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编号初中生错别字现象及解决对策教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届别届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初中生写错别字的现状 (2)二、错别字在产生的原因 (3)(一)学生的主观因素 (3)(二)外部的客观环境因素 (5)三、应对错别字现象的对策 (6)(一)师生要在思想上重视错别字现象 (6)(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 (7)(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用字习惯 (8)(四)社会各方应改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9)参考文献 (11)初中生错别字现象及解决对策摘要:初中生中存在严重的错别字现象,这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
消灭错别字已迫在眉睫,必须运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消除初中生的错别字现象,本文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探讨初中生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错别字;现象;初中生Abstract:There is a serious erroneous character phenomenon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ason is compos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eacher’s teaching, student’s stud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e elimination erroneous character has been imminent, must utilize all the resources to eliminate junior h igh pupil’s erroneous character phenomenon,this text mainly is explored the reason of the phenomemon tha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rite erroneous character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wo angles , and propose some practical viable settle counterplans.Key words:Erroneous character;phenomenon;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初中年级学生在做语文练习、试卷、甚至是抄写过程中时常出现大量错别字,并且许多常见字、常用字写错的几率同样很高。
应对错别字现象的解决策略主要是师生在思想上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方式方法的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良好习惯的养成、社会环境的改善等。
规范地运用文字,是夯实语文基本功的前提,更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一、初中生写错别字的现状现今的初中生在平时作业、考试中错别字大量、甚至反复出现,同一个字、词错了若干次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
比如,将“蜷缩”的“蜷”写成“绻”、“清洌”的“洌”写成“冽”、“汗青”的“青”写成“清”、“新添水槛供垂钓”的“槛”写成“溅”或“涧”、“左手倚一衡木”的“衡”写成“横”、“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写成“主”、“附和”的“和”写成“荷”、“专心致志”的“致”与“志”相互颠倒、“坚定”的“坚”与“艰苦”的“艰”混淆,等等。
这些错别字的出现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对字义的不理解,如“洌”意为水清,而“冽”意为寒冷;“附和”的“和”意为应和、响应,而“荷”则意为背负、担负、承受等;“专心致志”的“致”意为尽、极,而“志”意为意志,“专心致志”就表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理解了字义在结合整个成语,就不会将“致”与“志”相互颠倒。
这些字虽音近或形近,但在字义上并无相似之处,只要理解其字义,就能避免写成错别字。
有的学生在作文过程遇到不会写的文字时,还存在写拼音的现象。
大部分是字形较难辨认和记忆的字,如“东施效颦”的“颦”、“鳜鱼”的“鳜”、“阴霾”的“霾”、“耄耋”、“饕餮”、“猖獗”等等,其实只要了解字义,根据字义来辨形,就不会无从下手;另一部分是学生在行文时一时反应不过来的字,部分学生就不多加思考写上拼音。
拼音是帮助小学生用于识字的工具,作为初中生在行文中仍使用拼音有悖对其的教学要求。
学生在遇到不确定的字时不查阅工具书、不请教老师,凭借感觉来写字,但由于缺乏有意识地记忆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即使订正过,也会反复写错。
初学生错别字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显而易见,纠正这个问题也刻不容缓,这需要师生,乃至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二、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学生的主观因素1、混淆字形或字音相似的字,不主动翻阅工具书将字形相似的字混淆。
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许多学生将“清洌”的“洌”与“凛冽”的“冽”相互混淆。
而要避免将其写成错别字,关键学生要明白——“洌”,水清也,从水列声;“冽”、寒也——词语、文字所表达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然后通过文字的偏旁加以仔细区分。
还有将字音相同或接近的字词混淆的。
如分不清“坚定”的“坚”与“艰苦”的“艰”,要分清楚这两个字,定要明白:坚,刚也;艰,土难治也,引申之,凡难理皆曰艰。
而学生往往自己分不清、不理解也不愿意查阅工具书,这正是导致错别字层出不穷的一大原因。
2、单凭多音字、通假字等的“音”来度“形”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通常能将要求背诵的课文,尤其是文言文,倒背如流,而一旦让其默写,却往往满篇错字、别字,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只重视其“音”,以完成背诵任务,再以“音”度“形”,就难以把握住原文字词。
如常常有学生把《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写成“主”,这是由于学生在背诵时一直念“zhǔ”音,却不知道此处应释义为“相类似”,那么望“音”生“形”,从而将其写成“主”也是很自然的了。
再如,把《江山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新添水槛供垂钓”的“槛”写成“溅”或“涧”,“槛”有“jiàn”和“kǎn”两种音,平时多用“kǎn”音,“jiàn”音用得较少,所以学生在默写此诗文时若不刻意记忆很难联想起“槛”字,况且学生又易将“水槛”与“垂钓”相联系,必定认为“jiàn”应当与水相关(本意应为江边新装的一副供诗人垂钓的木栏),望“音”生“形”,就易写出“溅”或“涧”等错别字。
3、课外阅读面狭窄,缺乏兴趣作为一名初中生,本应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但现实是大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
一个41人的班级中订阅《读者》等期刊杂志的仅为10人,而学校统一订购的报纸,多数学生不会认真阅读,为数不少的学生报纸一发下来就翻到“动漫板块”,看完之后其它信息几乎不再理会。
学生看得少,读得少,写得更少,语言能力匮乏,写错别字自然难以避免。
4、学生心理上对错别字缺乏重视初中生在心理上对错别字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小学生,他们所注重的往往是如何在语文考试中获取优异的成绩,而不是人文素养的提高。
即使在考试中有因错别字而失分的现象,由于失分分值所占比例很小,他们更愿意将精力花费在除错别字以外的其他方面。
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是时常会将学生们写的错别字圈划出来,意为让其自己纠正,但当作业本再次收上来时,他们只完成了布置的作业,对于之前圈划的错别字往往忽视。
(二)外部的客观环境因素1、文字结构的复杂性汉字在本身的结构上就比较复杂,许多汉字的字形都十分相像,很容易认错,从而写错,何况很多汉字“一字多音”,而且“一音多字”更是数不胜数。
形近字混淆,比如“戊、戌、戍”、“巳、已、己”、“哀、衰、衷”、“裁、载、栽”、“徒、徙”等等,这些字的结构不易掌握,若学生不从字义、字形上进行分类、辨别就极易混淆;音近字混淆,比如“辨、辩、辫”、“历、厉、励”、“的、地、得”、“噪、澡、躁”、“班、斑”等等,这些音同或音近,字形上还较为相似的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写字的难度,而学生应着重从形体上加以辨别。
2、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字词的轻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将纠正错别字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
在上新课时——尤其是现代文——较少强调字词的把握。
尤其是现代文中的生字,一般都让同学们在课后自己进行抄写,而学生的课后作业往往效率不高,任务式地抄写几乎不能使学生深刻记忆,难写、出现频率少的字就很容易被同学们写成错别字(很可能用同音字来替代)。
另一方面,教师忽视错别字的纠正。
在学生的家庭作业、试卷中,许多学生都出现因为错别字而扣分的现象,但所占分值比例小,教师在讲解试卷、题目过程中,一般着重讲解做题方法、技巧等,而很少对错别字予以强调,即使提到也是一笔带过,教师对错别字的轻视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错别字现象不重视的态度。
3、社会环境对文字的影响当今文字载体繁复多样,学生获得文字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是传统的书本,报纸、电视、杂志、网络媒介都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受文字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的覆盖性及其在初中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尤为显著,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文字的接收与认知。
当今电视、网络等插入的广告时常将篡改过的成语作为广告词,以达到标新立异、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效果。
而广告词影响范围广,初中生对此类新奇、有趣的事物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直接混淆学生的认知,导致错别字现象的产生。
譬如,有一次上课时提到一见如故这个成语时,全班学生立即脱口而出:“箭牌口香糖,一箭如故,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可见广告语对学生文字、成语的认知的极大影响,可弊端正在于这些被用同音字替代过的成语极为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现在的初中生对网络更是极为沉迷,网络语言的出现和流行更是让初中生对文字的感知出现偏差,尤其当他们已经将网络语言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时候,就会将其融入自己语文学习中。
有学生就在作文中描写一段人物语言时,流露出自己平时的语言对话习惯,为了在对话中表示对他人的蔑视,使用“切”字体现轻蔑口吻。
但“切”字在汉语中是不能作为语气词的,正是网络语言环境的影响致使学生偏离传统文字。
三、应对错别字现象的对策(一)师生要在思想上重视错别字现象学生必须对错别字加以重视,必须常备工具书。
在平时练习中遇到不会写、不能确定的字词时,能够随时查阅工具书,并且具有这样的自觉性。
而要让学生重视错别字,首先教师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强调字词,不要因为错别字表面上看来是个小问题,在考试中也不会过多失分就将其忽视。
如此,学生才会在书写时有注重的意识,从而养成自觉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而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获知的知识往往能比教师单方面的强调或是让学生机械式的抄写更长时间、更深刻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