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毫针部分选择填空1、单手进针法又称为指压法2、斜刺:①肌肉浅薄处;②内有重要脏器3、平刺:①皮薄肉少的穴位(如头部穴位)4、针刺需气至病所,得气为度。
春夏、阳证、新病、男性宜浅刺,秋冬、阴证、久病、女性宜深刺。
5、若不得气则可:纠偏、候气、益气。
6、影响补泻效果的因素: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针具及手法7、针细则留针长、针粗则留针短、留针期间不可变化体位、留针一般20~30min8、断针最容易发生在针跟。
9、发生血肿时,应先冷敷止血,再热敷。
10、气胸最易发生的穴位:天突、定喘、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膈关、膏肓、肩贞、幽门、神藏、神封、云门、中府、大包、缺盆、期门、颈臂、肩井、曲垣、魂门、辄筋名词解释1、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示、中三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2、压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压手。
3、治神:这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4、守神:这是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集中精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患者的反应。
5、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其实质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发生晕针现象时,应立即起针,让患者平卧,给温开水或糖水。
医者在行针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询问其感受,以防发生晕针。
问答1、什么是得气?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判定,即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下指的感觉。
当得气时,患者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有事还会出现冷、热、痒、痛。
抽搐、蚁行等感觉。
而同时,医者的刺手也可体会到针下沉、重、紧、涩活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未得气,患者无特殊感言,医者刺手感觉针空松虚滑。
正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2、得气的意义是什么?(1)得气与疗效有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针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调整阴阳达到治病目的。
针刺气至,说明经气通畅,气血调和从而消除病痛。
(2)得气迟速与疗效有关针下得气是人体正气在受刺腧穴的应有反应。
针下气至的速迟,能观测机体的正气盛衰和病邪轻重。
从而对判断病候的转归及针刺效果的快慢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得气与补泻手法有关针下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
针下得气有正气,邪气之分。
《灵枢·终始》中提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缓而和”辨别机体气血、阴阳、正邪等盛衰情况,需施以或补或泄的刺法。
古代毫针选择填空1、九针包括:镵、员、鍉、锋、铍、员利、毫、长、大2、十二刺特点:偶刺:一前一后,俞募配穴报刺:治疗游走性疼痛恢刺:刺入得气后,让患者做关节运动扬刺:适合治疗寒气浅且面积较大的痹症直针刺:捏起穴位处皮肤,将针沿皮下刺(平刺)输刺:垂直刺入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出针,乃从阴引阳,疏泄热邪手法短刺: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至近骨处轻轻捻转,用于治疗骨痹浮刺:斜针浅刺,治肌肉寒疾阴刺: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傍针刺:直1傍1,刺压痛点痹症赞刺: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属刺络出血3、走气四法青龙摆尾:浅部催气白虎摇头:深部催气苍龟探穴:四方催气(一退三进,钻剔四方)赤凤迎源:上下催气(一捻一放,如凤展翅)名解问答1、治病八法①烧山火:治顽麻冷痹,视穴位深度,分浅、中、深三层,先浅后深,每层紧按慢提,逐层刺入,然后一次将针从深部退至浅层,如此反复,直到针下产生温热感,即插针至深层留针。
三进一退。
适合肌肉丰厚处。
②透天凉:治肌热骨蒸,视穴位深度,分浅、中、深三层,先深后浅,每层紧提慢按,逐层退出,如此反复,直到产生凉感。
三退一进。
适合肌肉丰厚处。
③阳中隐阴:先补后泻,视穴位深度,分浅(5分)、深(1寸)两层操作,先浅层行补法九次,再深层行泻法六次,适合虚实夹杂证。
④阴中隐阳:先泻后补,视穴位深度,分浅(5分)、深(1寸)两层操作,先深层行泻法九次,再浅层行补法六次,适合虚实夹杂证。
⑤子午捣臼:是一种捻转提插想结合的手法。
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
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次,再紧提慢按六次,同时左右捻转。
可消肿利水,治水肿、气胀等顽固性病症。
⑥龙虎交战:反复交替捻转镇痛。
龙,指左转;虎,指右转。
进针后以左转为主,九次。
再右转为主,六次。
⑦进气法:指在深层进行补法。
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施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次,然后将针卧倒,针尖向上,让针下感应下行。
用于治疗阳虚寒凝痛证。
⑧留气法:由徐疾和提插法组合而成。
进针后刺入中层(七分),行补法,九次,然后直插进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
有温经行气活血的作用。
⑨抽添法:抽,指上提。
添,指按纳。
本法操作时要浅深、上下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故用“抽添”为名。
治疗瘫痪麻痹。
2、比较三个“输刺”五刺之“输刺”:直进直出,深刺至骨。
“输”有内外疏通之意。
由于肾主骨,故本法能与肾气相应,故用治骨痹(包括深部疾病)。
(强调深度)九刺之“输刺”: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针刺方法。
如脏腑有疾病,可取有关经脉的肘膝关节一下的萦穴、输穴,背部五输穴。
(强调取穴)十二刺“输刺”:垂直刺入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出针,乃从阴引阳,疏泄热邪的手法。
(强调针法)灸法、拔罐法选择填空1、艾灸分为: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2、化脓灸又称为瘢痕灸3、灸法补法:不吹其火;泻法:速吹其火。
4、灸法特点:①擅长治疗虚寒病证和预防保健;②有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不足;③宜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5、灸法作用:①温通经络,却散寒邪;②补虚培本,回阳固脱;③行气活血,消肿散结;④预防保健,益寿延年。
6、灸法适用:虚寒阴证,慢性久病,以及阴阳不足之证。
7、灸法原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8、拔罐法(根据排气法)可分: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挤压排气罐法,综合罐法。
(根据病位性质)分: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排罐法,针管法,药罐法。
耳针1、耳针不做提插2、耳穴分布规律是什么?耳穴在耳廓表面的分布状况形似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其规律是:①头面—耳垂⑤腹腔脏器—耳甲艇②上肢—耳舟⑥胸腔脏器—耳甲舱③躯干—耳轮体⑦盆腔脏器—三角窝④下肢—耳轮上、下脚⑧消化道—耳轮脚周围3、耳穴的取穴原则是什么?(1)辨证取穴: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取穴;(2)对症取穴:根据中医或西医理论取穴;(3)对应取穴:直接取发病脏腑器官对应的耳穴;(4)经验取穴:结合医生自身经验取穴。
如胃疼(1)辨证取穴:胃(2)中医取穴:肝(3)西医取穴:交感(4)经验取穴:神门头针1、头发密集部位常易遗忘所刺毫针,出针时应反复检查2、顶颞前斜线从前顶穴起至悬厘穴。
主管对侧指头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将其分为5等分:上1/5 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 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2/5 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3、顶颞后斜线从百会穴起至曲鬓穴。
主管对侧中枢性感觉障碍,将其分为5等分:上1/5 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 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 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其他针1、三棱针——由古代九针“锋针”发展而来泻血排脓①点刺法②刺络法③散刺法④挑刺法2、皮肤针由“毛刺”、“扬刺”、“半刺”发展而来调整脏腑气血,平衡阴阳包括:梅花针(5支针)、七星针(7支针)、罗汉针(18支针)弱刺激循经扣刺刺激强度中等刺激扣刺部位穴位扣刺强刺激局部扣刺3、皮内针——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痛症若患者感觉疼痛,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更改穴位4、火针——根据需要烧至白亮(深)、通红(中)、微红(浅)速进速出5、芒针——适用于深邪远痹者也通常以高压消毒或用75%乙醇浸泡30min方可使用6、电针①如遇只去单个穴位,另一电极用盐水浸湿的纱布包裹②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③通电时应从零开始逐渐加大电流强度④通常主穴接负极,配穴接正极⑤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给予刺激条件⑥治疗时一般不超过20V,若是电流则不超过2mA,一般1mA⑦严重心脏病、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者禁用⑧温针使用后的毫针不导电①密波:止痛、镇静、缓解肌肉血管痉挛,也用于针刺麻醉②疏波:治疗痿症,各种肌肉、关节、韧带的损伤频率③疏密波:消炎水肿,扭挫伤、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面瘫、肌无力④断续波:痿症、瘫痪⑤锯齿波:做人工电动呼吸,配合抢救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