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中医分类一、中医胃病分类。
中医辩证,将胃病详分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证型。
主要有: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瘀阻胃络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饮食停滞型等。
中医根据胃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而确定其病证名称,大致有“胃脘痛”、“嘈杂”、“吞酸”、“呕吐”、“痞满”、“反胃”、“胃缓”、“伤食”、“吐血”、“呃逆”、“暧气”等。
1、胃脘痛:简称胃痛,古称“心胃痛”、“心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必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脱垂症、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十二脂肠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会出现胃脘痛。
胃脘痛仅仅是一种临床表现,六淫邪气犯胃所致的胃脘痛,多为卒然暴痛,属于急性、以实证为主;胃痛日久,脏腑失调,胃脘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为慢性,以虚证为多。
胃痛初起,其病性较轻,多病在气分;凡胃痛兼有胀闷感,且胀痛攻窜两胁及背部,痛无定处,多属气滞。
胃痛日久不愈则属气滞而致血瘀,由气分而病及血分,此类胃痛是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有明显的拒按。
凡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喜热饮食,得热胃痛减轻,多属寒证;胃痛拒按,饥时作痛,进食后胃痛加剧,多属实证。
临床医师进行中医的辨证施治可达到疗程短、见效快、无痛苦、标本兼治的效果,是愈后不易复发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2、呕吐: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引起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病症,多属于胃部的病变。
呕吐的发生,多与外感、内伤、饮食失节致损伤脾胃有关,临床常根据呕吐的声音强弱、吐势的缓急、呕吐物的性状、气味及其他兼症,判断胃病的寒热虚实。
凡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呕吐属实证者,多兼有胃痛。
属食滞引起的,胃脘多有胀满,暧腐酸臭,且有暴饮暴食的病史。
属于气逆引起者,必兼胃脘胀痛,且连于两胁肋部。
3、泛酸:泛酸是指因胃中酸液过多,随胃气上逆泛溢而入食道,乃至咽部,随即咽下。
常见肠溃疡、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泛酸常与胃痛兼见,但也常单独出现。
多出肝炎内郁、胃气不和而发,或者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致。
泛酸兼有胃脘烧灼感,脘腹胀闷,口干口渴,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红苔黄者,多为肝气犯胃引起。
4、呃(e)逆:呃逆俗称“打嗝”,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病症。
呃逆有间歇的、短暂的、或连续的发作几种。
其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总因胃失和降、气逆而上所致。
呃逆一症,临床上应辨别虚实寒热的不同,实证多因外邪或痰瘀、气滞、食滞所致,或一时进食太快以及饮水嬉笑引起,其呃逆发病时间短,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
虚证多见于脾肾虚寒、胃阴于足,其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无力。
胃寒呃逆,其呃声沉缓有力,兼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甚。
5、暧气:暧气也是胃病的常见症状,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的病症。
暧气与呃逆不同,暧气声音低长,是气从胃中上逆;呃逆声音急而短促,发自喉间。
暧气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或痰火内扰,导致胃气不和,清浊升降失常,胃气不降,反气逆而上所出现的症状。
6、痞(Pi)满:痞满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按压时不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凡是六淫外邪内陷于胃,或饮食积滞,痰湿内阻,七性内伤,以及脾胃虚弱,皆能出现痞满之症。
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症等疾病在病变过程中,大多会出现痞满的症状。
7、反胃:反胃是指病人进食后,食物停积胃腑不能下行,而见脘腹痞胀,宿食不化,过一段时间后则尽吐出的症状,可表现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反胃多由饮食不节,酒色过度,或长期忧思郁怒,使脾胃之气损伤,胃阳渐虚,以致气滞、血瘀、痰凝而阻滞于胃,胃腑失其通降下行之功能,宿食难消而成。
因此,胃阳虚是其发病的关键,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憩室,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十二指肠壅积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症等等,凡并发胃幽门部痉挛、水肿、狭窄、引起胃排空障碍的疾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脘复痞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反胃症状。
8、食欲减退:食欲减退包括不思饮食,纳少与纳呆。
不思饮食是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纳少是指进食量减少,常由不思饮食所致;纳呆是指无饥饿和要求进食的感觉,可见于脾胃本身的疾病,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疡病,或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和病后恢复期。
二、胃脘痛1、病理胃脘痛发生的原因,有病邪犯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
A、病邪犯胃。
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
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痛发;又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内生湿热,或食滞不化,可以发生热痛或食痛。
B、肝胃不和。
忧郁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
肝气郁结,里面可以化火。
火邪又可伤阴,均可使疼痛加重,或病程式缠绵。
C、脾胃虚寒。
素体虚弱,劳倦过度,饥饱失常,久病不愈,均可损伤脾胃阳气,使中气虚寒而痛。
均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濡润,致使脉络拘急而作痛。
气滞日久不愈可致血脉凝涩,瘀血内结,则疼痛更为顽固难愈。
2、胃脘痛的治疗胃脘痛的辩证,主要辨别是病邪(寒、热、食滞等)阻滞引起的,还是脏腑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弱)引起的;病在肝,还是病在脾胃;是实证(病邪阻滞、肝郁、肝火),还是虚证(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尚属气滞还是已成血瘀等几个方面。
对本病的治疗,以“理气止痛”为临床上通用之法,但是。
还需进一步审证求因,属于病邪阻滞者,当辩其邪而去之;由于肝气郁滞者,当疏泄肝气;因于脾胃虚寒者,当温中散寒;疼痛日久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火、伤阴、血瘀所致,当分别病情采用清火、养阴、化瘀等法。
A、病邪阻滞主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
辩证:寒邪犯胃,或食生冷,寒积于中,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能舒展,以致疼痛。
舌苔白腻,脉昆属寒,胃痛暴作时,多见紧脉。
治法:散寒止痛B、食滞胃脘病因病理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胃纳化失常,中焦气机受阻所致。
食浊内阻则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胃气不得下降则上逆故恶心、呕吐、呃逆、暧气吞酸。
临床表现主证:胃脘胀闷,甚则疼痛,暧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
辩证:饮食过多,停积于中,故见脘腹胀闷而痛,暧腐吞酸;呕吐之后,积滞得去,脘痛得减。
舌苔厚腻。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C、肝气犯胃主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暧气,大便不畅,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作痛;胁为肝之分野,气病多游走,故其痛攻撑而连及两胁;气机不利,胃失通降,因而胀满、暧气,大便不畅,肝气犯胃,可见弦脉。
治法:疏肝理气D、脾胃虚寒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暧喜按,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
辩证: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泛吐清水。
脾阳虚而寒盛者,则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折,脉软弱或沉细,均为中虚有寒阳气不能输布之象。
治法:温中散寒E、瘀血凝滞主证:胃脘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紫黑,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
辩证:疼痛日久难愈因血瘀为气滞和虚寒之进一步发展,病根更深,瘀血有形,故痛有定处,久痛入络,脉络损伤,所以吐血、黑便。
舌色紫黑,脉细涩,为血行不畅之症。
治法:化瘀通络以上胃脘疼痛诸证,病邪阻滞者多为急性疼痛;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者多为慢性疼痛。
病邪阻滞、气滞火郁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辨血内停。
因此,上述诸证,往往不是单纯不变的,牙实并见、寒热错杂的并不少见,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三、胃火炽盛治疗多因清志过急,化火或邪热犯胃,过食辛热之品而致。
热邪郁胃,则胃脘灼痛。
热郁气逆则吞酸嘈杂,火有消谷之力故消谷善饥。
火逆循经上火故口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
热灼血络,迫血妄行则齿衄。
热结阳明,消灼津液,故口干渴喜凉饮,大便秘结,脉数滑。
主证:胃脘灼痛,天酸嘈杂,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口臭齿衄或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四、胃气虚寒治疗主证:多与脾阳虚证合并出现。
胃纳减退,脘腹空痛、冷痛,得食、得暖、得按痛减,暧气发凉,泛吐清水或清冷涎沫,口淡无味,大便稀溏。
四肢欠温,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
辩证: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苦寒之剂消伐脾胃阳气,以致阳虚中寒,寒气凝滞故见脘腹冷痛、空痛,得食、得暖、得按痛减,舌润胖嫩,苔白,脉沉无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
寒饮不化而上逆故暧气发凉,泛清水或清冷省沫。
脾阳不振,运化失司,则口淡无味,食欲减退等。
治法:温胃益气五、胃阴不足治疗主证:唇舌干燥,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饥不欲良,便干溲短,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辩证:多因火热耗伤阴液所致,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故唇干舌燥,光剥少津。
阴虚生热扰于胃中,胃失津润,故脘痞不畅,饥不欲食,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津伤胃燥而及于肠故便干溲短。
治法:益胃生津,兼清胃热六、中医理论中的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
中医治病,整体观念是其特点和精髓,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将疾病的个体与自然、环境、气候以及个体疾病的不同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综合分析后,得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属性等,再辩证施治去指导用药治疗,往往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由于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胃腑受伤、胃气失和,故治疗应以健胃和行气为主,以疏肝、清热、祛湿、活血、理气和胃、养阴益胃、活血化瘀等治法为辅,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肝胃不和症状:胃脘胀满,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攻窜作痛,连及两胁,遇情志不舒则加剧。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脾胃湿热症状:胃脘疼痛或痞满,或伴有暧气恶心,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不畅。
治法:清热化湿,调中和胃。
脾胃虚弱症状:胃脘胀满,餐后明显,或有隐隐作痛,食欲不振,胃痛喜湿喜按,口淡不欲饮,疲倦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止痛。
胃阴不足症状:胃脘灼热疼痛,餐后饱胀,口干舌燥,大便干结,饥不欲食。
治法:益胃养阴。
胃结瘀阻症状:胃病日久不愈,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七、中医理论中的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溃疡病的辩证应分清标本。
一般来说新病多实证热证,久病多虚证寒证,更久则应有血瘀或虚实夹杂证。
应根据疼痛的部位、蛋白质及饮食关系,结合其它见症辨别虚、实、热、气、血的不同。
临床上溃疡病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胃阴不足、脾虚血辨别几种中医证候。
治疗应从肝、从胃或肝胃同治。
常用疏肝和胃法、健脾益气法、温中散寒法、滋阴养胃法及标本同治的原则,且常根据其它脏腑阴阳偏衰的不同,分别加用补肾、泄胃热、活血化瘀、补气化瘀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