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北大信科通信请叫我师兄既有前语,必有后行。
我说过会写优质的经验贴,虽然现在依然十分忙碌,可是也要按照约定在三月底之前把它奉献出来。
现在就从李健的天狐开始,记叙我的考研之旅。
我将分这么几个主题来展开这篇文章,他们是:为何是北大;为何是信科通信;我是谁;信科通信的考研历史情况;如何准备初试;如何准备复试;寄语。
我的经验贴权且当做某一条路的参考,希望后来者能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为何是北大。
北大就是北大,北大一直处于历史与时代的风口浪尖,一直是中国大学的引领者与先行者。
简单地说,因为“今日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
”在北大,就意味着站在一个可以摘星探月的平台上,让你尽力发挥所长;在北大,你会发现只要欣赏同辈人,就足够让你惊叹不已,啧啧称奇。
为何是信科通信。
首先,当然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嘛,这个毋庸多言。
其次,说说信科通信的地位。
信息科学是当今迅猛生长、广为需求的学科。
信息科学是时代的宠儿,现在就是信息科学从未有过的美好时代。
而通信,是永远没有夕阳的,就业明朗。
信科院的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实力不容置疑。
初步调查就会发现,那里有着“最精彩的老师和同学。
”我是谁。
今年考研成绩专业课是111分,排名第二,初试总分比第一名少一分,从研究生院公开的信息里可以查到我的全部情况。
我属于三跨考生,本科在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这是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的一个专业。
虽说本科时学习的是光电机算交叉性知识,然而却是以光为主,电机算为辅,因此直接对口的研究生专业是光学工程。
在本科时,我虽说读了很多哲史社传文方面的书籍,对我个人的人文修养提升比较大。
然而与此相为映衬的是:专业课的学习却是差强人意。
这样的结果就是推免时处在较为尴尬的位置,虽然一定可以留下来,也一定可以选个不错的外校。
然而,这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仰望星空,仰望北大,因此我决定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走过去。
信科通信的考研历史情况。
从招生简章可以看到,信科通信每年的招生名额是23个人,拟接收推免生百人之八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五。
推免的名单大家可以在信科网直接查到。
而每年的报录比这些东西,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北大已经在研究生网挂出所有报考者的信息,凡能上网者都能看到,因此大家自己去看就一目了然。
自己只要在研究生网,信科网上反复对比,就可以得到最为权威并且准确的统计数据。
我在这里说一下从11年到15年的情况,这个是最具参考实际上的情况比这冰冷的数字要乐观不少。
首先,这里是存在调剂的可能的;其次,校内调剂的情况经常发生;最为开心的是,甚或会有院内调剂的可能。
这些事实的出现,都让前景光明起来。
所以,勇敢地的报考吧,毕竟每一个报考的我们,心里都期待着更低的录取报考比例。
如何准备初试。
这里虽然是介绍专业课的经验贴,却仍然必须强调一句:大局观念。
今年英语很难,不管是50,48,还是45的英语线,我身边卡在英语科目上的例子比比皆是,实为可惜。
信科通信的专业课是电子线路929,编号偶尔会变化,这无所谓。
电子线路包括3门电子方面的基础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
总得来说,电子线路的要求很高,此言不假不虚。
从每年的考卷来看,有时很难,有时难,不管是难还是很难,能上110分的都是高分。
我后来总结思考过,为何看着试卷不觉得想象的那么难,而实际上的考分却很难上去。
个人觉得,这里的原因是博雅与细节方面有待提升。
北大强调博雅精神是众所周知的。
体现在这份试卷上,就是要求掌握与了解的内容极为广泛,这在与往年的试卷对比上可以看出;而考察的基础知识又是十分深刻,必须是平时思考过、对比过才能较好地解答。
因此从历年试卷来看,试卷十分灵活和深刻。
考过这份试卷,你会了解什么叫做扎实基础。
而细节方面,无疑是平时学习上的细节以及做试卷时的细节。
学习上的细节必须是面面俱到,而不仅仅是只抓主干;做试卷时的细节,无疑是考虑周详,答题规范,这在平时就要养成好习惯,在考试时才能顺其自然。
比知道更为重要的是做到,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么在考试上自然就会胸有成竹、行云流水,拿下高分。
这样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也能选择一个博雅造诣更为深邃的人。
不管是希望拿高分以选择一个好导师,还是只要过线,都必须得扎扎实实。
选择了北大信科通信,就是选择了顶尖学校,热门专业。
无论是从试题的要求程度来讲,还是竞争的激烈程度来说,都属于考研难度中的第一层次。
因此,首先从态度上,你必须得谨慎,得认真。
然而,只要你充满信心,鼓足勇气;蚤合于道,勤而行之,慎终如始,那么北大就等你而来。
说到教材,可见的经验贴里大都说得是:《电路分析方法》胡薇薇,陈江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华成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原书第三版)》维克利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四本书我是都用了的,不过《数字设计》用的是原书第四版,并且我在图书馆对比过,第四版和第三版相比,明显优于第三版:删除了过时的、无用的内容,内容组合也更加有效,更新了书后的练习题,主要的精干内容没有变化。
因此,我推荐用最新的第四版。
教材之后必说资料,我用的资料如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习题解答华成英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习题解答阎石,王红编;某宝上购买的自称是北大师兄直转的整套资料;师兄推荐的《模拟电子技术名校考研真题详解》金圣才主编;某度搜索到的《数字设计》的课后习题答案;个人认为,这些资料都是十分有用的,对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解很有帮助。
直转整套资料包括:历年真题及答案;期中期末考题及大部分答案;电路分析讲义电子版;以及我部分利用过的本科课堂讲义(包括数字逻辑电路和模拟电路);电子线路A讲义电子版;课堂作业及解答;以及其他我完全没有打开过的东西。
注意,我没有用不代表没有用,毕竟路不只有一条,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走到你想要的地方。
然后说怎么做。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行动,可以高分。
不厌其烦地再强调一遍,一定有大局观念。
在专业课内部也是如此,必须综合考虑各门科目,才能取得最佳分数。
首先,我希望大家开始专业课的学习或者复习一定要早,不能等到9月或者10月,那时候光是看着放在桌上和你一般高的专业课(师兄嘛,虽不高,也不矮哦),就让你感到乏力,十分挫败,十分难受,更不用说还有其他科目了。
也许考非跨专业的可以晚一些,二战三战的就根本没有早晚的区别了。
虽说考北大通信,二战三战都有身影,可我想你并不愿意轻易浪费一年时间的。
因此一般来说,你至少在8月份得开始了,我是在7月上旬开始的专业课学习。
然后,上边说的各本教材都要看,尤其是例题一定弄得十分透彻,课后题一定要选择性地做,结合课后习题解答测出自己的水平。
按照自己的情况,时间上、课程上总体规划,暑假时我的安排是早上起来背单词45分钟到一个小时,上午学习数学4个小时,下午学习英语4个小时,晚上学习专业课4个小时。
有时候也会把英语提早结束,早早开始专业课的学习,甚至一个下午加晚上都在学习专业课。
因为专业课和数学是最重要的课程。
而数学在前边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这时就以专业课为最重了。
在政治加入进来之后,才开始改变时间安排。
就这样度过了专业课程第一遍。
然而,第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不过,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做做真题试试。
如果你发现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很受挫。
没关系,直转整套资料中的历年真题配有师兄认真写下的答案。
这里说一句,里边是有些错误的,多是计算错误。
然而,从整体上来看,这份资料是十分有效的,它会告诉你如何解题,你多练习,就会发现解题思路以及出题风格。
而这解题思路与出题风格,便是你引以自立的基础。
教材实而后进地过了一遍之后,便开始了第二遍。
这时候一定要有所突出,着重掌握。
你问我哪些是重点?我通过参考往年经验以及5年一组来分析总结历年真题发现,最新的重点如下:这些是我从我的笔记本里摘抄出来的。
数字逻辑电路:重点是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逻辑函数证明、化简、计算等;异步时序分析、小知识点的极广考查(今年是考查了20分,不得不重视);还有一些以前是跳跃性考查的电平型异步时序电路等其他知识点。
模拟电路:反馈、运放、三极管多级放大、功放、振荡、电源等六章内容是重点,极其重要,大题肯定就是考查的这些知识点。
其次二极管、CMOS等次重点也得会。
再者,信号运算、频率响应等最基础的东西也不能忽略。
因为它没有说不考的东西。
总之呢,多多准备,不能心存侥幸。
电路分析:双口网络、纯电阻网络拓扑分析、一阶电路、电路原理、二极管电路这些重点是必须要十分熟悉的。
此外,从近几年的试题可以看到,对于电路分析中次重点的考查似乎到了第一章的线性电路部分。
还有一些信号与系统的知识许久没有考查,自己考量。
总得来看,数字逻辑电路变化最大,每年都都有不少新内容。
在极广考查中,要求考生全面学习。
电路分析也是不停地变。
模拟电路总体来说,变得简单一些,然而基本内容不变。
对于重点,一定要做到懂、会、对、满、熟。
因为是重点,所以虽然所有重点中不一定都考,但考试的重点一定是在这里边的。
“懂”就是能看懂,理解为什么是这样。
“会”就是题目摆在那里,自己会做。
显然,会和懂是不同的层次。
然后就是对,一定要做到基础题目,重点题目必须做“对”,不出现计算、思路方面的错误。
接着,就是注意细节,要做到满分,考虑周详,不能出现该考虑到的情况却没考虑到。
考虑周详,这对做题做科研甚或做事做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养成这个好习惯。
最后呢,就是“熟”,在基础都打牢之后,必须做到“熟”,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以完成尽可能多的题目,再而有可能去攻克那些出乎意料的题。
接着就是根据自己理解掌握的情况自由安排了。
你可以一套一套的去做试卷,也可以一章一章地去刷题。
至少明白一点,两遍是远不够的。
我当时是把那些重点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所有的章节内容也不下三遍。
把真题也来来回回做了两三遍。
对于典型题目,一定要十分熟悉,思考它的变化,如果把已知的和要求的参数做调换,又会是怎么个求法。
这里说一下,历年真题,期中期末题,辅导书题,书后习题,都是很好用的,依次都推荐你用。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可以提升的时候了。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反馈效果灵活地提升自己。
也就是说,把不熟悉的、做错的知识点的相关知识都给看一遍。
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相信。
比如说这里所说的大年小年之说,有人说,14年是大年,15年是小年,而16年是什么年,自己斟酌。
还有另外的事情,希望不要心存侥幸。
如何准备复试。
过了初试,可以稍微松一口气,然后接着继续来战。
复试的比重是百分之五十,初试的比重是百分之五十,都按照百分制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