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的规范
输血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
随着输血技术的革新进步, 从单一的全血输注发展到成分输血, 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和血浆等血液制品, 这对护理技术操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满足临床规范输血、保障病人安全的需求。
优化临床输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科学合理实施输血, 是提高输血疗效, 保障输血安全, 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病人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关键环节。
标本收集与处理及各种血液成分输注的护理, 依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分析总结从采集血样到血液输注完毕的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规范, 综述如下。
1 规范临床输血护理操作
1.1 配血标本采集要求
1.1.1 血标本要求
1.1.1. 1 受血者血液标本无污染、无溶血, 为非输液管道留取的标本。
从输液管道留取的受血者配血标本, 液体中的大分子物质改变了血标本中红细胞、血浆及各种分子的浓度和比例, 造成实验结果假阳性, 干扰了配血试验, 需要重新采集配血标本。
1.1.1. 2 配血标本要求新鲜(48 h内标本) 。
大多数护理人员不清楚为什么长期输血的病人, 当血库还保存着病人以前配血的标本时, 当次输血还要采集新的配血标本的原因, 希望病人能少扎一针。
曾有1例病人连续4 d输血都用同一标本配血, 导致迟发性(发生在24 h以后) 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因此, 对于多次或长期输血的病人, 每次申请输血时必须重新采集标本配血, 以保证本次配血结果是反映病人当前的真实血液状况, 避免病人因前次输血后产生IgG免疫抗体而未在配血中发现, 造成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多次输血、产生免疫抗体的病人均在每次输血前留取新的标本配血, 避免了同种输血反应的发生。
1.1.2 标本容器的要求
根据配血方式选择相应的容器。
随着配血试验从手工试管法进入到全自动凝胶法, 必须有配血标本的配套应用才能与新技术接轨。
这是实验技术的要求。
当用全自动配血仪配血时, 要求用抗凝标本, 否则将导致吸样针堵塞停机。
乙二胺四乙酸对细胞膜的影响较小, 是首选的配血抗凝管。
如采用手工方法配血, 对标本无严格要求。
1.1.3 采集标本身份确认与送检
1.1.3. 1 进行床边身份确认, 绝对禁止只通过床头卡来核实相关信息。
采集标本后, 立即在病人床边将病人的姓名、科室、ID号填写在标本上, 并由另一人查对, 避免先写试管后抽血导致血样注入错误的危险。
1.1.3. 2 按输血前检查项目和配血1人次需要的血清量计算, 申请1次备血量≤6 U (1 U=100 ml) , 血标本量2 ml;申请1次备血量7~20 U, 血标本量3~4 ml。
由医护或专门人员将病人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 ,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交接登记时间及签名。
1.2 血液领取及领取后的保存要求
1.2.1 血液领取
临床医护人员持处方(领血单) 并携带病人血型报告单及输血同意书到输血科(血库) 取血。
每次只可取1袋血, 同一病人身上有2个以上输液通道或抢救需要除外。
取血时, 取发血双
方共同核对。
1.2.2 领取后的保存
临床护士不清楚血液出库后应该在多长时间内给病人输上, 多长时间内必须输注完毕, 因此时常有出库3 h以上的血液要求送血库寄存或退回的情况出现。
血液一旦领出, 在室温中停留不能超过30 min。
对不能及时输注的血液, 尽快送回血库代为保存。
不能储存在治疗区的冰箱中, 因为其中的温度没有受到严格控制, 会影响血细胞存活质量。
血液在室温中放置时间较长可引起细胞破坏发生溶血。
1.3 血液输注
1.3.1 红细胞输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相关文献提出, 红细胞保存在(4±2) ℃的储血冰箱内, 保存期35 d。
1 U红细胞约120 ml。
输血前, 将血袋沿同一方向轻轻旋转, 摇匀血液, 成人用18 G针头, 以提供良好的流速, 新生儿可用23 G针头。
使用标准的输血器(滤器孔径170~200μm) , 截留血液纤维和其他微聚物。
连续输血时, 2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 输血器至少每12 h更换1次或每输2 U血液更换1次, 以防止细菌生长或滤网堵塞。
有病人因同一输血器输血3 U 以上致滴数明显减慢, 经更换输血器后输血管道畅通。
1.3.2 血小板输注
临床护士不清楚特殊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冷沉淀输注时的要求, 而盲目按输血浆的方式, 导致输注效果下降。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提出, 血小板保存在(22±2) ℃的震荡状态下(防止聚集, 避免输注无效) 的专用保存箱内, 保存期5 d。
机采血小板1 U约150~200 ml, 为1个治疗剂量, 由1个供者提供;手工分血小板1 U约20~30 ml, 10~12 U为1个治疗剂量, 由5~10个供者提供。
从血库领出血小板后立即给病人输注, 1个治疗剂量的血小板在20 min 内输注完毕, 最好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快速输注, 减少血小板聚集, 提高输注疗效。
手工分血小板输注期间的连接换袋不需要冲管。
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避免浪费及降低疗效。
1.3.3 冷沉淀输注
冷沉淀的主要成分是凝血因子Ⅷ, 冷藏在-20℃以下冰冻状态保存活性, 保存期1年。
1 U约15~20 ml。
冷沉淀一旦解冻后, 立即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快速输注, 以免凝血因子在常温下迅速失去活性。
其他操作同手工血小板输注。
1.3.4 血浆输注
血浆冷藏在-20℃冰冻状态保存。
新鲜冰冻血浆保存期1年, 普通冰冻血浆保存期4年。
新鲜冰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区别是前者含凝血因子, 后者无凝血因子。
1 U血浆约120 ml。
冰冻血浆在输注前复温成液态状。
新鲜冰冻血浆内含凝血因子, 要求快速输注。
输注普通冰冻血浆则无特殊要求。
大剂量连续输注血浆不需要生理盐水冲管。
1.4血液加温近年来, 血液加温较多用于手术室输血。
实施无严格规范。
血液加温不需常规使用, 在以下情况下需要加温:成人血液输注速度>50 ml (kg·h) , 小儿>15 ml/ (kg·h) , 婴儿接受血液置换术, 有临床意义的冷凝集素病人输血。
加温的血液控制在32℃, 不得超过35℃。
所有的血液加温要使用已获认证用于血液制品加热的装置来完成, 要求加温装置不会使血液温度过高导致红细胞破坏而引起溶血, 有可视温度显示和报警装置。
禁止使用临时性、不
规范的加温方法对血液加温。
临床上存在将血液放入热水、使用微波炉或水箱加热的现象.不规范加温(使用水箱加热、温度不当、时间过长) 导致非免疫性溶血。
1.5 血液中加药
《护理学基础》、《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指出:输入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品, 如钙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 以防止血液变质。
《输血技术手册》规定:通常不能向血液成分添加除生理盐水以外的任何药物或溶液, 也不可使用输血管道输注药物或溶液。
如果在血液成分中添加药物, 一旦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将很难判断究竟是由于血液还是药物或者两者相互作用引起的。
当静脉输液或胶体液必须与血液成分在同一时间输注, 最好通过不同的静脉通路, 以免发生上述问题。
1.6 输血病人监护
输血过程先慢后快, 开始的速度约3 ml/min, 15 min后, 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严密监视病人是否有任何输血不良反应及循环系统耐受情况, 是否有不良反应。
1.7 输血反应处理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 立即阻断余血继续输注。
维持管道通畅, 报告医生。
做好各种记录。
填写输血反应信息反馈单, 连同血袋余血送回血库, 如怀疑细菌污染反应, 则抽病人静脉血和血袋余血同时做血培养检查。
1.8 输血袋处理
血液或血制品输注完毕, 不能将其作为普通垃圾处理, 要统一送回血库, 由专门部门严格按照污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并保留处理记录以供审查。
1.9 文书记录
输血记录不完整的情况多见。
凡输血病人, 要记录每袋血或1个治疗剂量的血液成分输注时间的始末及输血过程有无不良反应等, 并进行一般情况评估, 如输注时间始末、过程状况及疗效。
2 小结
临床输血效果是检验输血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临床输血涉及到多学科的协作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 程序复杂, 步骤繁多, 护理工作始终在输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规范临床输血技术护理操作流程, 实施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输血, 是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关键环节。
随着医学技术的更新发展, 及时把新的技术和知识导入护理工作, 才能不断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