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丽江模式
1、概况简介
丽江地处滇西北高原,丽江古城占地3.8平方公里,海拔2416米,多民族聚居,纳西、彝、白、傈僳、普米、苗、藏、傣、回、壮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占了全市113万总人口的58%。
在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之初(1997年前后),丽江共有6200多户,2.5万多以纳西族为主的居民。
丽江核心旅游资源:“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
三项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2003)、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2003)
丽江发展阶段
本地居民数量,从1996年的3万人下降到6000人,主要是老人。
占地4700亩的祥和丽城和11000亩的玉龙新县正在建设,总建面8万平米的鱼米河步行街也在建设。
2、丽江旅游发展的特点:
(1)旅游收入增长来自游客数量增长
1999-2013年,14年间,丽江的旅游人次从280.4万人增长到2079.6万人,旅游总收入又15.87亿元增长为278.7亿元,人均消费水平由2001年的634.28元增长为2013年的1250元,其中旅游人次增长了7倍,旅游总收入增长了17倍,而人均消费水平则仅仅增长不到2倍,分析可知,旅游总收入增长主要来自游客数量的激增,由消费品质和消费档次的提升所增加的收益较少。
(2)旅游的受惠群体和付出群体不一致,常年财政赤字
旅游收入巨量,丽江政府财政常年赤字,旅游收益分配的不均衡状态自丽江旅游发展以来一直持续。
丽江2010-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大大超过旅游收入增速,然总量仅占旅游收入总量的1/6,使得旅游投入主体和收益主体不一致。
丽江人均消费水平自2009年开始平缓增长,2011年小幅回退。
除去住宿费用,游客消费水平与国内其他热门旅游景点相当,证实几年来丽江的业态结构没有大的转变。
(3)星级酒店激增
2013年,丽江拥有7个五星级酒店,其中有两个国际品牌酒店1。
丽江客栈总数为4600多家。
其中四星、三星级酒店不完全统计有200个,一星、二星的更多,在2010年,标间客房1.3万多间。
1《丽江旅游:2013年年度报告》。
文艺演出
大研纳西古乐、印象丽江、丽水金沙等。
高档酒店、文艺演出的出现延长了游客驻留时间。
1999年,游客平均逗留时间为1.75天,到近年来是2.7天。
游客消费重点:住宿、餐饮、交通、演艺、纪念品(尤其是披肩)。
比较火热的旅游项目:骑马(380元一位)。
(4)旅游资源分散于不同主体手中
丽江的大部分旅游资产都已向民营资本开放,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只有知名度最高的四大景区。
丽江有四大国营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除了丽江旅游局之外,还有丽江玉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丽江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分别管理不同的景区。
下图为掌握玉龙雪山索道等资源的丽江玉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丽江旅游)构成。
为统一管理,明确四大主体的权责范围,丽江先后推出“一卡通”等收费和运营方式,并组建“丽江和合旅游集团”以规范旅游市场。
3、商业业态演进
(1)商业化密度极高
丽江古城的店铺不是分布在2.6平方公里中,而是集中于不足0.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
每千平米临界区内店铺数为50家。
自2004年以来,核心区域四方街内几乎所有的街道、巷道两边都已经是店铺,商业化程度极高。
丽江古城店铺分布的主要街道和巷道为:
新义街的积善巷部分、密士巷部分、百岁坊部分、四方街全部。
新华街的双十巷大部分、萃文巷绝大部分、黄山下段、黄山上段至万古楼岔口以下
五一街的兴仁巷小石桥以下;
光义街的现文巷全部、官院巷大部分、新院巷全部;
七一街的馆门口、兴文巷少部分、八一上段全部、八一下段部分。
2011年租金状况(月租金)
2014年,古镇租金1000元/m2以上,四方街一个10平米的店铺,保本日营业额应超过1000元。
除租金外,丽江古城商铺还需承担巨额转让费:100-200万不等(客栈200万,商铺100万)。
商品房:从2000年左右的850元/平米增长到3000元/平米。
(2)纪念品和手工艺品的增长迅速
1999年-2011年,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占比大量上升,酒店旅店和餐饮数量增长远远不及。
1999年丽江商业业态分布(数量,来自联合国世界遗产报告附录)
2011年丽江商业业态分布(数量)
丽江房屋多为私有,业态分布体现为市场主导下的演进。
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占据了88%的临
街店面,为商业主体。
纪念品和手工艺品中,手工艺、饰品、民族服饰所占比重为73%,也即存在大量的文化创意、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的市场空间。
目前70%以上的商铺经营者为外地人,其对东巴文化和纳西族的传统技艺了解有限,所售商品出现大量雷同、模仿等,且其产地可能都不一定为丽江本地,不能保证为当地本土特色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