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自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面对具体问题对世界观的运用就体现为方法论。
因此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故D选项正确。
A和B二选项不适合全部哲学,C选项还没有达到哲学水平。
2.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是()A.德谟克利特B.斯宾诺莎C.黑格尔D.恩格斯【答案】D【解析】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选项正确。
3.哲学基本问题是关于()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时空的关系问题【答案】C【解析】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C选项正确。
A选项涉及的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B选项涉及的是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都是很重要的哲学问题,但都不是哲学基本问题。
D 选项是没有意义的干扰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据是()A.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宇宙的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答案】C【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则相反,故C为正确答案。
5.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A.一元论和二元论B.唯物论和唯心论C.本体论和认识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答案】D【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故D选项正确。
A选项的一元论与二元论是关于世界有没有统一的本原的问题。
B选项众所周知。
C选项中的本体论是哲学上关于存在的学说,认识论是关于认识规律的哲学理论。
均不合题意。
6.在哲学上,主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属于()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唯心论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答案】D【解析】同一性这个表述在日常语言中,基本含义就是指相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部分则有不同含义,如“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事物的质和事物直接同一”,其中的同一意思是不一样的。
而本题中,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含义是,主张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或世界是可以是被认识的。
因此,D选项“可知论”的观点正确。
7.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实践的本质问题B.认识的本质问题C.世界的本原问题D.历史的终结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故C选项正确8.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A.怀疑论B.诡辩论C.不可知论D.唯心主义【答案】C【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故C选项正确。
9.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物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D【解析】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A与B二选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不能直接套用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选项的内容其实是正确的,社会存在就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但学术概念约定俗成。
故D选项正确。
10.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区分为()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古代唯心主义和近代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朴素唯心主义和机械唯心主义【答案】C【解析】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根据他们对于精神性本原的不同界定,唯心主义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类型。
故C选项正确。
11.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点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世界统一于物质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D.世界可以被认识【答案】C【解析】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相联系,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本题A 选项是一元论的观点;B选项是唯物论观点;D选项是可知论观点。
均不合题意,C选项正确。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答案】D【解析】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早已有之。
因此,仅从时间上便可断定ABC均为错误选项。
而D选项所涉及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才是前所未有的。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故D 选项正确。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区别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其关键之处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从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世界。
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在自然演化基础上通过人的实践改造生成的。
房屋、道路,良田都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这使马克思主义卓而不群,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A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B选项是从辩证法出发理解世界,这本身是对的,但不足以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区分。
C选项是从唯物论出发去理解世界,这本身也是对的,但不足以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
只有D选项含义正确。
14.人类出现以后,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都发生了改变。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革命性变革所形成的一个伟大创见,以实践为基础去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
在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首先改造了自身。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
同时,人的实践也改造了、甚至塑造了世界。
如果宇宙中没有人或其他社会性智慧生命,宇宙就仅仅是无意义的存在。
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世界有了意义,使自然过程成为社会历史。
故C选项正确。
A选项把世界的变化仅仅归结为自然界自身的作用,以自然界为基础理解世界固然不是唯心主义,但也只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选项把世界的变化仅归结为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D选项把世界的变化归结为使用和制造工具,把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要素作为答案,这是弄错了问题的层次。
故只有C是正确选项。
15.在下列选项中,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重要依据是()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C.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D.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答案】C【解析】在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A选项“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三者的共性而不是区别。
B选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特点。
D选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只有C选项“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三种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重要依据。
16.将“水、火、木、金、土”和“气”作为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多元论B.朴素辩证法C.朴素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答案】C【解析】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
将“水、火、木、金、土”和“气”作为世界的本原,仍是一元论,并不是多元论,“五行”和“气”毕竟都是物质性的东西。
所以A选项错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确实同时具有辩证法因素,但题干涉及的是世界本原问题,与辩证法不同,B选项不可选。
D选项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的界定不是实物,而是原子等,因此也不可选。
只有C选项为正确答案。
17.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从古到今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唯物主义的不同历史形态对此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朴素唯物主义曾达到的最高形式是()A.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B.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实在论”C.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 D.近代物理学道尔顿的“原子论”【答案】A【解析】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但并无科学实验的依据。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提出过“原子论”,但这不同于近代物理学基于观察实验的“原子论”,而是一种天才的猜测。
这是朴素唯物主义所达到的最高形式。
故A选项正确。
1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特别是刚体力学为依据,从机械运动的角度解释世界的本原及其运动变化发展,这种概括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进步性。
但也有其严重的形而上学性即机械性,主要表现为()A.用力学规律解释机械运动B.用力学规律解释物理运动C.用力学规律解释生命运动D.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运动【答案】D【解析】机械唯物主义摒弃了用人的意识解释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用神的意志解释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力图从物质性的原因出发,以力学规律解释世界,这是人类认识的进步。
但力学规律只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用力学规律解释机械运动是科学,用力学规律解释其他领域的物质运动形式,就超出的力学规律的范畴而不再具有科学性。
机械唯心主义的误区正是在于,试图用力学规律来解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