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
相关理论的补充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儿童期( 1.5 ~ 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 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 “ 有意 志 ” 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相关理论的补充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相关理论补充
相关理论的补充
家庭的特征
家庭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学家认为,至少能提供以 下三个特征的一种社会群体才称为家庭: 它通过婚姻生活寻找它的起源; 它主要由丈夫、妻子和婚生子女组成,虽然它能被设想其他亲 属可以在这个核心群体中找到他们应有的位置; 家庭成员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联合在一起:
–
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我国儿童自信心的现状
– 广州市四所幼儿园的280名大班幼儿及其父母、教师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48%的父母反映孩 子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教师也反 映有39%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而 约有40%的孩子对自己作了“很蠢”、“不能干”“很差”等 消极评价。 – 另报导:有人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的研究中发现,在400名中 大班被试幼儿中,自信心很强或较强的幼儿只占24.4%,而自信 心一般甚至很不自信的幼儿只占75.6%。 – 许多教师反映,自信心不足在幼儿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
其一、法律纽带, 其二、经济、宗教和其它多种权力及义务纽带, 其三、由性权力、禁律和大量诸如爱、情感、尊敬、敬畏等心理感 觉因素组成的一种亲密网络。
相关理论的补充
• 核心家庭 – 这是一个经常在家庭教育学当中遇到的一个词语。 – 由一对夫妇(包括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这一概念 由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首先提出。核心家庭是人类社 会的最为重要的家庭模式。它包含了最主要的家庭关 系:夫妻关系或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由夫妻和未婚 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是最基本的家庭形态,故又称 “标准型家庭”。 – 按默多克的观点来说,核心家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集 团不能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默多克把这些作用归 纳为:1.性;2.生育;3.教育;4.生活。
相关理论的补充
• 主干家庭
– 主干家庭是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模式。通常包括祖 父母、父母和未婚子女等直系亲属 3代人。 – 主干家庭的特点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代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异 代之间的感情,有很强的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功能,在管理家务、 稳定家庭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越性。但主干家庭的缺点是家庭中有两 对夫妻、两个中心,因而由谁执掌家庭权力问题难以解决。异代之间 家庭成员的矛盾和磨擦易引起家庭中的“代沟”问题和婆媳冲突。 – 主干家庭是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过渡,它不仅是我国传统社会普遍 的家庭模式,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在我国现今社会, 它是除核心家庭以外人们普遍采用的另一种主要家庭模式。
相关理论的补充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 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 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 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相关理论的补充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婴儿期( 0 ~ 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 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 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 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 " 希望 " 这一品质, 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 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 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 " 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 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
– 儿童期( 1.5 ~ 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 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 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 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所以训练良好 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 " 我 " 、 " 我 们 " 、 " 不 " 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 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 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 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 " 度 " 的问题, 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 " 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 的决心 " 。
讲授内容
课程简要介绍
自信心培养专题
相关理论补充
模拟试题分析
课程简要介绍
自信心培养专题
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学前儿童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
–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 估的一种体验,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的形成
– 幼儿在一岁左右时,随着动作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会摆弄物 体,逐渐明白了主体活动与客体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对这 种关系的认识正是婴儿自信心的最初萌芽。
– 到三岁左右,幼儿在动作和语言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主客体 之间的分离,形成了自我意识,同时也有了自我评价,有了 自信与自卑的体验。但此时,幼儿的依从性极强,对自身的 认识和评价总是依从于外部,受他人的限制。因此,内化他 人的积极评价成为这一时期自信形成的特点。
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的形成
3-5岁是幼儿获得自信心的关键年龄,而幼儿依从性 强的特点使这一时期幼儿获得成功体验与教师和家长 的积极评价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的儿童受成人评价的 影响越大,特别是在幼儿心目中有威信的成人。 – 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积极地评价幼儿的成功,并将其归 因为幼儿能力高或肯努力这样的内部因素,这对幼儿 获得成功体验将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作为外部动因加 速幼儿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产生自信心。
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成人对儿童自信心形成的影响 儿童依赖心理的产生 儿童惰性的形成 儿童怀疑心理的产生 儿童畏惧心理的产生
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家庭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自信心的注意要点 成功体验的重要性 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引导正确的归因,增加成功体验 加强实践锻炼 设置难题,锻炼儿童的自信心 加强家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