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羌族艺术

羌族艺术

羌族艺术羌族民间文学极为丰富,著名的叙事长诗《木吉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不仅是民族史诗,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

《洪水朝天》、《开天辟地》等民间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观。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莎朗舞和动人的山歌均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羌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开发西南边陲,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羌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在新的时代,羌族人民又赋予了羌族文化新的内涵。

羌民族正立足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业、旅游业、农工商并举,林果畜齐上,羌区明天更美好。

羌族文化将更加灿烂夺目。

(一)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反映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等内容,多以神话形式出现。

如《开天辟地》《山沟和平坝的形成》《造人类》等,通过奇妙的幻想,把自然力人格化,对宇宙、自然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给予解释。

反映生产劳动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以民歌(山歌)的形式出现的。

如《放羊歌》即诉说放羊人不分晴雨寒暑一年四季不停劳作的辛酸;《牛山歌》《拉石号子》《拉木号子》等则刻画和赞颂了劳动者的艰辛和勤劳。

反映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暴虐的故事,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如《花精女整县太爷》《长工和地主》《图吉利》《人心比天高》《走马庙的传说》《打猪的来历》,反映了白草河流域羌、藏人民对镇压他们的明王朝统治者的愤恨;《黑木耳的传说》(又名《黑娃和木儿的故事》)等,则表现出穷人民对当地土司、头人的憎恶。

大量的故事、歌谣,反映出青年男女追求美满婚姻的强烈愿望。

如《口弦崖的传说》《香樟树的传说》《斗安珠和木姐珠》《十爱》《有今跟哥不怕苦》等等,热情地歌颂了纯洁忠贞的爱情。

在羌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大禹的传说和故事甚多,如《大禹出生的故事》《夏禹王的传说》《望崇岭和酉山》《金锣崖》《李白到禹穴》《端午节的来历》等,寄托了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此外,还有贬斥虐待老人行为的作品,如故事《秋娘》等;有赞颂妇女聪明才智的,如故事《聪明的么媳妇》《清和桥》《罗隐秀才》《登云桥》等。

1985年~1987年,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编印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北川县资料集》,其中收录羌族神话8篇、传说3篇、故事4篇、歌谣176首、其他文学形式8篇。

(二)民间歌舞羌民好歌舞。

青年男女交往时唱情歌,表白爱慕之情;遇有不幸或处境悲惨唱苦歌,以泄心中的郁闷不平;男婚女嫁,客人通宵达旦唱喜庆歌,致赞美、祝愿词、亲人亡故唱丧歌以诀别‘寄痛悼、怀念之意;年节祭典唱酒歌以助兴,劳作时唱山歌以解乏。

其舞蹈则有锅庄(沙朗)、许家湾花灯、马马灯、皮鼓舞、丧舞、盔甲舞等种类,或刚劲粗犷,或沉稳缓慢,或飘逸典雅,形式不同,风格各异。

锅庄又称沙朗。

由一善歌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手拉手围成圈,边舞边唱。

下肢动作灵活多样,双臂仅前后摆动而已.所配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用羌语演唱。

每逢佳节良辰、丧葬祭典乃至平常聚会,男女老少均要围聚表演以自娱。

马马灯主要流行于青片、白什等地。

四人参舞,扮为三男一女,腰下缚一蔑扎纸糊的马头马尾,倾仰蹲立,模仿马的动作沿“8”字形或双“8”字形舞蹈前进;由一两人帮唱,多为民间小调;以锣鼓唢呐伴奏,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是羌民族自娱性舞蹈,多在节日表演。

许家湾花灯起源并流行于墩上羌族乡许家湾一带。

传说系由牧童在山坡玩“草把把”的游戏演变而成。

由9人或12人参舞,其中女性不少于7人。

动作以碎步为主,给人以飘逸、秀美之感。

表演时配以小调或山歌曲子。

因表演者均手持彩灯,故名“花灯”。

花灯起初为单纯娱乐性舞蹈,后演变成祭祀舞。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各家各户争相请去家中表演。

在当地人眼里,花灯是神象征,能驱邪除恶,保人畜安康。

旧时羌族巫师作法时手持羊皮鼓而舞,动用激烈、敏捷有力,造就出与魔鬼拼搏的紧张气氛。

今人则以多人列队而舞,气势不凡。

此外,旧时尚有盔甲舞和丧舞等。

盔甲舞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多在本民族英雄的葬礼上表演,故又名.“大葬舞”,参舞者8-12人,着头盔、铠甲,执兵器,表演者边舞边呐喊;丧舞节奏缓慢,伴以凄切的音乐和舞者的哭声,是悼念死者的舞蹈。

今俱已失传。

羌民以民族乐器伴奏歌舞或自娱。

常用的乐器有唢呐、羊皮鼓、小锣、手铃、大鼓、铜锣、铜钹等。

其中唢呐和锣鼓数量最多,使用最广。

逢年过节,表演狮灯、龙灯、马马灯、彩莲船等均以锣鼓加唢呐伴奏,其演奏曲牌及风格与汉族地区迥异。

办婚嫁喜事,多请“吹吹匠”(唢呐吹奏手)助兴。

喜事过程中唢呐吹奏几不间断,迎客送客、新人上路、摆礼、拜堂、宾客宴饮,各有曲牌。

办理丧事则以锣鼓为主,有时加唢呐,鼓乐伴着亡人家属的“哭丧歌”,往往持续通宵,直至次日安埋完毕方止。

青片等地还流行主要用作独奏的羌笛和口弦。

羌笛是一种双管竖笛,管身用本地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方筷形,长约五六寸,粗如小指,两管并列,以丝线缠紧,管头各插一片竹簧,竖吹,音色柔和。

口弦系以竹块雕刻而成的吹奏乐器。

竹块呈“凸”形,长约四五寸,两端系绳,中间镂雕一簧片,以手指拉绳振动簧片,并以唇吸鼓之,即颤然成声。

演奏者通过变换拉绳缓急和吸鼓力度构成音阶和弦律。

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内,音色优美,音量细小。

闲暇时男子吹羌笛,妇女奏口弦,自娱自乐。

1982^-1983年,_县文化部门在搜集民族民间文艺时,搜集到流行于县内的羌族舞曲和酒歌11首,小调26首;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普查,搜集整理了羌族锅庄、花灯等民间舞蹈,编印成《北川舞蹈资料集》。

1985年搜集到民间器乐曲230余首,整理出98首,大多是羌族民间艺人提供的。

(三)建筑工艺与挑花刺绣古时羌人“垒石巢居,如浮屠数重”,有的高达十余丈。

以石建房,既便于就地取材,又坚固耐用,利于防御外敌。

近代虽逐渐改为汉式木结构为主,尚一直保持在房周垒石为墙的传统。

羌人高超的砌墙工艺尤为人称道。

砌墙时不划线,不搭架,全凭目测和经验,所砌石墙结构匀称,墙体平整,线条端直。

旧时,每于农闲出山以此技挣钱。

明、清时,刺绣、挑花在羌族地区已极盛行。

女孩从小习其技,十四五岁即能绣出各种复杂的图案,往往制作色彩艳丽的荷包、香包、裹肚、云云鞋、鞋垫等赠送情郎,表达爱慕之心。

妇女衣着更是自己挑、绣技艺的展示。

羌女挑绣不用描稿,图案全在心中,信手作成即巧夺天工。

多以花草、山水、动物等为内容,经夸张、概括而形成装饰性图案。

多采用挑花,此外尚有纳花、镶花、架花、链子扣、平绣等多种针法。

(本文系根据北川县文史资料的有关内容整理而成)羌族音乐概况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另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30多万人(2000年统计)。

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字。

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音乐。

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歌舞有喜庆歌舞和丧事歌舞两种。

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

由两个乐句或4个乐句组成,有的带有曲头或曲尾衬句,从而形成3乐句或5乐句。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

传统歌词中苦歌很多,反映了旧社会羌族人民的苦难生活。

1949年以后,羌族人民编了不少歌唱新生活的新山歌。

劳动歌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场歌、搂柴歌、打房背歌等。

有的节拍自由,近似山歌;有的节拍规整,接近歌舞曲。

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和词曲相同的重句对唱等形式。

劳动歌中数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有的节奏明快,衔接紧凑,气氛热烈;有的节奏舒缓,曲调悠扬。

风俗歌专用于传统风俗仪式活动,包括婚嫁歌、酒歌及耍山调。

婚嫁歌包括嫁歌及喜庆歌。

嫁歌又称姊妹歌,姑娘出嫁前夕,由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娘唱。

喜庆歌则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唱的歌曲。

内容有赞颂新娘的美貌和服饰以及祝贺之辞等。

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多为两人对唱及重句对唱,也有齐唱和集体重句对唱。

酒歌是婚丧节日宴客时唱的歌。

一般由4~6个乐句为一首,节奏徐缓,曲调悠扬,风格古朴。

唱词为多段体,内容有客主间互相祝贺、应酬之辞;有的叙述家史或赞颂古代英雄人物。

耍山调是一种体裁自由的抒情歌曲。

按羌族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五,青年男女上山游玩,俗称耍寨子。

耍山调是在这种场合所唱的歌曲。

巫师歌是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

其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

如《泽祺格布》、《木姐珠》、《大战戈几人》等。

说唱相间,并有敲击羊皮鼓的间奏。

羌族民歌的歌词每一句多为4个音节。

演唱时,一般先唱两句或4句的歌头,山歌和酒歌的歌头相同。

此外,在汶川、理县一带也有每句7个音节的歌词,这类歌曲没有歌头。

羌族民歌所用的音阶以五声、六声为主,有的民歌采用四音音列和七声音阶,但完整的七声音阶较少见。

除运用以do、re、mi、sol、la为主音的各调式外,尚有一些民歌运用sol、la、si、re、fa或sol、la、si、do、re五音构成的特殊调式。

羌族民歌中六声调式音阶的运用较为普遍,多数都具有五声调式的特点,即在do、re、mi、fa、sol、la的mi、fa 之间,和do、re、mi、sol、la、si的si、do之间,不作半音进行,而是分别在不同乐句或乐段中出现,或仅在结尾时出现偏音fa或si,代替mi或do二音,形成旋宫转调的现象。

不少民歌因采用这一手法而形成一种别致的风格。

此外,在民歌中连续移调的例子也时有所见。

居住于松潘县的部分羌族,习惯以二声部或多声部演唱民歌,其和声结构以大二度向同度进行为基础,间有大、小三度及四、五度。

除男声或女声的重唱、合唱外,还有混声合唱。

有的合唱已具有复调因素。

歌舞音乐有丧事歌舞、喜庆歌舞两种。

①用于丧葬仪式的丧事歌舞并不表现悲伤情绪,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颂,对死者亲属的安慰;②喜庆歌舞(羌语称“洒朗”)则广泛用于各种喜庆活动。

表演时,人们分成两组,围成圆圈,轮番歌舞。

歌唱均采用重句对唱形式。

各地羌族舞蹈大体相近,音乐则因地而异。

羌族民间乐器除巫师用的单面皮鼓和摇铃外,有口弦、羌笛和唢呐。

口簧为竹制,单片,可发出相距大二度的两个实音或簧片实音的泛音。

羌笛为竖吹双管双簧乐器,双管同音,但因器无定制,音律各异。

通常演奏的乐曲多用连续大二度颤音的序列构成。

曲调徐缓悠长,没有划分明显的乐句,吹奏时用循环换气法,使乐曲绵延不绝。

羌族民歌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

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

酒歌: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

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