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有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三则文言文,读准字音、读懂文意并谈感受。
2、通过对经典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行统一,把对经典的学习与鲜活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知道讲信用是一种传统美德,做人应该讲信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钦佩讲信用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教学过程一、诚信故事导入引入新课1、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免贵姓孙,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哎,你们怎么和我打个招呼呢?(你准备怎么招呼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你准备怎么和孙老师打招呼?)——咱班孩子可真懂礼貌,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诚实守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今天,孙老师带来了一个和“信”有关的故事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同学们请听:《范式严守信约》东汉时,山阳人范式同相隔几千里的汝南人张劭读书时有深交。
学成后话别,范式说:“两年后的今天,我将来府上看望你,并拜见伯父伯母。
”到了约定之日,张劭催母亲做饭准备迎接范式。
母亲笑着说:“范式远在几千里之外,怎能说来就来,两年前说的话,哪能当真。
”张劭说:“范式最守信用,他一定会来的。
”母亲说:“他若真来了,就是真君子,我一定为他酿酒。
”话音刚落,范式已到门前。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式?(表里一致,诚实待人,说话办事讲信用)中国自古重信,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准则。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失于民,可见信乃立身立国之根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十三课:言而有信二、学习【熟读精思】,联系文段解诚信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熟读精思部分的第一则,完成这两个学习任务,请看:任务一:大声朗读文段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任务二:默读文段,结合文意理解文段并在旁边批注上你的感想。
老师:好,那组愿意展示一下,老师注意随机点拨(找2个组学生读,评价:读得通顺,再找一个解释文意,一个谈感想。
最后全班齐读)下面同学们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第二和第三则,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找两个组齐读并展示读后收获,)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论语公冶长》翻文: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人名可不译)。
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裘:泛指衣服。
"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
"裘":本指皮衣。
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敝:使动用法。
憾:懊恼)。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愿的古义)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小结:看来一个人,只有能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
板书:信是为人之本。
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以下内容:虚心涵泳三、学习【虚心涵泳】,结合故事懂诚信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这两篇有关诚信的故事,组内交流并回答以下问题:1、张堪死前为什么把妻儿托付给朱晖?2、朱晖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3、你是怎样看待季札挂剑的?师:两位古人在诚实守信上可谓一诺千金、诚信根于内心。
古往今来,“诚信”便是英雄们惺惺相惜、成就大业的根本,无论儒法,还是老庄。
“诚与信”总是作为君子最重要的美德出现,刘备正因诚信,打动了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业。
而梁山上,那些英雄好汉,一诺千金,为诚信两肋插刀的豪情,更被写进话本名著,感动着千百万后人。
同学们,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明月,他的光辉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处处可见。
现在请大家来联系我们身边的生活和故事讲一讲你所理解的“信”,讲讲你身边的有关“信”的故事四、学习【切己体察】,联系生活讲诚信请你搜集身边关于朋友之间“言而有信”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百字左右)课堂小结:师总结:同学们,言而有信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是为人之本,孔子说过:“人无信而不立。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漫漫人生路上,你需一生坚守的就是“诚信”,如果我们能将诚信融入自身,可使人格熠熠生辉;将诚信融入社会,可使国人其乐融融;将诚信融入民族,可使国家实现复兴。
作为祖国的少年,我们要言而有信!六、板书设计:言而有信信是为人之本《言而有信》学情分析针对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共性,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免落入语文授课的套路。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多节课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授课注意:首先,由于《传统文化》授课经验有限,影响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
希望今后多进行一些培训和交流会。
其次,教学经验不足。
由于没有考虑到本学期教材,往往与语文授课时相混,影响与开设传统文化时目的相违背。
应注意: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以后我会改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及时的解决问题。
我会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言而有信》教学效果分析本学年,我们学校进行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
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
从小让孩子扎好德行的根基,是我们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的宗旨。
传统文化进校园,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帮助孩子在感知、体验和创造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一学期以来,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现在同学们对经典著作读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精髓,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
经过本学年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经典驿站”里,我们共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名人长廊”,我们感受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生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信!品格是多么高尚!在“名声佳境”中,我们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学习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在经典驿站的诵读中领略文言文的声韵之美。
2、在趣味诗歌中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3、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4、在名人长廊中认识一些历史名人,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5、在名胜佳境中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
6、熟识中国传统工艺,精美玉器,历史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漆器,陶瓷,文房四宝等,感悟其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言而有信》教材分析初一年级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将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担负大大小小的责任,品尝酸酸甜甜的滋味,需要给予特别的滋养与呵护。
地方教材就是为了使孩子们都能健康地成长而编写的。
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册地方课程是山东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教科书和学校根据本地特点编写的本套教材以传统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教材内容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二单元诗歌诵读;第三单元童蒙须知;第四单元民间工艺。
第五单元:齐鲁名人;第六单元:诗歌诵读(二);第七单元:神话传说;第八单元:传统节日;第九单元:名胜古迹。
学习的具体内容分析如下:“蒙书诵读”: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诗歌诵读”:步入文学殿堂,体会经典名诗。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民间工艺”体会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神话传说”讲述经典神话故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名胜古迹”通过了解孔子的故乡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