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现代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2、羽毛球运动的主要特点:不确定性、比赛无时限、快速爆发力量、瞬息万变、全方位运动。
3、参加羽毛球运动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有益于加强文化修养;有益于陶冶情操,增添生活乐趣。
第二章4、蹬步:由支撑脚向前后左右等方向用力蹬地获得力量所产生的脚步位移。
5、跨步:一脚向前后左右跨出,伴随手臂完成击球。
步法间的调整多用跨小步,跨大步用于最后击球。
6、跳步:争取击球时间和获得击球高度而腾空跃起的击球步法,可利用跳步完成各种击球动作。
7、垫步:幅度小、速度快的一种移动步法,用于步法间的衔接。
8、并步:一脚先移动,另一脚立即向现行脚并拢,完成位移。
9、回位:由跨步或跳步完成击球动作后立即向中心位置回动。
击球后保持平衡是快速回位的关键。
10、击球点:球拍与球接触时,身体、球拍与球之间的距离位置。
11、正手击球:采用与持拍手掌心同向的正拍面击球。
12、反手击球:采用与持拍手手背同向的反拍面击球。
13、头顶击球:右手持拍,采用正拍面回击左肩前上方位置的球。
14、单打中心位置:球网至端线半场的中心稍后半步的位置。
15、双打前场选手中心位置:在前发球线与场地中线交叉点附近。
16、双打后场选手中心位置:在双打后发球线与场地中线交叉点向前一步的位置。
17、半场球:第一,击球力量不足,出球飞行距离不到对方后场的端线,在中场附近;其二,指双打中将球击至对方前场选手与后场选手之间的中半场位置。
18、技术动作一致性:指后场、前场或中场同类击球技术动作击球前的准备、引拍阶段动作姿势相同,隐蔽性强。
19、影响击球质量的基本因素:击球力量;击球弧度与节奏;击球落点;击球的拍面;击球点与身体的位置;旋转球的特点;20、如何能增加击球的力量:注意上下肢和躯干各部位动作协调配合,肌肉张弛有序,力量在击球瞬间爆发,使爆发力通过球拍集中作用于球上;击球点引拍动作要充分合理,留有加速空间,在挥拍产生速度最快时击中球体;选择好最佳的击球点与击球角度;击球时以正拍面击球;击球后迅速收拍,做好下一次击球的准备。
21、击球拍面:正拍面击球、斜拍面击球、斜拍面捻动切击球。
22、影响击球点的因素:判断与启动;步法移动;出手快慢;引拍挥臂速度。
23、击球动作结构由准备姿势、引拍动作、击球动作与回收动作组成。
24、步法结构由取位准备、判断启动、移动击球和回位步法组成。
第三章25、单打的发球站位距离前发球线约1米。
26、单打接发球站位应距前发球线约1.5米27、单打在左区接发球,一般选择有效发球区域中心位置站位。
在右区接发球,选择有效发球区域中心稍靠近中线的位置站位。
28、搓球:将对方击至球网上半部的球,用斜拍面以“搓”“切”等动作击球,使球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旋转飞行,擦网而过,同样落至对方网前的球。
29、前场高手位击球点在位于球网顶端10~30厘米的位置。
30、扑球的击球点必须高于球网的顶部。
31、中场接杀球的击球位置在中场区域附近,主要有接杀挑高球、接杀平抽球、接杀放直线小球、接杀勾对角小球。
32、高远球是后场击球技术的基础,其他击球技术都是在高远球击球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延伸。
33、后场平高球:从底线以比高远球低的飞行弧度击至对方底线的球,是一项高手位状态下运用的后场进攻技术,动作突击性强,出球速度快。
34、后场吊球:是将后场区域端线附近位置的球,回击到对方前场区域紧靠边线两角的近网小球。
35、后场劈球:是一项介于吊球和杀球技术之间的后场进攻技术,以吊球的动作、杀球的力量并以斜拍面击球。
36、后场杀球:是针对对方击至后场或中后场区域的来球,争取尽量以高的击球点,将球由高而下的向对方场区全力扣杀过去的一种球,击球力量最大,速度最快,威力也最大。
37、双打握拍应将握拍位置适当前移,缩短球拍长度,以利于加快摆臂速度。
38、反手推球的动作要领:运用前场上网步法向来球方向移动,同时持拍手前臂内旋带动手腕做半弧形回环引拍向来球方向伸出,左手自然平举,保持身体平衡。
击球点选择在离球网顶端10~30厘米的位置,手腕由展腕至收腕向前快速发力击球,击球瞬间充分运用拇指前顶发力击球、反拍面向正前方击球为推直线球,反拍面向斜前方击球为推斜线球。
击球过程中,手腕几乎保持手背向上的平行状态。
击球后立即向中心位置回动,同时手臂收至胸前准备回击下一球。
39、后场正手吊劈球动作要领:运用后场步伐向身后的来球方向移动,同时持拍手臂以大于45°夹角屈肘举于体侧,左手自然上举保持平衡,侧身对网,重心在右脚。
当球下落到一定高度,持拍手肘部上抬,手臂外旋,充分后仰,以肩为轴做回环引拍动作,手腕充分伸展,左手随转体动作伸向左侧,协调右手发力,准备击球。
吊球和劈球的击球点在右肩前上方较击高远球稍前一点的位置。
击球时手腕由伸腕到屈收发力,使球拍向内、向外旋转,以斜拍面切击球托后部的右侧或左侧。
吊球或劈球的击球动作主要区别是击球发力不同,吊球发力小,劈球则要加大击球力量。
击球后持拍手随击球动作完成后的惯性向左前方挥动,左手协调保持身体平衡,起跳脚触地后马上向中心位置回位,,同时持拍手由左前下方迅速回收至体前,准备下一次击球第五章40、发球的战术运用:发球区域及其战术特点;视对方接发球站位决定发球路线;视对方的技术特点和接球规律发球;视对手心态选择发球41、双打进攻状态下的站位及分工:两人前后场合理分开,前场选手的站位在前发球线附近,负责处理前发球线以前区域的击球。
后场选手负责的区域较前场选手大一些,站位在双打后发球线稍前的位置,负责处理中、后场大部分区域的来球。
混合双打进攻站位与双打一样,区别是男选手主要站后场,负责处理中、后场大部分区域的来球,女选手一般站前场位置,负责处理前场发球线至球网区域的来球。
42、双打防守状态下的站位及分工:双打防守时,采用平行分边防守站位,两人合理分开,立于左右场区的中心位置,原则上各自负责处理自己半场区域的来球。
当对方来球击至两人结合部位,由处于正手击球位置的选手负责回击。
混双防守站位与双打一样,区别是男选手站位应适当偏向女选手一侧,负责处理近三分之二的场区的球。
43、单打的基本战术:拉吊突击战术;发球抢攻战术;守中反攻战术;下压进攻控制网前战术;压底线战术。
44、拉吊突击进攻战术:这种战术时利用快速的平高球、吊球、杀球和网前搓球、推、勾球,准备地将球击到对方场区的后场底线两角和前场网前两角四个点上。
其特点是通过多拍快速拉开调动对方,使其前后左右来回大范围地奔跑。
根据对方特点,可采用不同的拉吊路线:如果对方的灵活性较差,跑动、转动较慢,那么拉吊时可多采用小对角线球路,加大对方接球的难度,迫使其身体重心不稳而失误。
如果对方是步法好、身体较灵活且移动速度快的选手,他出球后回中心位置很快,则应选择重复路线的球,或使用假动作以破坏对方的步法起动节奏,增加其回球难度,使其起动、移动不舒畅,以打乱其前后场快速移动的优势。
如果对手步法移动慢,则可采用快速拉前、后场大对角路线的战术,即通过不断快速拉开以调动对方,迫使其出现失误。
45、双打的基本战术:攻中路战术;攻人战术;后杀前封战术;守中反攻战术;软硬结合战术。
46、攻中路战术:当对方在防守状态下左右分边站位时,我方进攻要尽可能地把球攻到对方两人之间的中场空当区域,造成对方抢击球发生碰撞,或相互让球出现漏接失误。
这是对付配合不默契对手的有效技术。
47、攻人战术:双打组合选手,如两人中有一个技术水平稍差,集中力量盯住弱者打,不让他有调整的机会,这叫做攻人战术。
也可采用先集中力量对付技术水平较高者,消耗其体力,削弱其战斗力,然后在进攻技术水平较差者,或采用突击其空当的战术。
48、后杀前封战术:是双打最常见的进攻战术。
当处于主动状态,进攻强攻时,一名选手在后场大力杀球进攻,另一名选手在网前,努力封堵对方回击的球。
第六章49、技战术教学训练注意事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注重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技战术要领;技术训练带有战术意识;注重兴趣的培养。
50、前场脚步动作错误与改正方法:1、左脚跨步上网错误,最后一步由右脚向来球方向迈出;2、击球点位置有偏差,前跨步脚脚尖的触地位置应于来球方向保持一致;3、击球时重心过高,采用向前跨弓箭步,增大步法稳定重心;4、低重心击球,加快脚步移动抢高点击球;5、弓箭步姿势错误,以向前跨步的脚后跟先着地,脚尖方向外展,膝关节不超过脚尖为宜,左脚拇指根部内侧“刮”拉地面。
51、后场击球动作错误及原因:1、打点位置错误,击球点过于靠前,击球时手腕下压过多或击球点太靠后,击球角度不好;2、吊球击球拍面角度不适中,包切角度小,击球落点太远,不能有效的控制角度,或击球拍面上仰,球过网过高。
3、后场杀球无力,由于击球角度不好,不利于发力,以斜拍面击球,力量被摩擦力抵消,击球力量不充分,上臂发力顺序错误,击球瞬间手腕快速内旋闪动发力不够。
4、反手击球代替头顶击球,左场区的来球,要争取采用头顶击球。
5、后场平高球弧度过平,实战中应根据不同选手采用不同弧度的平高球,才能达到有效攻击对方的目的。
6、击球动作一致性不强,体现为因吊球击球力量小,从准备和引拍开始就小心谨慎,或因杀球力量大准备和引拍就体现出过分用力,,引拍动作应保持一致,让对手无法判断意图。
52、双打击球的常见错误:发球站位重心不稳;发小球过网弧度过高;双打接发球站位错误;前场选手站位躲球;前场封网动作过大;后跳步接杀球错误;拦截球引拍动作偏大;后场选手用反拍处理左后场区的进攻球。
第七章53、羽毛球运动的各项素质要求中,力量是基础,速度是核心。
54、身体素质在羽毛球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是选手承担激烈比赛和训练的基础;是提高技战术水平的基础;防范运动损伤和延长运动寿命;是培养选手顽强意志力的重要途径;是选手树立胜利信心的重要保证。
55、身体素质训练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长期性原则;因人而已原则;全面性和专门性相结合原则。
第八章56、羽毛球运动心理训练的基本原则:自觉、主动、积极参与;长期、系统的训练;与专项相结合;与认知调节相结合。
第十章57、羽毛球比赛的供能特点:羽毛球比赛中ATP-CP供能系统保证了每次短时间高强度运动的重复进行,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
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是羽毛球运动员ATP-CP 供能系统的补充与完善。
有氧代谢是比赛中ATP、CP再合成的能量源泉,从而保证了ATP-CP供能系统反复的供能能力,同时有氧代谢可以维持整个比赛持续进行,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关键。
58、羽毛球运动中易出现的损伤与预防:肩关节损伤;肘关节损伤;手腕损伤;腰肌损伤;大腿肌肉损伤;膝关节损伤;跟腱、踝关节损伤。
预防措施:充分的准备活动与放松整理活动;避免局部运动负荷过大;规范技术动作;改善肌肉力量与肌肉的伸展性;避免在身体状态疲劳或不佳时勉强比赛或训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在恶劣的运动环境的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