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法教学法

语法教学法

英语教学之语法教学模式、方法及原则一、语法教学模式语法教学方式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也经历几次变革,从听说教学法的句型操练到交际教学模式到现在的任务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丰富了许多。

1. 行为主义语法教学模式行为主义教学模式是在结构主义和行为心理学的影响下,随着听说教学法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行为主义语法教学强调是以句型操练为主要形式,以准确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目前人们依然采用的“展示、练习和测评”模式就是行为主义语法教学的应用。

展示(presentation)语法项目的展示方式很多,行为主义教学所采用的多为演绎型的展示方式,由教师采用直接讲解语法规则,有时也采用阅读材料进行归纳的展示方式。

练习(practice)行为主义语法教学的练习主要是句型操练,包括各种句型转换练习、替换练习、完成句子,甚至是翻译等。

为了检查训练的效果,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所学语法规则,行为主义语法教学在训练结束时常设计一定的测试题目,如选择填空等形式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检查。

2. 语法交际教学模式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出现,人们开始注意到交际活动在语法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开始设计一些交际活动,训练语法项目。

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语法交际教学模式,如布鲁姆菲特的present –practise - practise in context, 哈默的introduce – practice – produce (communicate), 威利斯的performance – rehearsal – report以及communicate – present language – drill practice – communicate ,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在行为主义过程之后加入了交际情景下的应用活动,如哈默和布鲁姆菲特提出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在介绍语法项目之前有一个交际活动,如威利斯提出的模式和在此基础之上发展的communicate – present language – drill practice –communicate。

由于采纳了交际的理念,其语言的展示手段也更加丰富,除常用的图表、对话、迷你情景以外,还借助交际活动进行归纳式的展示。

3. 语法任务教学模式语法的任务教学与听说阅读中的任务教学不同,因为语法仍是任务教学的中心,我们把这种任务教学称为“以形式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

“以形式为中心”的语法教学任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隐性的语法活动,如教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时可以让学生同另外一名同学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特点,把得到的信息写成句子,比较两个地区的不同。

另一种是显性的交际任务,其任务内容是语法问题,如教师提供写有正确与错误两类句子的任务卡片,学生先阅读,然后选择正确的句子,总结该语法形式的语法规则。

语法任务教学的操作与一般的任务操作基本相同,任务前活动主要式借助阅读和听力材料展示语法项目,然后布置任务,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完成能够运用语法形式的任务,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个包括“be going to”的听力材料,说明其表意功能,然后让学生谈论周末的计划安排,调查谁的安排与自己相同,然后组成活动小组。

任务后根据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和结果展示中存在的语法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活动。

二、语法教学方法与语法教学模式不同,这里所介绍的语法教学方法指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或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

1. 归纳和演绎法归纳和演绎常用于语法展示。

演绎式展示是以教师的直接语法讲解为特点。

首先教师展示语法规则,然后举例分析其用法,而归纳是的教学方式则多采用发现性活动。

首先教师给学生提供包含所要学习语法项目的语言材料,或听力或阅读,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语言材料,归纳总结语法使用规则。

相比之下,归纳式语法教学可增加学生对语言的接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语言使用规律可深化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同时,也避免了教师灌输式教学可能带来的弊端。

2. 任务活动法任务活动法与任务语法教学模式不同,它只是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课堂操作未必采用的任务教学的理念。

任务活动法的特点是,在对某一语法项目进行训练和应用时采用信息构、调查、讨论、采访、海报、招贴画制作等形式,而不是拘泥于常规的形式训练。

3. 集中讲授法常规教学中,语法是按照体系分散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与听力、阅读、写作等同时进行。

但是,有的老师为了中考和高考的提出了一种“适当集中”的教学法,在课文教学之前集中进行语法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曾流行一段时期,对当时的英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语法教学的原则1. 系统性原则语法是语言系统的体现,语言教学也必须符合系统性的要求。

系统性原则要求语法教学要依据教材中的语法系统,同时也必须符合语法发展的规律,即语法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现代交际的原则,满足交际的需求,而避免一些交际中很少使用为语法而语法的教学设计。

2. 交际性原则中小学的语法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二是为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提供支持,为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语言基础。

因此,基础教育的语法教学应该贯彻交际性原则。

在必要的意识增强活动和语法操练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创设交际性语言环境,运用幻灯、动作、实物、图片、表演以及电化等设备,创造真实、半真实的交际活动,使学生于活动之中感知、理解和学习语言,发展语法技能。

3.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包括一下内容: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语法教学不能只采用归纳的方式,也不能只采用演绎的方式,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以归纳为主,适当演绎。

隐性与显性相结合。

语言学习过程本来就是隐性和显性的结合,语法教学中也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以隐性教学为主,适当采用显性的教学方式,通过隐性培养语言使用能力,通过显性增强语法意识。

语法与听、说、读、写活动相结合。

语法是为听、说、读、写技能服务的,语法教学应该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之中培养,使语法真正服务于交际。

4. 激励性原则动机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保证,语法教学中动机的激发尤为重要。

要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法活动中来应该从一下几点入手:话题选择:话题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好奇心。

情景创设:应可能地创设真实的语境,利用多种手段给学生提供视觉物体,如图画、幻灯等。

活动类型:活动应多一些开放性和交际性,少一些机械性,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个性化:个性化指活动应来自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的观点、学生的情感,个性化活动有助于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于思想交流之中内化语言规则。

5. 变化性原则变化是学习的调料,是教学的调节剂。

语法教学要改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方法之一就要注意变化性。

变化性包括活动的变化性、话题的变化性、课堂组织的变化性、评价的变化性以及教师指令的变化性。

四、语法教学过程1. 展示语法知识的展示和语法规则的展示其实是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语法的展示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是展示的内容,即要展示哪些东西;第二是展示的方式。

语法展示首先展示的语法结构,案例中的老师通过学生If + Subject + had done的方式展示了虚拟语气的结构。

语法展示的第二的内容是功能或者语用功能、语用意义。

案例中教师也展示了虚拟语气的功能,如suggestion等。

其实在展示过程中,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那就是策略知识。

虽然案例中老师能够提示学生语法学习的策略,但是展示的方式仍旧需要注意。

就展示的方式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演绎和归纳。

所谓演绎指老师直接表达,比如,老师可能会说,“今天我们讲虚拟语气”,然后就说虚拟语气怎么构成的,怎么使用等等;归纳要求首先给学生一个语篇、语境,组织学生阅读发现语法规则、功能和意义。

虚拟语气的案例中,教师完全可以使用归纳的方式,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材料,从课文采用中寻找虚拟语气的结构和意义。

而我们的老师却采用了演绎的方式,采用了一个不切合实际的自我虚构的语境。

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放在教材中这么好的语境,学生已经有感知了解的上下文不用,而采用一种自我陈述的方式,把虚拟语气强加给学生,完全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看似很用心备课,其实适得其反,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首先给学生例句,让学生讨论,讨论例句中的名词性从句属于什么从句。

不管是展示名词性从句,还是展示定语从句或者虚拟语气,学生了解基本结构、意义和功能即可,没有必要用太专业化的表达方式,甚至定语从句和虚拟语气都没有必要用英语表达。

不管是什么展示,展示必须清楚、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老师不要做独生子女的保姆。

既然是归纳,就让学生去归纳,学生充分的讨论。

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说得太多的现象,总自己在讲。

我们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特别是不要替学生说话,不要剥夺学生参与的机会和可能。

目前的中学教材在语法处理都做得不错,在训练语法之前,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中都在逐步渗透语法,因此比较适合归纳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语篇阅读发现。

就虚拟语气而言,教师可以再提供真实条件句供学生比较,寻找两种条件句在结构、意义和功能方面的差别。

2.训练语法训练是语法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法的结构和意义。

案例展示的是定语从句的训练,教师能够通过实物、图片构建语境,制造运用定语从句的需求。

如果我们是在像老外介绍老外不知道的桷,红包等物品,或者老师不了解的人物,那么,定语从句的训练就是有意义的。

如果不能制作这个一个语用需求,那么,定语从句的训练就是机械的,不能保证学生能够运用定语从句表达思想、传达信息、解决问题等。

也就是说,既使是语法操练,也要注意语境设置的真实性。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强调语法的应用性,这就要求语法学习阶段要突出真实性和任务性。

第一,目的要真实,如果我们要学生介绍某些物品,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要介绍。

如对桷的介绍,对林黛玉的介绍等等。

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真实的目的,则很难保证活动的真实性。

第二,语言使用要真实。

所谓语言使用要真实指,活动必须使用定语从句,如果没有使用定语从句的必要,那么要求学生用定语从句介绍就失去了语言使用的真实性。

当对方只是问,who is he?我们回答He was Qinshihuang.也就足够了,当对方问What is this?我也可以只回答It is a jue.如果对方不接着问Who is Qinshihuang? What is a jue?那么,我们是没有必要用定语从句的。

第三,人物角色要真实。

以定语从句为例,如果是对不了解林黛玉的老外介绍,那么人物角色是真实,如果只是让学生在同学之间介绍,就失去了角色的真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