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百年历史回溯
摘要杜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杜威的教育思想同样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过程经历了全盘肯定,全盘否定,客观评定的过程,可谓是“命途多舛”。
本文是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回
溯与思考,以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提供借鉴。
关键词实用主义传播历史回溯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简介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社会根源。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既是杜威个人思想的创造性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整体转型,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工业化在为教育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
“教育方法和课程正在发生的变化如同工商业方式的变化一样,乃是社会情况改变的产物,是适应在形成中的新的社会的需要的一种努力。
”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然而当时的美国教育现实却是,从欧洲传入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学校同社会生活相脱节,学校成为为积累知识而积累知识的场所,学生对学校学习没有兴趣。
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杜威提出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包括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学的基本原则等。
其中包含面对广阔社会背景的职业教育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行教育观、注重工业史的历史教育观、拯救社会的道德教育观。
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历史回溯
2.1 1913年-1919年:萌芽时期,启蒙思想
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在民国初年经蔡元培的介绍而
为中国教育界所了解的。
黄炎培于1913年8月,撰写《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
因此,必须使教育内容适应社会需要,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校的各种教学科目都应以实用为目的,以现实生活所需为内容,加强与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
一言以蔽之,即“实用主义教育”是治疗教育界种种弊端“惟一之对病良药”。
1913年10月,《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由《教育杂志》刊出,立即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引发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
众多有识之士发表了对黄炎培“实用主义教育”口号和理念的看法,虽有反对之辞,但更多的却是支持之声。
针对大家的意见,1914年2月,黄炎培又作《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第二回商榷书》。
这两篇文章发表后,对于实用主义教育“鼓吹之声愈唱愈高,响应之区渐推而渐广”。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当时中国严重脱离实际的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引发了人们教
育观念的变化,启蒙了人们对中国教育实际弊端,对实用主义能否应用于当时中国教育的思考。
并为此后饯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2 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形成思潮,全盘肯定
美国学者rippa. s. alexander 在其著作《自由社会的教育:美国教育史》中,曾评论道:“在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前,杜威的思想已经支配了中国教育界30年左右”,此语可见杜威对当时中国思想界、教育界产生的影响之巨。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大量传播并在中国形成一种思潮,是在“五四”前后。
1919年5月,杜威由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等五个学术团体联名邀请来华讲学,杜威在华达两年又两个多月,宣传其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说。
“儿童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口号充斥报章杂志。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时成为全国范围内很有影响的教育思潮,至1949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统治了中国教育三十年”。
其时,除了其信奉者和学生胡适以外,当时的中国,涌现了四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
他们是乡村教育之父——陶行知;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地兴起,是由于杜威的思想正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教育改革的主张。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意味着中国教育界教育观念的很大转变,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都有十分显著的反映。
其一,就教育理论而
言,以“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适应”的观点解释什么是教育,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它自身的目的,视课程为儿童在学校环境中的活动,教材也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并按心理顺序进行组织等观念,均表现出其深刻影响。
其二,就教育实践而言,如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废除教育宗旨而代之以七项标准,显见已留下了“教育即生长”、“教育无目的”的烙印,而学制的框架结构也大致参照美国。
在新学制中,“儿童中心”的教学思想被明确奠定,成为民国教育界的通识。
新学制也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凸显其中。
此外,教育救国、教育独立、职业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潮都受其影响颇深。
2.3 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批判围剿,全盘否定
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受到彻底批判与围剿。
就现代西方哲学潮来说,批判声势之浩大,批判参与者之广泛,批判语词之尖锐,实用主义可算之最。
围剿和万炮齐轰的浪潮中,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等都出版了批判专著,全国主要报刊发表许多批判文章,作者几乎来自人文科学的所有领域。
至1956年间“杜威批判”达到高潮,教育界几乎所有的知名学者都发表了批判文章。
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遭到全盘否定,这与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自身的任务,以及国内极“左”的政治路线密不可分。
新生政权面临着来自美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
同时又担负着巩固新
生人民政权的艰巨任务。
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反对美国对新中国的挑衅与侵略,统治阶级为了从意识形态上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开展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和一切反动思想的斗争,作为美国官方哲学的实用主义,很自然就成了现代西方各种思潮中首当其冲的批判“靶子”。
新政权把批判实用主义及其在中国代理人,看作是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纯洁性的斗争,看作是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需要。
2.4 1978年至今:客观评价,走向繁荣
“文革”后邓小平及时地正确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突破“左”的思维模式,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和公正。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实用主义的研究逐步走向繁荣与科学。
学术界基本上摆脱了全盘否定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方法,评论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术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新实用主义成为研究的“热点”从1985年开始,中国的“杜威研究”进入了“建国三十多年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据张斌贤的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到1989年9月,国内外公开发表和出版的与杜威研究直接有关的论著大约70种,前五年约为18种,1985-1989年为50余种,占74.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杜威的十余种哲学、教育著作被翻译成中文。
到20世纪末,杜威教育思想的诸多方面都得到研究: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论、
教学论、创造性思维训练、教育价值取向,职业教育以及他的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哲学与教育主张等。
进入21世纪,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焕发着生命力。
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保护环境,都是启动于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这些都凸显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智慧。
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启示
纵观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百年的传播,作为一个新事物,适应中国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曾盛极一时,也曾在中国的政治浪潮中,被作为批判的对象而“命途多舛”。
而不管是经历了极力推崇,还是极力批判过后,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今天已经得到客观的评价,并且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已然呈现了出来其应有的价值和繁荣。
时间和实践终究是检验一个新生事物,一种教育思想的最好武器。
参考文献
[1] 王景玄,陈远远.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因素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0(7).
[2] 张斌贤.近十年杜威研究的新发展[j].教育史研究,1990(2).
[3] 王彦力.走向“对话”——杜威与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