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第1章课后习题详解1.回想你看到过或接触过的西方经济学著作。

它们各自属于本章所说的三种类别中的哪一种?答:第一类,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

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车间生产流程布局等内容。

著作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等。

第二类,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

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对税收、财政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的论述。

著作有《资源经济学》、《农业经济学》。

第三类,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如微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

著作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

2.为什么我国学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不同于西方?答:由于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这就决定了我国学员学习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上对它持否定的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是否真正有用还需要考虑到国情的差别,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借鉴吸收,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

(1)我国学习下岗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中得到对我国有用的知识,即“学以致用”。

对西方经济学而言,“为艺术而艺术”的学习目标是不适用的。

因为,如果不是为了“实用”而学习,那么还不如去从事其它的活动。

“经济学”这一名词的英文来源是希腊文的名词“家庭管理”。

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致用”的性质。

(2)既然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致用”,那么就必须注意到它涉及对西方“致用”的两个特点:其一,它宣扬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以便巩固西方社会的共识或凝聚力,即增加西方学者所说的“社会无形资本”;其二,它总结西方市场运行的经验,以便为改善其运行提供对策。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存在于西方,其原因即在于此;这就是说:它存在于西方的原因正是由于他对西方国家有用。

(3)在以上两个特点中,第一个特点显然对我国不但没有用处,反而会引起有害的作用。

因为,西方实行的是资本主义,而我国则为社会主义,而二者在原则上是对立的。

把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施加于社会主义制度只能造成和激化后者的上层建筑与其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导致思想混乱、社会行为失控,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类似的事例已经在世界上出现。

(4)以上述第二个特点而论,虽然西方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我国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二者在市场经济这一点上却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

因此,对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总结和总结的方法有许多内涵是值得而且必须加以借鉴的。

以此而论,学习西方经济学又是对我国有利的。

当然,在借鉴时,决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注意到国情的差别,在西方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未必能在我国奏效。

(5)趋利避害,上述两个特点可以决定我们对西方经济学所应持有的态度,即:在整体内涵上,否定它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因为,在整体内涵上,它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在具体内容上,它总结出的经验和总结的方法却存在着大量的值得借鉴之处。

总结上述五点,我国学员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应该是要做到“洋为中用”,即:能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切有利于我国的知识,而与此同时,又能避免它在意识形态上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3.英国的著名西方经济学家罗宾逊说:“宣传成分是这一学科(指西方经济学——引者)所固有的,因为它们是关于政策的,假使不是这样,就会无人过问。

假如你需要一门值得为其内在的吸引力而探索的学科,但对其结果并无任何目的,那你就不会来参加经济学讲座,你就会去,譬如说,研究纯粹数学或鸟类的活动。

”你同意罗宾逊的说法吗?答:同意罗宾逊的说法。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和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领域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可见经济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对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如果研究经济学而不关心其结果的应用与否,那么就丧失了经济学本来的目的,研究经济学也就没有意义了。

4.在你学过的或目前学习的课程中,有哪几门与西方经济学有关?答:目前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中,一下几类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有关:经济学入门课程: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分析方法课程: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应用学科课程: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货币金融学、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

5.为什么入门教科书的内容可以对初学者产生较大的影响?答:西方经济学教材或教科书所讲授的内容,不论其正确与否,往往很容易被学生一概接受,因为初学者一般没有能力辨别其内容的是非。

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中所含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可以成为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的不朽思想。

6.你能举出一些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取得成果的例子和误解或误用它所造成的损害的例子吗?答:略第2章 课后习题详解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P Q d 550-=,供给函数为P Q s 510+-=。

(1)求均衡价格e P 和均衡数量e Q ,并做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605d Q P =-。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e P 和均衡数量e Q ,并做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55s Q P =-+。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e P 和均衡数量e Q ,并做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1)已知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P Q d 550-=,P Q s510+-=均衡时有:d Q =s Q ,代入即得:50-5P =-10+5P解得:e P =6,将均衡价格e P =6代入需求函数605d Q P =-解得均衡数量:e Q =20;图2-9 供求均衡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e P =6,e Q =20。

如图2-9所示。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605d Q P =-和原供给函数P Q s 510+-=代入均衡条件d Q =s Q ,有:60-5P =-10+5P解得:e P =7,将均衡价格e P =7代入需求函数605d Q P =-解得均衡数量:e Q =2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e P =7,e Q =25。

如图2-10所示。

图2-10 需求变化(3)据题意可知新的供给函数为,55s Q P =-+,将其与原需求函数P Q d550-=代入均衡条件d Q =s Q ,可得:50-5P =-5+5P解得:均衡价格e P =5.5,均衡数量e Q =22.5,如图2-11所示。

图2-11 供给变化(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

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给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以(1)为例,在图2-9中,均衡点E 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

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

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P Q s 510+-=和需求函数P Q d 550-=表示,均衡点E 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为6=e P ,且当6=e P 时,有20===e s d Q Q Q ;同时,均衡数量为20=e Q ,且当20=e Q 时,有6===e s d P P P 。

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中的参数(50,-5)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10,5)给定的条件下,求出的内生变量分别为6=e P 和20=e Q 。

依此类推,以上所描述的关于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在(2)及其图2-10和(3)及其图2-11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均衡点)2,1(=i E i 都得到了体现。

而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也可以说,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并分析比较由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所决定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以(2)为例加以说明。

在图2-10中,由均衡点E 1变动到均衡点E 2,就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

它表示当需求增加即需求函数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点的影响。

很清楚,比较新、旧两个均衡点E 1和E 2可以看到:由于需求增加导致需求曲线右移,最后使得均衡价格由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20增加为25。

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在供给函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需求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即其中一个参数值由50增加为60,从而使得内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其结果为,均衡价格由原来的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原来的20增加为25。

类似地,利用(3)及其图2-11也可以说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点。

(5)先分析需求变动的影响。

图2-9中,供给曲线s Q 和需求曲线d Q 相交于E 1点。

在均衡点E 1,均衡价格P 1=6,均衡数量Q 1=20。

图10中,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交点为E 2点。

在均衡点E 2,均衡价格上升为P 2 =7,均衡数量增加为Q 2=25。

因此,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同理,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

再分析供给变动的影响。

图2-9中,需求曲线d Q 和供给曲线s Q 相交于E 1点。

在均衡点E 1的均衡价格P 1=6,均衡数量Q 1=20。

图11中,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至S 2曲线的位置,并与D 1曲线相交至E 2点。

在均衡点E 2,均衡价格下降为P 2 =5.5,均衡数量增加为Q 2=22.5。

因此,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均衡数量增加。

同理,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2.假定表2-2是需求函数Q d =500-100P 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表2—2 某商品的需求表(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2)根据给出的需求函数,求P =2元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3)根据该需求函数或需求表做出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 =2元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它与(2)的结果相同吗?解:(1)根据中点公式121222d P P Q E Q Q P +∆=-⋅+∆,有: 242002 1.530010022d E +=⋅=+ 即价格2元和价格4元之间的需求价格弧弹性为E d =1.5(2)当P =2时,Q d =500-100×2=300,所以,有:22(100)3003d dQ P E dP Q ⋅=-=--⨯=⋅ (3)根据该需求函数可得线性需求曲线如图2-12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