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涡流检测第5章 - 涡流检测新技术讲解
涡流检测第5章 - 涡流检测新技术讲解
5.2.3 脉冲涡流检测技术研究的近况 3.1 脉冲涡流特征的研究 在同一材料的圆柱形金属导体直径方向不同位置上 预制了相同尺寸的人工缺陷,利用磁场测量装置测量并记 录了个人工缺陷响应信号的特征值,如表1所列数据。
表1 脉冲涡流对于不同位置缺陷响应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值[1]
位置/mm 4.0 4.5 5.0 5.5 6.0 峰值/mV 107.43 109.25 107.52 107.29 106.90 周期/μ s 1.54 1.54 1.48 1.49 1.54 F1/Hz 589.85 589.85 589.85 589.85 589.85 F2/Hz 3024 3005 3011 3022 3008 位置/mm 7.0 8.0 10.0 14.0 18.0 峰值/mV 104.23 102.78 103.00 102.38 101.65 周期/μ s 1.58 1.54 1.49 1.54 1.54 F1/Hz 589.85 589.85 589.85 589.85 589.85 F2/Hz 3028 3019 2999 3021 3015
的相关信息,据此可实现脉冲涡流的检测与评价。
图4 脉冲涡流的产生及检测信号的拾取过程
检测信号,即瞬态感应电压Vf的大小可根据法拉第 电磁感应定律计算得出:
Vf
V (r,z,t)drdz .......... .......... .......... .......... .......... ...(1) drdz
5.1.1 远场涡流特点
图5-1 远场涡流检测探头
采用穿过式探头(见图5-1),检测线圈与激励 线圈分开,且二者的距离是所测管道内径的二至三
倍;采用低频涡流技术能穿过管壁;主要用于石油
天然气管道和油井管道等;需要检测的不是线圈的
阻抗变化,通常是测量检测线圈的感应电压与激励
电流之间的相位差;激励信号功率较大,但检测到 的信号却十分微弱(一般为微状);能以相同的灵
表2 不同重复频率的特征值[1]
第5章 电磁涡流检测新技术
5.1远场涡流新技术
50年代末,远场涡流检测技术首先用于检测 油井的套管。但当时由于人们对远场涡流技术的 认识很有限,且电子技术也不太发达,远场涡流 检测法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直到80年代中期, 随着远场涡流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实验验证,远场 技术用于管道(特别是铁磁性管道)检测的优越 性才被人们广泛认识,一些先进的远场涡流检测 系统也开始出现,并在核反应堆压力管、石油及 天然气输送管和城市煤气管道的检测中得到实际 应用。目前认为远场涡流检测是管道在役检测最 有前途的技术。
图5-2 远场涡流检测系统原理框图
1—管外壁检测信号幅值 2—管内壁检测信号幅值 3—管壁内壁检测信号相位曲线 图2-3 检测线圈信号特征
由图可以看出,随两线圈间距的增加,检测
线圈感应电压的幅值开始急剧下降,然后变化趋
于缓慢,而相位存在一个跃变。通常把信号幅值
急剧下降后变化趋缓而相位发生跃变之后的区域
只适用于内穿过式探头。若采用外穿过式探头,灵
敏度将下降。实验表明,采用外穿过式探头,灵敏
度将下降50%左右。
5.1.2 远场涡流检测系统的组成
远场涡流检测设备一般由下列五个部分组成: ①振荡器:作为驱动线圈的激励源,同时提供相位 测量的参考信号。 ②功率放大器:用来提高激励源的功率。 ③探头的驱动定位装置:它包括探头和确定探头轴 向位置的编码和数据计算系统。 ④相位及幅值检测器:通常选用锁相放大器来测量 检测线圈的信号。 ⑤微型计算机:用于储存、处理和显示检测信号和 数据。
敏度检测管壁内外表面的缺陷和管壁变薄情况,而
不受趋肤效应的影响;检测信号与激励信号的相位
差与管壁厚度近似成正比,“提离效应”很小。
采用远场技术进行检测,其灵敏度几乎不随激
励与检测线圈间距离变化而变化,探头的偏摆、倾
斜对结果影响很小。此外,这种检测方法由于采用
很低的频率,检测速度慢,不宜用于短管检测,且
称为远场区;靠近激励线圈信号幅值急剧下降区
域称为近场区;近场区与远场区之间的相位发生
较大跃变的区域称为过渡区域。
5.2脉冲涡流检测技术
涡流检测的有效性和可达性密切依赖于激励信号的 频率。 一般地,频率越高,则涡流趋于被检测对象的表面 分布,对于表面微小缺陷的检出能力越高,但由于随着透 入深度的增大而高频涡流急剧衰减,因此对于表面下具有 一定深度的近表面缺陷则难以产生有效的响应;相反,频 率越低,则涡流在被检测对象表面下的透入深度增大,可 对试件近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缺陷产生响应,但对于表 面缺陷的检测灵敏度随激励信号频率的降低而明显下降。 以降低检测灵敏度来提高涡流检测深度,或以减小涡 流透入深度来提高检测灵敏度,长期以来一直是常规涡流 检测应用中在二者之间权衡取舍的焦点。
5.2.1 前言
宽带脉冲信号可按傅立叶级数变换理论分解为无限多 低、中、高频的正弦波之和; 以重复的宽带脉冲(如方波)代替正弦交变信号进行 激励和检测的脉冲涡流响应信号中包含有被检测对象被检
测对象表面、近表面和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质量信息,
较好地解决了常规涡流所不能兼顾的检测灵敏度和检测深 度的矛盾; 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涡流检测技术与应用研究中最受关 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p
其中,Vp为理想点线圈的感应电压,其表达式为:
Vp A B ds ( A ) ds dl.......... .......... ..(2) t t t l
图5 脉冲涡流典型时域波形及特征参数
图6 脉冲涡流时域信号在不同频段的功率谱曲线
5.2.2 脉冲涡流检测的基本原理
脉冲涡流通常是以一定占空比的方波作为激励信号施 加于初级线圈,当载有方波电信号的初级线圈接近导电材 料或试件时,在导体中感应产生瞬变的涡流和再生磁场。 瞬时涡流的大小、衰减状况与导体的电磁特性、几何形状 及耦合状况相关,次级线圈(或电磁传感器)接收到的涡
流再生磁场包含有被检测对象导电率、磁导率及形状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