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州六月荔枝丹》ppt

《南州六月荔枝丹》ppt


四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体裁。
2文中字词。 3.划出课文引用的诗句。
4.请概括每段的段意或者说明对象。 5.请列出课文结构图并分析本文采用 的说明顺序。
1.体裁
科学小品 , 本文是一篇介绍荔枝的_________ 说明文 。 属______
科学小品是介绍科学常 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 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7)“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 笑,无人只是荔枝来” ——唐代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8)“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宋徽宗
9)“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明代文徵明《新荔篇》
10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北宋苏轼
4 概括每自然段段意
1)引子 2)外壳 3)颜色 4)果形 5)大小 6)荔枝膜 7)荔枝肉 8)荔枝肉不耐贮藏 9)荔枝核 10)荔枝花 11)产地分布 12)书谱品种 13)习性移植 14)努力发展荔枝生产
五 再读课文 研究说明方法
4.文段中引用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 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意在说明什么?引用 古诗的作用是什么?
1.指出下列语句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1)缯是丝织物,丝织物光亮滑润,荔枝却是粗糙的。( 作比较 )
2) “荔枝壳表面有许多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 片。” ( 打比方 下定义 ) 3)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楚它壳面构造,只有 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作“绛囊”“红星”
一.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二.空间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如:外——内 远——近 三.程序顺序—即按照物品制作的过程来说明的顺序。 四.逻辑顺序—即按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和人们的认识 规律来安排的说明顺序。 如:一般—个别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局部—全局
3 课文引用的诗句
1)“南州六月荔枝丹”——明朝陈辉《荔枝》
2)“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 液甘酸如醴酪”。——唐代白居易《荔枝图序》 3)“飞焰欲横天”——郭明章《荔枝》
4)“红云几万重”——北宋邓肃《看荔枝》
5)“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明代徐勃《咏荔枝膜》
6)“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 色香味尽去矣。”——唐代白居易
○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 红云几万重
(荔枝壳膜的形状和颜色)
○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卢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8)“龟裂片”,“片峰”,“果肩”,“果顶”, “缝合线” ( 下定义 ) 9)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 “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 现在已经绝种了。( 打比方 举例子 ) 10)荔枝的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 列数字 ) 11)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 ( 列数字 ) 12)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 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 引用说明 ) 13)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度到5度,可贮藏30天左右。 ( 列数字 ) 14)据记载,南越王蔚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 有荔枝。( 举例子 ) 15)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 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 举例子 )
(一) 引出话题(1) 外部构造
( 空 二 间 生态知识 ) 顺 薄膜⑹ 荔 序 主 果肉 ⑺ 枝 内部构造 贮藏⑻ 逻 的 辑 内 果核⑼ 科 (2—13) 顺 学 果花(10) 序 知 次 识 产地分布(11) ( 书谱品种(12) 主 生产知识 习性移植(13) 体 ) (三.)提出建议:因地制宜,努力发展荔枝生产。(14)
《 惠 州 一 绝 》 苏 轼
不 妨 长 作 岭 南 人
日 啖 荔 枝 三 百 颗
妃 子 笑
中熟的荔枝
即将成熟的荔枝
成熟的荔枝
一 解释标题
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
指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1.南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荔枝的成熟期,这里指阴历的六月。 2.六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说明对象。 3.荔枝,___________________ 荔枝成熟后的颜色。
六 品味说明文语言
准确 周密 。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
准确:就是如实反映事物的客观情况, 合乎科学。 周密:指语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周到、严密,没有漏洞。
1.说明事物的语言要求准确、周密。说 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 二十多克。 “通常”二字限定了范围,如果去掉,就 排除了例外情况。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 的共有13种。 加“现在知道的”就比较客观,因为 “13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 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样就不止13种了。
“珊瑚珠”,都很逼真。( 打比方 )
4)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 ,“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引用说明 打比方 ) 5)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 月,都以七月为盛期。( 举例子 列数字 ) 6)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 等。( 举例子 )
2.【字词正音】
• 龟裂( • 粗糙( ) ) 红缯( 紫绡( ) 文 徵( ) 瓤肉( )明 )
• 贮藏( • 尉佗(
) 夤( )凹(
) 蒂( ) 火勃(
) 畯(
)佶( )
)醴酪(

• 羌( ) 啖( • 宋徽( )宗
)
龟裂(jūn )红缯(zēng )
文徵(zh ēng )明
粗糙(cāo )紫绡( xiāo )瓤肉(ráng) 贮藏(zhù )夤(yí n)蒂(dì )佶(jí ) 尉佗(wèi tuó )凹(aò) 火勃(bó) 羌(qiāng)啖(dàn)畯(jùn)醴酪(lǐlào) 宋徽(hu ī )宗
4.丹,___________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_______
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的题目是明朝_____
《荔枝》 的 _______诗中的句子。 用诗句做题目的好处 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有文学色彩。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文体特征。 2、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3、分析课文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引 用
• ①引用诗文,增强文学性。
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等。
• ②引用古籍、史料,增强科学 性,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
如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的数字 。 ——引用众多的资料,不仅为了充实 内容、增添文采,也是为了纠正历来 有关荔枝的记载中不实的或误传的成 分,是出于科学性的考虑,是说明的 需要,也是体现了本文科学小品的体 裁特点。
补充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1)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去 解说事物、解释事理,使读者对事物有所 认识,并能从中获得知识的文章。 2)说明文的语言表达: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是准确、周密。 准确:就是如实反映事物的客观情况, 合乎科学。 周密:指语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周到、严密,没有漏洞。
瓤肉莹白 如冰雪
三.语言精密准确。
3)常用的说明方法
①下定义:也叫定义说明,即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 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所属范围。 ②举例子:也叫举例说明,即举出实际例子对事物 加以说明。 ③打比方:也叫比喻说明,即借助某一事物来比喻 说明另一事物。 ④列数字:也叫数字说明,即运用有关数字加以说明
⑤分类别:也叫分类说明,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 说明对象分成若干类,然后按照类别一一 加以说明。
⑥作比较:也叫比较说明,即通过对比事物的异同 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⑦引用说明:就是引用有关资料说明事物。进行 引用说明时,所引资料要准确,引用要恰 当,要使所引资料与文章完整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引用说明的事理要有理有据。 ⑧列图表:指画制图表,分项分类说明事物的特点; ⑨作诠释:下定义相似,只是语言的表述更详尽和 具体,有解释的效果; ⑩摹状貌:指运用描写等的手段来介绍事物的样子 形状和面貌。
2.引用说明是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请找 出全文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多少处 全文引用多达十几处。 其中 古诗文 共11处。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3.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下列古诗和文献资料具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从作用看大致可分几类?
○ 飞焰欲横天
外壳⑵ 颜色⑶ 形状⑷ 大小⑸

设 置 疑 问 讲 知 识 提 建 议
--------
五 再读课文 研究说明方法
1.请找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把这些 句子划出来。 2.引用说明是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请找 出全文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多少处
3.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下列古诗和文献资料具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从作用看大致可分几类?
3)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 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 这就让人无懈可击。 4)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盛产”使圈定的范围较小,是说有条件的 地区,而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 生产。
壳如红缯
膜 如 紫 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