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性驾驶技术
车辆行驶速度是步行的10-30倍
缺陷一:人的眼睛尚不适应机动车辆行驶速度
..边缘视觉
180度检测物体的存在。
驾驶时用边缘视觉感觉物体或现象的存在,即预警系统
•中心视觉
3度辨明物体的特征。用来辨别是否有危险,即辨别系统。
特点:长时间使用中心视觉观察某一物就会产生“凝视”或“盲视”状态,也就是失去边缘视觉。
防御性驾驶技术
交通事故统计和根本原因分析
交通事故的起因分析
多少不安全的驾驶行为在600起无损伤事件----30起财产损失事故—10起轻伤—1起重伤
人人为错误: 如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85%
机机械缺陷: 如刹车失灵10%
环境不可抗因素: 如桥梁突然坍塌、山体滑坡5%
八大人为错误:
缺乏自我珍重缺乏行动时间
沟通的对象:
进入你的前方的人或车、进入你的左右或后方的人、不要行驶在别人的盲区内
中层空间观察技巧
技巧一:前方:利用中心视觉进行外层空间观察时的余光(边缘视觉),初步预测中层空间内状况;用中心视觉仔细观察中层空间,并及时与对方沟通,以作出决策。
技巧二:左右及后方5~8秒扫视重要一侧的后视镜,或二侧及内视镜(若有必要并可能时)。技巧三:在通过前方路口时,要左右左观察后才能通过。因为通常情况下,危险来自左侧。 为什么 在通过路口时,至少4个危险源来自左侧。
逃生路线要留下
技巧七:
除非万不得已,永远不要行驶在车阵中;
车阵的形成:交通信号灯(城市);道路瓶颈;齐驾并驱(高速)。
对策:或快速谨慎地通过;或匀速放松地远随。
技巧八:
永远在你的车道中间行驶,不可靠一侧车道太近,更不可开飞机—骑线驾驶。
作用:逃生空间
避免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线;
提供充足的时间以便采取行动,即使采取行动失败了伤留一条逃生路线;
•决策作出以后需要一个时间间隔去确认其他部位(如左、右、后),均无危险后才可能采取行动,故需有1~2秒的间隔较适宜;
•4~8秒之间,是可供驾驶员决策的最佳时段,既不会过分紧张,手忙脚乱,又不会判断错误;
•即便有某个错误的决策,驾驶员也有足够的时间去纠正它而不至于造成危险。
三层空间驾驶法要求:
驾驶员必须5~8秒看一次后视镜
为什么
360度的信息源
车后和两侧变化频率5~10秒(正常情况下)
大脑需要连续的图象(电影原理)
中层空间
沟通
问:有多少种沟通工具
声(喇叭);光(各种灯光);手势;“眼神接触”。
沟通的目的:
让对方表明自己
“知道你的存在” “知道对方的存在”
“领会你的意图” “愿意领会对方的意图”
但不一定按你意图行动达成一致后才行动
2秒+1.5秒=3.5秒时间
留下0.5秒的空间作为你的逃生空间以备不侧;这就是4秒规则的理论基础
内层空间
问题:跟车距离太近的危害有哪些
遇到前方车辆紧急刹车时,由于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反应时间,常常造成追尾 事故,这是一种常见的事故类型。
由于跟车太近而担心前方车辆的急刹车,故而驾驶员会不由自主地更多关注前方车辆的刹车灯,易形成凝视,从而忽略了左、右和后方的信息。
危害:损人不利己
(1)自己没有一侧的内层空间;
(2)慢速时阻塞交通;
(3)易引发其他驾驶员的愤怒。
正确方式:为自己留下空间,为别人留
“三车一线”
指超车或被超车时,有三辆或以上车辆在同一直线上。
危害:因超车是速度快,又没有两侧的内层空间,极易发生危险。
技巧六:
十字路口临时停车时,若停在第一位,离停车线2-3米左右的距离为宜;若停在其他车辆的后面,以驾驶员能看到前车的后轮为宜;此时起动时应比前车慢一拍启动(1~2秒),会更有效到营造前方空间。
缺乏自我调节缺乏逃生空间
缺乏全局观念缺乏足够沟通
缺乏随机应变缺乏必要培训
三层空间驾驶法就是针对引发交通事故的八大人为错误,系统地设计出避免事故的应对策略和方案
防御性驾驶技术
人的“生理缺陷”
改变习惯从现在开始:试验一:双臂交叉游戏
•用何开车眼睛;大脑:手脚。
人的“生理缺陷”
人眼为步行而进化:5Km/h
实验四:目测距离
习惯用距离有何缺点
缺点一:对距离的估计误差很大;
缺点二:记忆的数据量大;
缺点三:需要计算、分散精力。
让我们换一种方式,以时间为计量单位。
•数秒方法:一千零几
•跟车距离计算
注意事项:
•频率恒定、不可太快或太慢
•参照物固定不动
•不可过分集中在数秒上而忽视其他
防御性驾驶定义
定义: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预见”有其他驾驶员、行人、不良气候或路况而引发的危险,并能及时地采取必要、合理、有效地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这种可避免危险发生的驾驶方式即为防御性驾驶技术
作用:观察空间
观察并区别出前方道路上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
注意前方信号灯的变化情况(三个信号灯);
(观察信号灯避免刹车可以减油15%)
观察并找出前方阻力最小车道。
外层空间
前方的悬挂物体,交通标示牌、隧道高度、桥梁承重等信息注意观察。
夜间行驶时,目光应尽量观察车灯光覆盖以外的地方。
疑问:在某些条件下如:上坡、弯道、山间公路、城市街道或是下雨、浓雾等不良路况和气候下,是没法达到15秒视觉引导时间的怎么办
紧跟在一个大型车辆的后面,驾驶员的视线被挡,无法获取15秒的视觉引导 时间,因此会丧失自己的“预警空间”,容易出现受惊吓甚至事故的情况。
紧跟在一车辆的后面,大脑必须加速运转,以获得足够的决策时间,因此极易出现疲劳。
内层空间营造技巧
技巧一:
最易控制的是前方空间,坚持做到15秒视觉引导时间;4秒或更长跟车距离;有人夹塞时不气恼、不愤怒‘继续按你的意图营造空间。
小结:
•驾驶技术与防御性驾驶技术的区别
•目测距离的缺点
•数秒方法及优点
•防御性驾驶技术的定义
•防御性驾驶的两大目标
•三大步骤
•三大要素
防御性驾驶技术
三层空间驾驶法
驾驶员类型::攻击型、防御形(安全型)、平庸型(新手)
•刹车频率衡量:刹车次数/100km(城市、高速)
•急加速、急刹车频率衡量
外层空间
视觉引导时间
实验六:看得高才能看得远
技巧二:应用雷达的工作原理;
技巧三:对左右两侧的外层空间,应该使用边缘视觉。
切记:绝不可对任何物体凝神超过2秒,即2秒钟转动一次眼睛。
2秒转动一次眼睛的好处:
避免“凝视”和“盲视”:
更多的搜集重要信息;
刺激大脑兴奋,消除疲劳。
技巧四:学会忽略较为次要或不重要的一侧;
技巧五:后方的外层空间通过后视镜来观察
.决策的质量
高质量的决策:有意识
低质量的决策:无意识
•决策的信息
有用性 相关性
决策的效率:取决于信息质量和大脑运转速度
•高效率的决策
•低效率的决策
缺陷四:人的大脑容量、运转速度都是有限度的,大脑的思维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决策需要时间
•执行机构
•正确动作需要准确信息
•信息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
信息发生紊乱时-- 本能反应 -- 事故发生
技巧二:
利用你在观察外层空间是寻找到的“阻力最小车道”,适当的时候变道进入。
技巧三:
尽量远离最危险区域,如一般公路上的行人和非机动车群;尽量保持一侧的内层空间不被占用。
技巧四:
鼓励后面的车超过去。
技巧五:
避免“齐驾并驱”,超车时或被超车时避免“三车一线”。
“齐驾并驱”
指两车以上同向并排行驶超过30秒;
提前对所有处于中层空间的危险源制定对策,以防措手不及。
主动沟通,让对方尽早知道你的存在并领会你的下一个动作。
准确及时地作出正确决策,避免增加大脑的负担,消耗精力,造成疲劳。
小结:
•360度信息:5~8秒看反光镜
•避免凝视:不超过2秒;
•主动沟通:眼神接触;
•看后视镜→确认无危险→提前开灯→动作(变道、刹车、转弯);
2)仓促间会遗漏关键信息,从而作出低质量的甚至是错误的决策—此时事故就发生了。
选择哪个
更早地预见并作出决策
通常所说的“车速太快”,不仅仅是指车辆的速度相对于道路条件、交通状况而言,而且也是相对于大脑的反应能力和视觉的感受能力而言。
•每秒钟做一个决定的频率会使人感觉轻松自如,不会产生紧张和疲劳的感觉;
信息发生中断时--
缺陷五: 手脚的正确动作,受来自大脑的决策所控制,从接受“命令”到完成动作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大器官的五大“缺陷”
缺陷一:人的眼睛尚不适应机动车辆行驶速度。
缺陷二:由于不经意的凝视,即会产生盲视,从而丧失“报警”的功能。
缺陷三:眼睛在不同的背景下,会对物体产生“错觉”和“幻觉”,根据错误信息必会做出错误判断。
禁止凝视物体超过2秒
内层行动空间是逃生空间要求:
跟车距离:正常路况、车况下4秒;不良路况、车况下8~10秒
后车距离:至少2秒
连年感侧至少一侧车道有空间
总结
三层空间驾驶法
外层空间象雷达,
远看十五中看八,提前预测全靠它。
前车四秒后车二,中层空间危险多,
凝视二秒危险到,尽早决策无惊吓。
五至八秒后视镜。内层空间是禁区,
实验二:“凝视”和“盲视”测试
缺陷二:由于不经意的凝视,即会产生盲视,从而丧失“警报”的功能。
试验三:眼睛的“错觉”和“幻觉”
缺陷三:眼睛在不同的背景下,会对物体产生“错觉”和“幻觉”,根据错误信息必会做出错误判断
•决策的种类
有意识决策:经过大脑缜密思维做出的决策
无意识决策:未经过思维、本能的、下意识的
答案:
降低你的车速,直至能达到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