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行政程序规讲稿
1、行政执法的概念
《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对行政执法进行了立法 界定:即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 据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作出的行政 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征 收等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 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执法行为的特征
(1)行政执法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 (2)执法对象直接指向具体的行政相对人。 (3)以产生法定的权利义务或确认相应的法律地位 为主要内容。 (4)具有一定的裁量性。 (5)具有单方意志性。 (6)以国家强制力为实现的后盾。
(二)《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 的出台背景
1、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和支持推进行政程 序法制建设。 “要更加注重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 “各级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政 府立法的重点任务”。 2、加快行政程序制度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的迫切需要。 “实体的公正要靠程序的公正来保障” 3、我省行政程序规定的成功出台有赖于成熟的思想基础和 制度基础。
《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 的基本内容
《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已经省政府姜大明省长第238号令发 布,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共八章一百三十九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行政程序主体 第三章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第四章 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行 第五章 行政执法程序 第六章 特别行为程序 第七章 监督和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则
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
(一)概念 规范性文件的概念最早是在1989年《行政诉讼 法》中出现的。 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除政府规章外,行 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公开 发布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可 以反复适用的规定、办法、规则等行政公文。
(二)规范性文件的分类和制定权限
制定裁量权基准的依据
《规定》行政执法不得滥用行政裁量权。法 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裁量权的,行政机 关应当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行政裁量权 的标准、条件、种类、幅度、方式、时限予 以合理细化、量化。
制定裁量权基准考量的因素
(一)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立法目的、法律原则 (二)经济、社会、文化等客观情况的地域差异; (三)行政管理事项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影响; (四)可能影响行政裁量权合理性的其他情形。
二、行政执法程序启动
(一)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 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程序,应当由行政执 法人员填写有统一编号的程序启动审批表, 报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情况紧急的, 可以事后补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启 动行政执法程序。 认为自己的申请事项符合法定条件的。
(二)受理申请的条件
《规定》第53条规定规范性文件实行有效期 制度,有效期一般为三至五年,标注暂行、 试行的有效期为一至二年,期限届满的规范 性文件自动失效。(期满前六个月内)
三、行政执法程序
一、行政执法的一般规定 二、程序启动 三、调查和证据 四、听证 五、决定 六、期间和送达 七、费用
行政 执法 程序
行政执法现状
一是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
(三)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程序。
一是广泛听取意见。《规定》第47条规定制 定规范性文件应当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公 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 二是进行合法性审查。《规定》第48条应当 提交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法制部门要 提交合法性审查报告。 三是集体讨论决定。由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 签署才可以发布。
(四)行政执法制度的 改革创新
1、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
《规定》六十一条规定:根据国务院的授 权,省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 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依法设立 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是本 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具有行政执 法主体资格。
2、联合执法
《规定》六十二条规定:明确县级以 上人民政府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可 以组织相关行政机关联合执法。联合 执法中的行政执法决定,由参加联合 执法的行政机关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 依法作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行政执法教示制度
六十四条:行政执法直接影响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且不属于必须立即执 行的,行政机关应当先采取教育、劝诫、 疏导等方式,促使其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纠正错误。违法情节轻微,经教育后自觉 履行法定义务,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可 以不予追究法律责任。
教示制度规定的应用
行政执法直接影响当事人权益的,行政机 关应当先采用教育、劝诫、疏导等手段, 促使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纠正错误。 “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的预警式执法。 当事人经教育之后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 不再承担有不利后果的行政责任。
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
第一讲 《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 出台的背景
(一)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现状。
到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但是并非没有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现 有的关于行政程序的规范散见于各个层级的 行政单行的法律文件和各地区、各领域中的 行政规定。
1、国家出台的行政程序法律法规
1989年《行政诉讼法》 1996年《行政处罚法》 2004年《行政许可法》 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12年《行政强制法》
(五)与改进行政执法 相关的其他规定
1、行政执法重心适当下移
《规定》五十七条: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直 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一般由设区的市、县(市、 区)人民政府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委托乡镇人 民政府实施行政执法,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 制定。
பைடு நூலகம்、行政程序
(一)概念 所谓程序,就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起始到 终结长短不一的过程,构成这一过程的是行为的步 骤和方式以及实现这些步骤和方式的时间、顺序。 当程序规则为法律所规定时,该程序就被称为法律 程序,法律程序可分为立法程序、司法程序和行政 程序。 行政程序作为法律程序的一种,是行政权力运行的 秩序,即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过 程中所应当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间、顺序的综合。
2、国务院各部门、各机关出台的一 些行政程序方面的规定
①公安系统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 规定修正案》、《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 理程序规定》。 ②交通系统的《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 办法》
3、地方出台的行政程序规定
(1)2008年湖南省出台了我国第一部行政 程序规定 (2)山东省出台了我国第二部行政程序规定 (3)四川省的凉山州、广东省的汕头市、陕 西西安市也相继出台了行政程序规定
3、行政执法种类
(1)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以强 制方式取得相对方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具体行政 行为。 行政征收的种类: a.税的征收。包括国税、地税和关税三大 类。 b.行政性收费的征收。
(2)行政确认
概念: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权利 义务和相关的法律事实进行甄别,予以确定、许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 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确认的形式主要有:(1)确定。(2)认可。(3)证明。 (4)登记。 行政确认的内容主要有: a.对法律上主体资格、身份及法律地位的确认。 b.对权属的确认。 c.对法律关系的确认。 d.对法律事实的确认。 e.对法律责任的确认。 f.对能力的确认。
(二)类型
一是内部行政程序和外部行政程序。 二是抽象行政行为程序和具体行政行为程序。 三是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司 法程序。
(三)功能
一是行政程序具有促进行政过程法制化的功能。 二是行政程序具有促进行政过程民主化和理性化的 功能。 三是行政程序具有保障行政过程中公民权利的功能。 四是行政程序具有提高行政效率的功能。 五是行政程序具有增强行政过程可接受性的功能。
(二)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
一是执法机关。《规定》第60条中明确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确立本行政区域内行 政机关执法主体资格并向社会公布。如市政 府在1996年《行政处罚法》实施时,向社会 公布了行政处罚主体资格,2004年市政府向 社会公布了行政许可执法主体,现正在清理 行政强制执法主体,不久将公布。 二是执法人员资格。《规定》第60条第三款 执法人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四)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和备案制度
《规定》第50条创新了一项三统一制度,即 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 公布,未经三统一的规范性文件无效,不得 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同时《规定》还规定了向上级备案制度,符 合《山东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的 要求。
(五)规范性文件的效力时限
行政执法难是普遍现象。 1、下跪执法 2、夏俊峰刺死两名行政执法人员案
3、西湖偷钓执法难
执法程序不规范、不透明, 影响执法公信力
执法程序不规范、不透明问题首先出在立法中。我国现 在行政立法主要是职权法,规定部门职权,但缺少行政 行为法,由于对行政行为缺乏详细具的规定,行政人员 就容易养成不按规矩办的习惯。美国1946年就出台了行 政程序法,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执法 程序不规范、不透明,实际上也难有真正的公正。 城市拆迁中存在的问题,与程序不规范有很大的关系。
1、分类 制定规范性文件是一种行政行为,主要分为政府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 范性文件两大类。 2、制定权限限制 一是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二 是规范性文件不得与所依据的上位法和相关规定相抵触,必须维护法制的 统一。 三是规范性文件不得违法限制、剥夺、变相增加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比如违法征收财物、摊派费用、违法增加公民义务都是不合法的。
3、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
《规定》六十三条: (1)(一个窗口对外)行政执法事项需要行政机关 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 机构统一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统 一送达行政执法决定。 (2)(并联审批)对涉及两个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共 同办理的事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 门或者政务中心窗口统一受理申请,将相关事项以 电子政务方式抄告相关部门,实行网上并联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