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素说
内容
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 E. Spearman)于1904年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
…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
人的所有智力活动,如掌握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作业等,都依赖于G因素,即每一项智力活动中都蕴含着这种普通因素。
谁的G因素数量高,他就聪明;如果一个人的G因素极少,那他肯定愚笨。
心理学家若想界定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则需想方设法测出他的G因素数量。
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他发现有五类特殊因素:①口头能力,②数算能力,③机械能力,④注意力,⑤想象力。
他认为可能还有第六种因素,即智力速度。
如果说G因素参与所有智力活动的话,那么S因素则以一定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参与到不同的智力活动中。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对斯皮尔曼的评价
从Pearson为统计学这门学科做出了贡献后,后续的心理学家便利用了他的方法进行对智力测量的研究,
而Spearman就是其中的一位学者。
其实,对于智力的研究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智力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要了解人类到底有什么能力,什么方面是我们专长的项目,哪些又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力而却被忽略的,这都是学者们所努力探索的。
因素分析学派的兴起,Spearman功不可没,当他运用统计方法将抽象的智力具体化,其实是替智力研究者画出了一个大致上的轮廓。
不过从搜集到的资料我也得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智力是很难有一个定论的,就算这些学者们穷尽一生的研究,仍然很难提出一个大部分人都信服的说法,可见人类是复杂的,但是也因为这份复杂,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可能性,每个人即使在这一方面不行,也会有另一个属于他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