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

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

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关系制冷机组作为一个‘系统’,各项参数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的。

要稳定在某一数值内也是有条件的,如果条件不满足,就会偏离正常情况。

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高压蒸汽进入冷凝器后,要被冷却介质降温(否则无法液化),如果冷却效果不好的话,冷凝器内制冷剂的热量不能顺利带走,那么冷凝温度自然要升高,相应的冷凝压力也会升高。

从制冷系统的设计上来说,冷凝温度的确定是要根据冷却环境来确定的,也就是冷凝温度要高于冷却介质的温度,否则无法将冷凝器内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给冷却介质。

以水冷机组为例,水冷机组的冷凝温度受到冷却水温的影响,而冷却水的降温方式目前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冷却塔来实现,根据冷却塔的原理可知冷却水的降温极限和环境的湿球温度有关(只能接近湿球温度,不能低于湿球温度)。

那么这样一来,根据气候条件的统计数据,就可以知道正常情况下冷却水能够维持的温度(一般空调用的冷却塔在额定条件下的出水温度为32度)。

根据这个条件,结合冷凝器的合理换热温差,在设计时就能确定制冷主机的合理冷凝温度。

所谓的合理传热温差是以新的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来计算的,当换热器经过使用产生结垢以后,传热系数会下降,传热温差就增加,而冷却介质的温度收环境限制依然维持,那么冷凝温度就要上升,当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大小及压缩的功效定下来后,比如机组设计的标准工况是当机组按100%满负荷运行时,冷凝器的出水40度,蒸发器的出水是2度。

它们的控制逻辑:蒸发器的标准工况是2度,那么控制程序就会根据以2度为目标,当出水没达到2度时,程序就是加载。

当达到了2度后,机组就减载,主机的控制程序都是维持机组的出水2度左右,进行相应的加/减载。

当然这个过程中,膨胀阀也要作出相应的动作。

如果蒸发器是满液式的,那么一般根据压缩机的过热大小来决定膨胀阀大小。

如果是直膨式的,那就要根据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的大小来决定膨胀阀的大小。

换热器可以单独设计,当然要结合常规的换热条件(比如常规的水冷凝器进水37度出水32度,常规的蒸发器进水12度出水7度,而一般主机的运行工况以适合此相符的)。

换热器厂家可以把换热器设计成多种大小(换热量)的,以便于主机厂家配套选用。

当然,单独针对某型主机而独立设计换热器的情况也很多。

冷凝温度冷凝温度是指冷凝器内制冷剂蒸汽在一定压力下凝结时的饱和温度。

冷凝温度不等于冷却介质的温度,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传热温差。

冷凝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冷却介质的温度及流量、冷凝面积及冷凝器的形式等。

降低冷凝温度,可以提高压缩机的制冷量,减少功率消耗,从而提高制冷系数,提高运行的经济性。

但冷凝温度也不应该过低(尤其在冬天需特别予以注意),否则将会影响到制冷剂的循环量,反而使制冷量下降。

冷凝温度过高不仅制冷量下降,功率消耗增加,而且会使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增高,润滑油温度升高,粘度降低,影响润滑效果,甚至结碳,使气阀密封性能下降,直接影响到压缩机运行的可靠性和寿命。

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冷凝温度,必要时也应给予调整。

冷凝温度与冷凝压力之间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因此冷凝温度的调节,同样可以通过调节冷凝压力来达到。

在冷却介质(水或空气)的温度一定时,冷凝压力的调整,可通过改变冷却介质的流量和冷凝面积来达到。

冷却介质流量增加,流速相应提高,可减少传热温差,从而降低冷凝温度;增大传热面积(可通过增加并联冷凝器的台数来实现)也可达到降低冷凝压力的目的。

降低冷却介质的温度,冷凝压力可明显下降。

冷凝压力的高低,可通过装在压缩机排气端得压力表上的指示值反映出来。

蒸发温度是所要求的室内温度,而制冷剂自身的性质牵扯到的温度是在对应压力下的沸腾温度。

制冷系数是指单位功耗所能获得的冷量。

保证功耗的情况下增加制冷量就是提高制冷系数。

降低冷凝温度就是为了得到温度相对低的制冷剂液体,即提高制冷剂的质量制冷量。

试想:向蒸发器供给同质量的制冷剂液体,温度高的与温度低的在同蒸发压力下,哪个吸收的热量较多?在允许的范围内降低冷凝温度、提高蒸发温度可以提高制冷量。

冷媒在蒸发器蒸发时外界的温度叫蒸发温度。

冷媒在冷凝器冷凝时外界的温度叫做冷凝温度。

平衡压力、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是空调维修的重要参数。

三个压力是制冷剂R22在空调管路中循环在不同位置所对应的压力,由于R22是在气液之间循环变化的,伴随着吸热和放热,所以外界环境的温度对其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高,压力值变大,环境温度低,压力值变小。

平衡压力是指压缩机不工作时,高低压平衡时的压力;高压压力是指排气压力或冷凝压力;低压压力是指吸气压力或蒸发压力。

三个压力的测量都是在室外机气阀的工艺口上,制冷运转时为低压压力,制热运转时为高压压力,不工作时为平衡压力。

制冷学的蒸发是指沸腾,因此蒸发温度就是沸点,冷凝是指一定压力下的R22在饱和状态气变液的过程,所以冷凝温度也是沸点。

R22在不同压力下对应不同的沸点,如表所示为R22的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的一一对应关系。

制冷学空调制冷设计的工况条件是:室外环温35℃,室内温度27度,蒸发温度+5℃,蒸发压力0.48MPa。

所以空调标准制冷低压力为0.48MPa。

空调制冷管路设计相对压力(表压力)制冷状态下低压压力是平衡压力的一半。

所以平衡压力为0.96MPa。

为达到理想的散热效果,制冷设计采用空气冷凝时,冷凝标准温差选取15℃,所以在室外35℃条件下冷凝温度为50℃,50℃对应的压力值为 1.83Mpa。

所以空调高压压力为1.83MPa。

制冷学的压力是指物理学的压强,压强的单位还有“kg/cm2”,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公斤压力”。

1kg/cm2=0.098 MPa≈0.1 MPa.所以三个压力大小又是“4.8公斤”,“9.6公斤”,“18.3公斤”。

由于空调工作环境通常满足不了工况条件,以及受湿度的影响,所以夏季制冷状态下三个压力值大约为:6 ^* b6 b0X 低压压力,0.5 MPa或5公斤;高压压力,1.8 MPa或18公斤;平衡压力,1 MPa或10公斤。

空调在冬季制热环境,制冷工况相差太大,外环境温度又低,所以三个压力会有较大的变化,以空调使用环境下限温度5℃作为研究分析的参考。

为达到理想的蒸发吸热效果,制冷设计空气作为载冷物质时,蒸发标准温差选取10℃,所以蒸发温度应为-5℃,对应压力为0.32 MPa。

由于室外机环境为5℃,其最佳蒸发温度为-5℃,而外机盘管化霜一般在-6℃左右,所以冬季越冷制热效果越差,为了最大限度在低温下吸收热量,通过制热辅助毛细管降低蒸发压力,从而降低蒸发温度,因此,制冷状态下的低压不再是平衡压力的一般了,而是偏小一点。

所以制热平衡压力大约为 0.7MPa。

空调制热时室内为冷凝器,冷凝温度受风速和室内温度的影响,空调设计低于28℃防冷风吹出保护,高于56℃过热保护或降频,所以室内最佳的冷凝温度选取设计值也是50℃,对应的压力1.83 MPa。

所以空调制热三个压力大约为:低压压力,0.32 MPa或3.2公斤。

高压压力,1.8 MPa或18公斤。

平衡压力,0.7 MPa或7公斤。

从以上分析看出,空调低压和平衡压力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较大,但高压基本不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上压力值可作为参考,作为维修调试的重要依据。

蒸发温度℃ -10 -5 0 5 108 H5 m6 蒸发压力MPa 0.26 0.32 0.40 0.48 0.58 冷凝温度℃ 45 50 55 56 60 冷凝压力MPa 1.62 1.83 2.06 2.13 2.31冷凝温度:是冷凝器末端过虑器的温度,一般情况比环境温度高一点。

蒸发温度:是里边制冷管上的温度,根据压力变化而变化的。

吸气温度就是压缩机回气管的温度,吸气过热是缺制冷剂的。

关于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再冷却温度、中间温度的定义1、什么叫蒸发温度?答:蒸发器内的制冷剂在一定压力下沸腾汽化时的温度称为蒸发温度。

2、什么叫冷凝温度?答:冷凝器内的气体制冷剂,在一定的压力下凝结成液体的温度称为冷凝温度。

3 、什么叫再冷却 ( 或称过冷 ) 温度?答: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在高温、高压下被冷却到低于冷凝温度后的温度称再冷却温度 ( 或过冷温度 ) 。

4 、什么叫中间温度?答:中间冷却器中制冷剂在中间压力 (P2) 下所对应的饱和温度称中间温度。

冷凝温度是指冷凝器内的饱和温度,一般比冷却水出水温度高2-3度。

排气温度指压缩机出口处气体温度,一般测定排气管温度认为是排气温度,此温度一般比冷凝温度高20度左右,这个高的温度叫排气过热度。

冷凝压力一般小于排气压力,不然就会出现冷凝器气体回流至压缩机。

不过通常所说排气压力指排气管压力,此压力比冷凝压力高一点点可以忽略,因为也可以认为两者是相同的。

排气温度远远高于冷凝温度,排气压力与冷凝压力基本一致。

冷凝温度是指在冷凝压力下对应的制冷剂温度,可以查制冷剂的物理性能表得知;排气温度指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压缩到冷凝压力后,又将压缩机对制冷剂气体做的功转换成热量,该热量又把冷凝压力下的饱和气态制冷剂加热成过热气体,这就是排气温度;假设冷凝温度是+35℃,排气温度是120℃,120-35=85℃,这额外的85℃就是压缩机的功所转换的热量加热冷凝压力下饱和气体所升高的温度,因为这是显热,一经冷却,温度马上下降到冷凝温度+35℃,而在+35℃的条件下,只要冷却水温度不变,压缩机送来的高压气体,只会在该温度下冷凝成液体,温度不会改变,因为这是潜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