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一2010年)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07.03.23一、前言(一)修编规划的目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扭转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实现农地和非农地用途管制,科学合理管好土地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二}修编规划的任务1.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2.协调各部门用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3,按照省下达的用地控制指标,分解确定各区(市)县用地控制指标,确定城镇用地控制规模,落实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

重点安排好中心城市周围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合理划定中心城市区建设用地范围。

4.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三)修编规划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文件);2.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有关土地资源保护的内容;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2号《基木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保护的法律、法规;4.《中共成都市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成委发[1997]27号文件);5.(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6.《成都21世纪议程—成都可持续发展白皮书》;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国家土地局[1997]第7号令);8.《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通知》(成府发[1998]1号文件);9.成都市土地详查资料,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1997年出版)。

(四)本次规划修编期限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2010年为规划期,展望2030年。

二、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土地利用结构现状特点及潜力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

幅员面积12360平方公里(由于勘界工作未完成,其中有边界争议的面积197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02?54’一104?54',北纬30?05’一31?26"。

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

全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占幅员面积的40.91%,林地次之,占25.64% ,第三为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11.8%。

土地利用率达90.2% ,垦殖指数40.91%。

土地平均产值,以国内生产总值计为703万元/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亩产粮食581.4公斤。

土地利用的圈层结构明显,即中心区域为城市和近郊区,作为大城市发展用地区,为城市各项功能服务;第二圈层为中郊平原区,主要生产粮食、油料等,为全市提供粮、汕、菜、肉、蛋等农副产品;第三层为远郊区,以农、林、果生产为主。

全市土地按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分为三类:1.农用地。

总面积 912695.54公顷,占总幅员面积的75.04%,以耕地为主,林地次之。

耕地面积497634.50公顷,占农用地的54.53%,其中大于25度以上需退耕还林的陡坡耕地5413.40公顷,占1.09%,灌溉水田348710.39公顷,占耕地的70.07%,粮果间作地21780公顷,占耕地的4.38%。

林地面积311892.65公顷,占农用地的34.17%。

其中有林地200869.9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64.40%,全市森林覆盖率 27.7%。

园地面积45283.17公顷,占农用地4.96%。

以果园为主,面积38624.04公顷,占85.29%,茶园4437.25公顷,占9.8%,桑园955.81公顷,占2.11%,其他园地1266.07公顷,占2.8%。

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水面共42115.37公顷,占农用地的4.61%,其中河流水面27981.69公顷,占66.44%,坑塘水面11886.89公顷,占28.22%,水库水面2217.96公顷,占5.27%,湖泊水面28.83公顷,占0.07%。

牧草地15769.85公顷,占农用地的1.73%,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寒山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人烟稀少,不适宜放牧,暂处于未利用状态。

2.建设用地总面积184608.41公顷,占幅员面积的15.18%,以居民点工矿用地占多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共143244.21公顷,占建设用地的77.59%,其中城镇用地36198.66公顷,占25.27%,农村居民点用地94079公顷,占65.68%,独立工矿用地9193.33公顷,占6.4%,特殊用地3773.09公顷,占2.63%.交通用地22509.82公顷,占12.19%,以农村道路占地为主,面积12873.64公顷,占57.19%,公路8197.3公顷,占36.42%,铁路835.33公顷,占 3.71%,民用机场603.55公顷,占2.68%。

水利设施用地18854.3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21%,其中沟渠18579.93公顷,占98.54%,水工建筑物274.45公顷,占1.46%。

3.未利用地119008.73公顷,占幅员面积的9.8%,其中以田坎占多数,其次为裸岩石砾地、荒草地。

田(土)坎面积77165.71公顷,占未利用地的64.84%。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我市土地利用潜力在两个方面:一是已利用土地的开发潜力,二是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

1.农用地潜力。

现有耕地中有71%的中低产田(土),中产田通过完善生产条件,推广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每亩可增产100公斤左右,低产田(土)增产潜力更大,需安经过工程措施,深度开发,提高产出率;园地中还存在19%的低产园,主要是低产果园,通过品种改造,加强科学管理可进一步提高单产和水果质量;有林地11%属低产林,主要是疏林地、灌木林地,应进一步加强中幼林抚育,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现有养殖水面一半属低产水面,潜力较大。

2.建设用地潜力。

主要在居民点用地中。

1996年人均居民点用地132.8平方米,其中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140.4平方米,除去林盘地、院坝外,居住用地农村人均66平方米。

通过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土地整理可节约出大量土地,按2010年人口1100万人,城镇化水平50%计算,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逐步降到120平方米,可节约出土地26973公顷。

3,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全市可开发的未利用地18777公顷,主要是河滩地、荒草地、废弃地,其中宜开垦为耕地的3333公顷。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后备土地资源缺乏。

1996年人口密度793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051公顷(0.76亩)。

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仅18777公顷,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和河滩中,坡陡、土质差,开发难度大。

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更少,不足3333公顷。

二是园地增加较多,占用了大量耕地。

1996年园地面积比1988年第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初期时的27333公顷增加了17950.17公顷,此外耕地中还有21780公顷为粮果间作地,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较快,但利用率不高。

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l988年的95120公顷增加厂48124.21公顷,平均每年增加6015公顷。

扣除特殊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后,城乡居民点占地130277.79公顷,占总幅员的10.54%,人均132.8平方米,农村居民点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用地140.4平方米,超过建设用地标准。

农村居民点零星分散,建设无规划,土地利用率低,交通、用电、用水十分不便,不适应农村现代化需要,有待加强规划引导。

四是城市周围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不合理,违反《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乱搭乱建现象突出,自目建设度假村、高档别墅,乡镇企业布局较乱,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

三、土地利用的战略方针、目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远景目标提供保障。

(一)社会、经济总目标按照《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0年远景目标纲要》,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成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40亿元(1995年价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454元,粮食总产量395万吨。

“九五”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10‰,其中白然增长率低于5.5‰,年均迁移人口增长控制在5万人以内;2000- 2010年人口年均递增率7.5‰,主要是机械增长,自然增长率2‰以下,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50%,森林覆盖率34.3%。

(二)土地利用总体目标从我市“人多地少”的土地基本市情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总体达到以下目标:1.全市耕地总量除退耕还林5413.5公顷外,到2010年保有492221.1公顷,其中到2000年退耕还林4080公顷。

2,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2718.59公顷,开发整理耕地12719.75公顷,其中开发“三荒”为耕地4200.49公顷,复垦整理增加耕地8519.26公顷,做到占补平衡。

l997 - 2000年各类建设占用耕地5858.6公顷,开发整理补充耕地3733公顷。

3.中心城市建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布局向东、南丘陵、山区方向发展,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主要在现有城市建设用地中挖潜,人口270万人(其中暂住人口28万人,非农业人口 242万人),人均用地84平方米。

4.县级市、小城镇、建制镇除个别风景名胜旅游城镇外,一律控制在人均80平方米左右。

5,归并农村居民点,减少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2010年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由140.4 平方米降到120平方米,提倡和鼓励建设中心村、小城镇,集中修建农民住宅。

2030年,在2010年基础上,保持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进,步缩小,加快土地整理步伐,改造农村居民点,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集约利用、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行耕地占补平衡措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1.农用地减少333公顷,调整为912362.54公顷,占幅员面积的75.01%。

其中:耕地:25度以上坡耕地5413.4公顷退耕还林,各类建设占用耕地12718.6公顷;开垦未利用地3333.3公顷,土地整理增加耕地80152. 3公顷,园地调为耕地 1333公顷,共增加耕地12718.6公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