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导数的应用之优化问题

最新导数的应用之优化问题

导数的应用之优化问

导数的综合应用--优化问题
广东省和平县福和高级中学高三数学组颜贞
1.知识与能力
通过用料最省,利润最高等优化问题,使学生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且会利用导数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优化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解决过程,体会数学建模,从而掌握用导数法解决优化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进一步体会导数作为解决函数问题的工具性。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优化问题的数学建模与求解方法的掌握.
上课内容详细分解:
一、复习导数作为工具的具体体现:
1.解决函数的单调性
2.解决函数在某一区间内的极值或最值
3.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二、提出本节课听课要求
1.深化理解导数作为工具的卓越表现力
2.掌握用导数法解决生活中优化问题的一般步骤
3.解决生活中优化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回顾解决优化问题的一般常用方法
1.基本函数型(如二次函数型,指数对数型)
2.基本不等式型
3.线性规划型….
最后提出本节课的目的:用导数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优化问题.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知识点,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对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有一定的好处,也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四、探究实例一(用料最省问题)
老师:设圆柱形金属罐的容积一定,请问怎么来设计它的高与底面的关系,才能使所用材料最身?
学生:积极探索,寻求关系并初步分析问题。

部分学生可以解决问题. 老师:(详细分析)
解:设圆柱的高为h ,底面半径为r ,容积为V 。

则用料最省问题即可转化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最小问题。

可找函数关系:222r rh S ππ+=,
由V=22r V h h r ππ=
⇒,有2222222)(r r V r r V r r S ππππ+=+⋅=.令0)(='r S ,可求得时用料最省。

达到最大,即此时r V r
V h S V r 24,2323====πππ 【设计理念:探究性学习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成果,通过这道实际例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探索的欲望,真正将学生从“要去学”转变到“我要学”.】
五、探究实例一的变式 (问题转化为利润型问题)
老师:某制造商制造并销售瓶装球形饮料,瓶子的制造成本是0.82r π 分/个,已知每出售1mL 饮料,获利0.2分,且制造商能制作的瓶子的最大半径是6cm 。

请分析瓶子的半径与利润的关系.
学生:同桌之间开始讨论,有的在独立思考.
老师:(详细分析)
解:由于瓶子的半径为r ,所以每瓶饮料的利润是
亏本了!
时,利润最小。

此时故当半径为的增大而增大。

即利润随着时,当的增大而变小。

即利润值随着时,当解得令,0)2(2,0)(]6,2(,0)()2,0(2,0)(.60),3
(8.08.0342.0)(2323<>'∈<'∈==='≤<-=-⋅==f r r f r r r f r r r f r r r r r r f y πππ【设计理念:通过变式,可以达到很多教学效果。

如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将一些原本想开下小差的学生重新拿回到课堂上来。

这道变式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仅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理解到数学的应用性是非常广泛的。

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大有好处,且对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积极的作用.】
老师:通过上面两个探究体型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优化问题的步骤。

学生:(由老师帮助归纳出)
1. 分析实际问题中各量之间的关系,列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写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 求函数的导数,求极值点
3. 比较函数在区间的端点和极值点的大小关系,判断结果.当定义域在开区间上有唯一的极值时,则该点就是取到最值的点.
六、课堂练习1:(层次一)基础过关,学科穿插:
近距离。

上,求出该人与车的最追不个人能否追上汽车?若加速度开始行驶。

问这的
时,红灯变绿,汽车以当他离汽车灯前的汽车,
的速度跑去追赶停在红一个人以2/125/6s m a m s m =
老师:(作详细分析)借助物理学相关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解: 假设经过时间t 秒后人能够追上汽车,此时人所走的位移为t S 61=,汽车所走的位移为化简得则.252
6,2212
222=-==t t t at S
050412,0501222<⨯-=∆=+-由于t t ,故此方程无解。

所以人追不上汽车。

由于人追不上汽车,所以经过时间t 秒后人与汽车的距离为:
.7660)(,6252
25)(2
12m t t t f t t S S t f 时,人与车距离最近为。

故当得令==='-+=-+=【设计理念:抓好“双基”是教学关键。

先构建学生的知识层面,再继续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是必须的。

这题是一道学科穿插题,不是很难,但符合这几年高考的一种出题方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练习2:(层次二)真题模拟,强化能力
1x 15已知某曲线上的任意点到点F(0,)4
21的距离比到直线L :y=的距离小。

4
若一矩形的两个顶点在轴上,另两个顶点位于该曲线在x 轴上方的曲线
上,求这个矩形面积最大时的边长.
老师:要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必须将曲线的轨迹方程先求出来。

通过题意可知,该曲线为抛物线。

(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到定直线距离的点轨迹为抛物线!)通过分析,化归。

该曲线线是以顶点在原点,焦点坐标为
4
1),41,0(=-y 准线方程为的抛物线向上平移了4个单位得到的。

故该抛物线的方程为24x y -=.要形成矩形,有抛物线的对称关系。

可设在x 轴上的顶点AB=2x ,且OA=OB=x ,)2,0(∈x 。

则24x BC -=,
3
32,332,0)(.2,28)4(22132-==='<<-=-⋅=x x x f x o x x x x S 解得令(舍去) 故当332=x 时,S 取得最大值。

此时矩形的边长为3
8,334. 老师再设问:借助图像和这个数学模型,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它适合一些什么现实问题?
学生:隧道过车,拱桥过船等等.(大家踊跃发言)
【设计理念:作为毕业班的学生,课堂尽量服务于高考,所以真题模拟训练是少不了的。

在练习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大难度,深化到圆锥曲线里面去,不仅考察知识点,还考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这道题,具备一定难度,但可以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七、最后在学生发言老师概括中,总结优化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函数中变量的实际意义,或现实背景的要求.
2、要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或符号设定
3、最后要进行优化说明或者作答!
八、布置作业:《名师大讲堂》练习.
2009.10.15完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