的情况下提出了“合理怀疑”,坚持了程序公正;当其他人想要跳过讨论环节时,通过诘问维护了嫌疑人的合法权利,指出模拟法庭里的辩护律师受偏见影响,没有尽全力辩护,保证嫌疑人在司法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坚持了实体公正和司法公正。

总而言之,《十二公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讨论了诸多社会问题与法律问题,值得每一个人再三思索、品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