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改革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改革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改革浅谈
地理素质是将来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其地理知识素质、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与发展观念对将来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有着很大关系。

要增强学生的地理素质,就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

要求我们逐渐改变以往地理教学中灌输、强迫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以开发创造力作为教学革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摸索出一套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是:
(一)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创造性问题,思维非常活跃。

(二)能提出不同的设想和见解以反传统的方法来探求问题、思索问题。

(三)能够多方位、多因素、多变量地考察问题,而不是按固定的逻辑顺序来思考、
解决问题。

(三)善于发现新事物、新问题,产生新见解。

从创造思维的特点来看,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思维方式上,得到非常有价值的锻炼,为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创造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地理教学;我对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希望能与同事们来共同探讨。

一、改革传统地理教学方法,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

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起关键作用。

思维始于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

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提出带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比如我们采取“问题解决法”学习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过程中,告诉学生基塘农业是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的自然条件而创立出来的一种生态农业形式。

我们地处山东南部平原地区,如何根据我们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创立出一个适合我们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呢?问题提出来了,我们鼓励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不少方案。

有相当部分是符合一定的科学性的。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内部动因。

受好奇心和求知创造思维发展内部动因、受好奇心驱使的行为就是探索,探索就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

中学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又涉及人文地理,内容丰富多彩,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认为不仅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而且还要创造一些条件,逐步把这种好奇心引到求知欲上来。

讲完东北三省,加入对原始森林和东北风情的描述,学生被白山黑
水的秀丽景色和神秘感所吸引,对富饶的东北产生了兴趣,课后兴趣不减的学生纷纷向老师提出问题。

我们不失时机的积极启发学生去探索,把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去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通过学生的相互探究、发现,巩固了所学知识。

三、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

集中思维,是把解决问题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而形成唯一正确的答案。

发散性思维是从某一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

这种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

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认为,主要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方面着手。

课堂教学要多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如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法”“范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开放而灵活地思考,如围绕“找出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假如黄赤夹角为0度会引起哪些方面地理现象的变化?之类的问题,尽可能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找出答案来。

教师设计的地理习题,要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重视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练习、多设计具有创造性的习题。

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自己编题。

在习题训练中。

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思维的定势,组织讨论,广开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
解。

最后,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开展第二课堂。

丰富的表象储备,是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条件。

所谓表象,就是客观事物具有的形象,被人们感觉后在大脑中保存下来的痕迹。

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时空非常广大,地理现象也十分复杂。

对于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学生不可能都亲身去感知获得表象,而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进步为学生提供了这一手段。

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了普遍现象,如计算机、录像、幻灯、投影仪甚至包括最简单的直观媒体——地图。

这些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所以学生对各种媒体展开的音、影、像,能在认知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储备,使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稳定的地理表象,这为创造性想象提供充分的“原料”,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迁移成为直觉思维的原型启发,促进迅速产生感觉。

课堂包括野外考察、春游、参观、地理讲座等等,教师通过第二课堂,在没有正常课堂压力,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对学生实施地理教育、使地理教学具有直观各娱乐性。

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重视他们创造成果,珍惜学生每一点创造性“火花”。

对取得成果的学生来说。

中学时代的创造成果往往使他们终身难忘。

四、还需要积极指导学生自学,开发自我提高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在地理知识海洋中遨游的主人。

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最充分的体现,是一生中学习的最主要方式。

为使学生内在潜能更好地开发,要注重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师按部就班讲课的做法,对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变讲授知识为传授方法,出自学提纲,小组讨论重点为、难点,提出要点,勾画思路,布置任务。

检查验收,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初中有些章节自学讨论效果比讲授好,例如“长江”这一节内容,用8分钟明确和长江水的来源,这一关键点,联系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学。

规定20分钟自学,自由讨论,最后15分钟对主要内容进行检查性练习,把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多种感官同时活动,重点、难点内容经自学、讨论、集体强化3步掌握,但不是放任自流。

尤其是初中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拇指导下,有目的、有具体任务、有一定方法,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增强当知识主人的勇气和信心。

以上是日常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摸索出的自己的教学方法,本人以为改革传统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使之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相适应,对中学实施全面教育计划,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打好成才的基础,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