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物理学家一、卡诺(SadiCarnot,1796—1832年)法国军事工程师、物理学家。
1796年6月1日生于巴黎。
1824年卡诺发表《论火的动力》,文章中指出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方向。
他引入工作循环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卡诺循环”。
还以热质为基础证明效率最高的热力学发动机,它的所有的工作循环都是可逆的。
显然,热质的观念是错误的,但他提出的原理却是正确的。
他说:在用理想气体所作的由体积的等温变化和绝热变化组成的循环过程中,如果冷凝器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无法避免热量从热源传递到冷凝器。
这一原理后来被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加以论证,推广为热力学第二定律。
1832年8月24日卡诺在巴黎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逝世之前已经发现了热功转化的规律,放弃了他原来信奉的热质说。
二、托马斯·杨(ThomaxYoung,1773—1829年)英国医生兼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
1773年6月13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米菲尔顿。
他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兴趣十分广泛。
后来进入伦敦的圣巴塞罗缪医学院学医,21岁时,即以他的第一篇医学论文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到爱丁堡和剑桥继续学习,后来又到德国哥廷根去留学。
在那里,他受到一些德国自然哲学家的影响,开始怀疑起光的微粒说。
1801年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1829年5月10日杨氏在伦敦逝世。
科学成就:1.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为光的波动说奠定一基础。
2.对人眼感知颜色的研究,建立三原色原理3.对弹性力学的研究:托马斯·杨对弹性力学很有研究,特别是对胡克定律和弹性模量。
后人为了纪念杨氏的贡献,把纵向弹性模量(正应力与线应变之比)称为杨氏模量。
他还首先使用运动物体的能量一词来代替活力。
三、里特(JohannWilhelmRitter,1776—1810年)德国物理学家。
1776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海诺夫附近的沙米茨。
里特从小在拉丁语学校念书,14岁辍学后去里格尼茨的一家药店当学徒。
他在学卖药的5年中,贪婪地阅读了化学等方面的书籍。
1796年考入耶拿大学。
进大学不久,他的才能就被冯·洪堡德(1769—1859)教授发现。
在教授的指导下,里特开始独立地进行电学的研究。
1797年到1804年,年轻的里特在化学和电生理学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果,博得欧洲学术界的好评。
1801年,里特被戈培和阿尔腾堡大公恩斯特二世邀请入宫,在皇家实验室作了一系列重要的电学实验。
1803到1804年,里特应聘在耶拿大学讲授电学。
同年11月离开耶拿大学,前往慕尼黑任巴伐利亚科学院正式院士。
1805年家庭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家务负担沉重,不幸身患肺病,于1810年1月23日在慕尼黑逝世,只活了34岁。
科学成就:1.发现紫外线。
2.里特在电学、电生理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
四、叶企孙(1898年—1977年)1898年7月16日生于上海;出身于书香门第。
叶企孙对科学的贡献主要在于物理学、教育学及科学史等方面。
1.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h1921年4月,叶企孙与合作者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对普朗克常数h进行了测定,他们测得h=(6.556±0.009)×10-27,这一数值被物理学界延用了十几年。
后来被A.H.康普顿(compton)和S.K.阿里森(Allison)称其“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的最为可靠的测定”。
2.高压对铁磁性金属磁性质的影响从热力学理论出发,叶企孙推导出磁化引起的体积变化公式。
将体积变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磁化的压强系数相关,在弱场中很重要;另一部分与弹性系数和总磁场H有关,在强场中很重要。
实验结果与此定性符合。
他还用当时铁磁性分子场唯象理论对实验结果作了有益的讨论,指出了原子结构对分子场,从而对铁磁性的影响的可能性。
应当说,叶企孙对实验结果还没有作出圆满的理论解释。
其实在当时也不可能有圆满解释,因为量子力学还没有建立,人们对铁磁性的本质还知之甚少,更无从解释高压对铁磁性的影响。
尽管如此,叶企孙的工作还是极有价值的。
首先,实验相当成功、漂亮,其次在前人很少涉足的领域了解了不少现象,摸索到一定的规律性,而规律性现象是每个物理理论的基础。
因而在物质磁性方面的重要研究,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学界的重视。
3.建筑声学他因陋就简,带领赵忠尧、施汝为等几位助教对清华学校大礼堂的吸音情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发表了“清华学校大礼堂之听音困难及其改正”一文,定量说明了该大礼堂听音困难之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这是我国建筑声学研究的前导。
五、里德伯(1854~1919),瑞典物理学家。
1854年11月8日诞生于瑞典哈姆斯坦特。
里德伯在哈斯坦物大学预科上中学,1873年考入伦德大学。
1879年发表学位论文《论圆锥截面的结构》,取得博士学位。
1880年留在伦德大学当数学讲座教师,1882年任物理学讲师,1897年取得物理学教授职位,1901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并任物理系主任。
1919年当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里德伯于1919年12月28日在瑞典的伦德去世,终年65岁。
科学成就:里德伯在物理学中的主要贡献是在光谱研究中发现了里德伯公式。
1890年里德伯从事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结构的研究,发表了题为《化学元素发射光谱结构的研究》的论文。
里德伯独立地发现,元素的光谱是由三种不同类型的线系叠加组成的:第一种是位于可见光区的、谱线比较尖锐的线系,第二种是位于近红外区的、密度比较稀的线系,第三种是大部分谱线位于紫外区的、里德伯称它是主线系的线系。
它们在氢光谱中,分别是巴耳末线素、帕邢线系和赖曼线系。
里德伯研究了这些线系以后,总结出一个光谱线遍适用的公式,人们把它叫做里德伯公式。
里德伯当初并不了解巴耳末1885年的工作,后来得知巴耳末公式,他受到很大鼓舞,更加确信自己导出的公式具有普遍意义,在实验上也是无懈可击的。
六、伯努利,D.(DanielBernoulli1700~1782)瑞士物理学家、数学家、医学家。
1700年2月8日生于荷兰格罗宁根。
1721年取得医学硕士学位。
努利在25岁时(1725)就应聘为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数学院士。
8年后回到瑞士的巴塞尔,先任解剖学教授,后任动力学教,1750年成为物理学教授。
在1725~1749年间,伯努利曾十次荣获法国科学院的年度奖。
1782年3月17日,伯努利在瑞士巴塞尔逝世,终年82岁。
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有:(1)1938年出版了《流体动力学》一书,共13章。
这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书中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流体的流动问题,写出了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后人称之为“伯努利方程”,提出了“流速增加、压强降低”的伯努利原理。
(2)他还提出把气压看成气体分子对容器壁表面撞击而生的效应,建立了分子运动理论和热学的基本概念,并指出了压强和分子运动随温度增高而加强的事实。
(3)从1728年起,他和欧拉还共同研究柔韧而有弹性的链和梁的力学问题,包括这些物体的平衡曲线,还研究了弦和空气柱的振动。
(4)他曾因天文测量、地球引力、潮汐、磁学、洋流、船体航行的稳定、土星和木星的不规则运动和振动理论等成果而获奖。
七、伏打(AlessandroVlota1745~182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
1745年2月18日生于科摩,成年后出于好奇,才去研究自然现象。
1774年伏打担任科摩大学预科物理教授。
同年发明了起电盘,这是靠静电感应原理提供电的装置。
伏打还研究了化学,进行各种气体的爆作试验。
1779年他担任巴佛大学物理教授。
1782年他成为法国科学学会的成员。
1791年又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的会员。
1794年伏打由于在电学、化学上的贡献,荣获柯普莱奖章。
1800年他宣布发明了伏打电堆。
1801年拿破仑在巴黎召见伏打,法国科学院赠予伏打一枚金质勋章。
伏打发明电堆时已经50多岁了,他绝没有想到持续电流对以后的影响会有那么大,他也没有再作进一步的研究,一直在巴佛大学任教。
1819年伏打退休回到故乡,于1827年3月5日逝世。
伏打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伏打电堆。
八、查理(JacquesAlexandreC閟arCharles,1746~1823年),法国物理学家。
1746年11月12日生于法国波其赛。
他学过多种学科,后来当上政府管理人员。
离开政府工作以后,他致力于科学实验,重复地验证了富兰克林做过的许多实验。
从1795年起直到他逝世为止,演示、讲课一直没有间断,时间长达30年左右。
1795年他被选进巴黎科学院,并任物理学教授。
1783年查理与罗伯特兄弟合作,制造了第一个氢气球,这个气球是用薄绸制成的,外面涂上橡胶,上升的高度超过1英里,轰动一时。
1787年查里发表了有关“电学实验”、“温标比较”等方面的文章。
1823年4月7日他在巴黎逝世。
科学成就:1.1783年查理与罗伯特兄弟合作,制造了第一个载人的氢气球。
在查理的启发下,人们后来用灌装氢气的办法制作了庞大的飞艇,用于运输货物、人员、邮件等,并在军事用途上发挥过作用。
2.发现了查理定律对气体规律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发现,当体积不变时,一切气体的压强系数都相等,这就是查理定律。
九、安培(Andr_MarieAmp_1775~1836年),法国物理学家,对数学和化学也有贡献。
1775年1月22日生于里昂一个富商家庭。
年少时就显出数学才能。
他的父亲信奉J.J.卢梭的教育思想,供给他大量图书,令其走自学的道路,于是他博览群书,吸取营养;卢梭关于植物学的著作燃起了他对科学的热情。
1802年他在布尔让-布雷斯中央学校任物理学和化学教授;1808年被任命为新建的大学联合组织的总监事,此后一直担任此职;1814年被选为帝国学院数学部成员;1819年主持巴黎大学哲学讲座;1824年担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
1836年6月10日在巡视法国各大学途经马赛时逝世。
终年61岁。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对电磁作用的研究。
①发现了安培定则: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实验,引起了安培注意,使他长期信奉库仑关于电、磁没有关系的信条受到极大震动,他全部精力集中研究,两周后就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及从右手定则的报告,以后这个定则被命名为安培定则。
②发现电流的相互作用规律接着他又提出了电流方向相同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吸引,电流方向相反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排斥。
对两个线圈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讨论。
③发明了电流计安培还发现,电流在线圈中流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磁性和磁铁相似,创制出第一个螺线管,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探测和量度电流的电流计。
④提出分子电流假说他根据磁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这一观点来说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质的磁性。
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安培认为构成磁体的分子内部存在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