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介绍梅州的导游词5篇

关于介绍梅州的导游词5篇

关于介绍梅州的导游词5篇;梅州导游词1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的景点是阴那山灵光寺。

阴那山在离梅州城45公里的雁洋镇境内,它与罗浮南华一同被称为“粤东三胜”。

景区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还有观音岩棋盘石铜锣湖等景观。

它的主峰海拔1297米,像五指并聚直指青天,气势雄伟,也称五指峰。

许多朋友都去过泰山,知道泰山多高吗?海拔1500多米,咱们五指峰也就比泰山低200米,够高的了吧?此刻,新修了全长999级的登山通道可以安全顺畅的登山山顶。

极目远望,可以看到狮子岩卧佛岭等千姿百态的山峰,唯妙唯俏,妩媚动人。

也有不少游客头天晚上就登山住在上面,第二天凌晨看日出,当一轮红日蓬勃欲出之时,霞光万道,山峰都披上了金色的晨装,那无比壮观的感受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期望各位朋友下次再来时一定要多留一天去看一看五指峰日出。

阴那山里有一座千年古刹灵光寺,是广东省五大名寺之一。

它的创始人是唐朝高僧潘了拳。

他圆寂之后,村上的人就简历了寺院纪念他,最初名字叫“圣寿寺”,至今已经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后来在明朝洪武十八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为灵光寺,此刻正门石匾上所刻“灵光寺”三个字,就是梅鼎写的。

此刻我们来到了灵光寺,它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大家看,寺庙依山而建,面积相当广大,有6000多平方米,寺庙上空香烟缭绕,香客和游人不绝。

这座寺庙在梅州远近闻名,除香客之外还吸引大量游客参观,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灵光寺有“三绝”。

第一绝,就是称为“广东宝村”的“生死柏”。

大家已经看到寺前有两棵相同高度的巨大柏树。

一棵枝叶繁茂,一棵却光秃秃的,甚是奇异。

你看那棵活的有30多米高,据说是创始人潘了拳亲手种的,树龄达1100年以上,至今枝叶繁茂;而另一棵虽然已经死了300多年,却几乎是同样高大,依然傲然挺立,枯死而不腐,是不是令人叹绝!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棵树的故事为背景的。

第二绝要走进大殿里面来看,这是主殿大雄宝殿,这里香火经常都是很盛,但是大家有没有感到香烟熏人?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大殿的顶,就是这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

这个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巧的长方木构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称菠萝顶,结构巧妙神奇,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

在我国这样的萝卜顶惟独两处,另一个就是鼎鼎大名的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而不会使殿内的人被烟呛着。

第三绝是大雄宝殿后面的山上绿树繁茂,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寺庙原因?至今仍是个迷,有没有哪位能破解这个谜呢?由于政府重视和海外侨胞的资助,灵光寺此刻已经修整一新,除大雄宝殿外,还有金刚殿罗汉殿观音阁等,近来还修建了“三柏轩”“观音阁”,等像,又重建了山门歇石亭陶茶亭古银桥,使古迹又添了新风采,灵光寺在梅州人的心中是非常被看重的,当年许多梅州人飘洋过海外出经商,出门前都要到这里来烧炷香,特殊是到那棵生树脚下放一大串鞭炮,期望远迁的家族像这棵千年古树一样生气盎然。

如今这样的活动都常有进行,那鞭炮长得足有十几米。

下面给大家细细扫瞄。

梅州导游词2早上好!大-家-早-上-好!,很好,大家都睡醒了,此刻请大家抬起高贵的头看看车的正前方,看到什么了?导游?对!我就是你们今天的导游,那么请大家务必记住我这张长得不算美,但总算对得起观众的脸,把我留在脑海中,旅途快乐又轻松。

古语有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天我们同吃同游同乐还同“居”,哎,怎么就同居了,有些游客问,古时候不就把车叫驹吗?难道我们还不是同居吗?只要你需要我,我会第一时间出此刻你面前。

那么罗嗦完自己之后呢,隆重给大家介绍一位重要人物,一般呀重要人物出场都会有一种声音-----,好,谢谢大家的掌声,他就是我们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人见人爱车见车载男人见了喝醋女人见了喝蜜的^师傅,从后脑勺看就很像梁朝伟嘛,大家想不想看看师傅正面呀?想呀?――那是不可能滴,他站起来谁给我们开车呀?好了,我替_傅谢谢大家的掌声。

好,那此刻进入正题,欢迎大家来到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居然来到了“客都”那就先跟你们介绍一下客家人的历史吧!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也就成为了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

而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北与江西省毗邻,东北部与福建省接壤,西界本省河源市,南联揭阳潮汕。

梅州市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全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470万,辖六县一市一区。

分别是:梅县丰顺蕉岭大埔平远五华六县,一市是兴宁市,一区是梅江区。

梅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南汉置敬州始,至北宋改为梅州,清朝设直隶嘉应州。

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2年8月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建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改建为梅州市。

现梅州城区是一历史文化名城,98年建城区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5万。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一点五八万平方公里。

人口主要为汉族,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有“客乡”之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因此,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同时,梅州也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称誉。

称之为“文化之乡”是因为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为上品的思想较为强烈,读书风气极盛。

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隆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

八十年代,文教事业发展更快,设立嘉应大学嘉应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三间。

1990年在全市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而“华侨之乡”是因为梅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实力强,对家乡贡献极大,梅州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万人;台湾客家同胞400万人中,多数是祖籍梅州人,仅蕉岭籍人就有近50万。

他们一向‘热爱’家乡,关怀乡梓建设传统,特殊是在改革开放后,关怀支持乡梓建设热情更加高涨,改革开放至今全市“三胞”捐赠金额达16多亿元,目前有三资企业1419家。

还有“足球之乡”是由于梅州足球运动,有近百年历史。

1956年国家体委正式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的称号。

1979年被列为全国16个足球运动重点地区之一。

目前,梅州市和梅县各有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专业青年足球队和女子足球队。

全市有足球传统项目学校11间,大小足球场170多个,业余足球队2000多支。

全市先后输送到省级以上的运动员200多名,其中国家队30多名。

四十年代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梅州市五华县人。

近年随着梅州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是开发性农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梅州又有了“新三乡”之美称。

分别是“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山歌之乡”。

金柚之乡:梅县是全国沙田柚最大生产基地。

沙田柚又称“金柚”。

全市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20万吨。

其中梅县种植25万亩,年产量18万吨,1995年3月被国家授予“金柚之乡”称号。

单丛茶之乡:全市种植的优良品种单丛茶16万亩,年总产量达6000吨,占广东省70%,在1997年全国茶叶博览会上被誉为“单丛茶之乡”。

山歌之乡:梅州素有“山歌之乡”之誉;1996年5月梅县被文化部正式授予“山歌艺术之乡”称号。

客家山歌是我国闻名的民歌之一,上承诗经十五国风,它常用比喻起兴双关叠字和尾驳尾等手法。

传统山歌丰富多彩,尤以情歌更美,有一百多种唱腔。

旧时客家人每逢佳节喜庆习惯进行山歌活动,1983年起梅州定中秋节为山歌节,开展山歌打擂台等山歌表演活动,山歌剧演出活动则遍及海内外,山歌成了连结海内外客家人亲情的纽带,也是外地游客较为欣赏的一种民间艺术。

梅州名胜古迹很多,虽经历代沧桑湮没,今仍存或重新修复的有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这些古建筑融科学性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1965年大文豪郭沫若视察梅州时,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

梅州名人辈出,清乾嘉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闻名的洋务运动家军事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闻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及叶剑英元帅都是梅州市人。

梅州城区人口近30万,占地平方公里,以梅江河为界分江北江南,河上建有通往南北的六座大桥。

其中最早的是1931年兴建的梅江桥,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了东山嘉应梅州剑英宪梓等五座大桥,这五座大桥成为连接江北和江南的主要交通枢纽。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以上就是关于梅州的一个概括了,期望在这里能够为大家留下最温馨的一段回忆,让大家满载而归!梅州导游词3一叶剑英元帅故居纪念馆叶剑英生平叶剑英,原名叶宜伟,字沧白,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梅县雁洋镇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86年10月2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0岁。

叶剑英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

少年时代就曾参加过“剪辫子”,打“潮勇”等抵抗清王朝的斗争。

1913年,叶剑英参与创建梅县私立东山中学。

在东中时,他品学兼优,持续两届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

他曾登上学校后山“油岩”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

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叶剑于1917年夏就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堂,1920年夏毕业后,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曾先后参加北伐与东征,立下赫赫战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