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李江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珠江三角洲地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 4.1万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23.2%●2306.6万户籍人口, 占广东30.8%●另1700万外来人口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征1.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传统农业社会, 鱼米之乡文物●1979年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珠江水上人家咸水歌珠江三角洲小城镇五十年代的水壶五十年代沿街卖云吞的担挑●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珠三角家电比重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2000年工业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 占工业比重52.9%●三大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 比重下降到17.3%●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8.7%●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珠三角有23家,前10名有2家。
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良好,“三高”农业生产结构确立●农、林、牧、副、渔业比重●1995年41.0:1.5:25.0:4.5:28.0●2000年37.2:1.5:22.4:5.2:33.7●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61:39调整为55:45●以畜牧、水产为主导,“三高”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确立●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初见成效农业重点工程建成投产●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一、二期工程●广东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新会现代农业基地●东莞绿色世界●番禺鱼窝头水稻生产现代化示范区●花都南方花卉中心●从化从玉蔬菜基地●深圳畜牧业及蔬菜、水果现代化示范区5.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居全国较高水平●“三电”普及率、互联网发展,居全国较高水平●彩电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59台/千人和23345部/十万人,进入世界先进国家水平之列●个人电脑普及率126.7台/千人,逼近韩国●互联网网民、WWW站点、CN下注册域名,广东分别占全国的9.7%、14.2%和14.1%,●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6.对外经济贸易结构优化,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1979年改革开放,港澳中小企业挥师北移至珠三角投资办厂,拉开了珠三角经济国际化序幕●“前店后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小型外商主导——200多家跨国公司●初期引进来——90年代中后期走出去●珠三角以港澳作为连结和融汇世界经济的桥梁和枢纽,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0年珠三角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2.0%●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均稳居全国各大经济区域的首位●进出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3.6%和34.0%的高份额●国民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为94.9%●设立境外企业600多家,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加工产品出口为主、由一般加工品出口为主向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大幅增加●电脑、家用电器、微电机、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广东省出口的拳头产品●利用外资的结构也逐步调整优化●港资由1995年的79.7亿美元下降到74.5亿美元,下降了17个百分点。
●珠江三角洲已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之一●芬兰诺基亚,法国汤姆逊,荷兰飞利浦,美国IBM、康柏、希捷和摩托罗拉,韩国三星以及台湾宏基等跨国公司纷纷进驻。
虎门国际服装节7.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成为广东省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以广州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沟通广东和全国的交通运输网雏形●运输方式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发展●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分别占广东省的68%和63.5%。
●高速公路占公路总通车里程比重比1995年增加了近1倍●铁路电气化率和复线率均达到40%。
●沿海枢纽港码头泊位吨级大型化●航道等级提高●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大容量高效机组占装机总容量50.7%。
●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240万千瓦)●全国最大的核电站(180万千瓦)●炭能源消费比重下降,水电、核电和液化石油气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上升获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山市交通建设8.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按户籍人口计52.7%,按常住人口计70%●城市群呈现点轴式集聚发展特点●初步形成与港澳密切衔接、区内各城市紧密相联的三大都市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中部都市区●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东岸都市区●珠江口以西包括珠海、中山、江门等地区的珠江西岸都市区●广州、深圳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开始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广州珠江夜景珠江夜游珠三洲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1.工业行业布点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现代企业制度有完善。
●生产能力过剩●企业规模偏小●大部分企业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雷同2.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77.3%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是由来源于国外和港澳台的技术创造的3.环境污染与环境质量存在严峻问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汽车尾气达标率和环保投资指数四项没有一个城市达标●部分江河河段水质恶化●部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大型火电厂基本上没有脱硫、除硝装置大气环境质量下降,酸雨频繁•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总悬浮微粒超过三级标准。
•全区近年酸雨频率在60%左右,酸雨酸度平均PH值4.57。
•大气二氧化硫污染和酸雨多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特别是火电厂群的排放造成的。
•1993年全区工业排放二氧化硫33.6万吨,其中电力工业排放量占一半以上。
•氮氧化物毒性气体排放,1993年全区排放量达23万吨,比1988年激增70%。
水体污染普遍,情况十分严竣。
●1993年省环保部门对本区主要河段的评价结果表明,●进入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的河流,大部分只达Ⅲ类水质标准(占评价河流的27.14%);●相当多的河段水质已超Ⅲ类标准(占评价河流的12 82%),这些河段大多出现于流经城市的河流,有的甚至黑臭。
许多水道水质均超过Ⅲ类标准,其质已不符合饮用水源标准,城市饮用水源难以为继。
●水体污染严重,主要是废水排放造成的,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
1993年全区排放废水19.44亿吨,其中城市生活污水占55.68%(经处理的不足10%),绝大部分就地排入江河。
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整体协调力度不足。
●资源共享程度较低●电子商务发展制约●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只在部分地区的部分企业得到落实●信息网络化和网络大众化水平不高5.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高,出口市场较集中,风险较高。
●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格局未根本改变●目前出口市场仍主要集中在香港和美国占60%以上●市场风险大,受世界经济变化影响较大6.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不够完善,营运能力有待提高。
●连接高速公路出口、铁路和港口主枢纽的公路通过能力受到限制●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码头能力不足●枢纽港出海航道满足不了船舶大型化的需要●交通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输质量不高●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方向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在2010年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珠江三角洲“十五”计划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步伐●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讯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珠海和南海等软件园●抓好高新技术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把珠三角建成全国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2.进一步优化调整工业和农业存量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逐步将制鞋、水泥、服装、陶瓷、木材加工向山区和内陆省份转移●加大关停“五小”工业的力度●传统工业升级和优化,带动新项目、新产品发展●积极推进大中小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协调发展●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全面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10千兆/秒以上速率宽带光纤主干网,推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立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提高传统产业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重点建设政府信息网、科技教育网、新闻宣传网、社会保障网、社区服务网、政法信息网和数字图书馆等4.加速城市化进程,调整优化城乡结构。
●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功能●发展若干个百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和一批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建设中心镇●改革土地流转使用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广州、深圳实行“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户口政策,主要吸纳高层次人才●其他大中小城市用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指标,依次放宽准入条件●重点抓好水质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县级市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不再立项建设燃煤电厂,已建的火电厂必须限期解决脱硫问题。
●到2005年,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7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4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
5.加大外贸出口和外资利用结构的调整力度●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开放战略,建立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