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摘要文章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学习古诗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对于作为中华语言文学精华的古诗词,在教学上要做到: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二、引导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验古诗词的古风雅韵;三、积累拓展,读写结合,在经典中内化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义的同时通过体味韵律美、领略意境美、体验情感美、领悟哲理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感诵读目录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 (4)(一)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4)(二)在想像中领悟情感 (5)(三)在情境中加深情感 (5)二、引导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验古诗词的古风雅韵 (5)(一)体味韵律美 (6)(二)领略意境美 (6)(三)体验情感美 (7)(四)领悟哲理美 (7)三、积累拓展,读写结合,在经典中内化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 (7)(一)积累经典,最重要的是记诵 (7)(二)分类归纳,提高经典诗文的兴趣 (8)(三)引用诗词,为习作锦上添花 (8)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1)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从中吸收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及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古诗词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有效的促使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达到丰富儿童古诗文积淀之目的,使其感受古典文化的底蕴,在多年的教学中及课改浪潮的推进下,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领悟内容,进入境界,在意象中感悟古诗词的内在情感。
诗词是艺术的语言——是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古诗之美,美在意境。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先河,饱含情感和想象,富于节奏和韵律。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学生明意悟情,才能真正地掌握古诗词,才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
通过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一般古诗词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试读古诗,了解作者——自读古诗,读通诗句——熟读古诗,理解意思——诵读古诗,体会情感——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通过五遍深读,必然会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会水到渠成。
当然古诗词教学应是创新的园地,不可千篇一律。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即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在教学上采用三个步骤:第一、初读诗句,查阅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热泪盈眶的心事;第二、精读诗句,查阅词典,了解诗人杜甫欣喜欲狂的心境;(1)孙玉:《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园,感受古风雅韵》/091205/.html第一页5—7行。
第三、研读诗句,查阅图册,了解诗人杜甫归心似箭的心愿。
我在教学《示儿》时,也是采用三个步骤:第一、初读诗句,结合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第二、精读诗句,结合时事,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第三、研读诗句,结合诗题,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
这两首诗的教学都是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或喜或悲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在诗象中体会作者深刻的内心世界;研读诗文时我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二)在想像中领悟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
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我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抓住一个“喜”字,诗人为什么而喜?你看到了怎样的喜人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喜极而泣的形象和一家人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动人场面。
(三)在情境中加深情感。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
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集,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因此理解古诗词首先要“入境”。
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
教学中创设古诗词教学情景,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
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
这是多美的意境呀!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
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
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
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
二、引导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验古诗词的古风雅韵。
目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通过对有关古诗词书籍的阅读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儿童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同时,也引起我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是否是教材的编排问题?教材中古诗词安排少而分散,不能对儿童造成意识上的冲击,更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儿童学习古诗词没有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它似乎只是一种点缀。
在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我认为,是否可以把古诗词这块内容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表达、综合练习并列起来成为第六块内容呢?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认识,突出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深化古诗词教学的改革,实现古诗词教学质的变化。
(一)体味韵律美。
古诗词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古诗,不是重在“阅”,而是重在“读”,这种“读”不是一般意义上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放开情感高声朗读的“读”。
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
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
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的话,不但能体会它的语言的精美,还能感受到诗人表达的细腻的情感。
例如反复吟咏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诗,就会仿佛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更能体会出诗人的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
我认为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带领他们去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二)领略意境美。
别林斯基说:“诗歌最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
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光亮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
”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说追求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1)《咏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诗,诗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意境:“作者正在村中和伙伴们玩耍,忽然远处传来阵阵鹅的歌声——哇哈!听见没有,河里的大白鹅在一个劲地叫呢!他率先往河边跑去,一边跑,一边翘首眺望:水面上,正游动着缀有红宝石的雪白玉冠,啊!那是大白鹅的脖(1)吴文飞:《情景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广西教育学会《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10月,35页末行——36页1—8行。
子……”多美的意境啊!又比如为了领略到《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所表现的情景,我在早春时节带领学生到公园看景,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在远看、近看中,对诗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
如果把儿童置于通过学习去感受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反复诵读,大胆想象,抛弃繁琐古板的分析和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体验情感美。
很多古诗,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他们善于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去发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并把这一对象放在广阔的生活潮流与历史背景中去加以描写和歌咏,充满着社会的内涵,回响着时代的声音,揭示着广阔的生活的规律和意蕴,从而将自己的感受和激动,上升为普通的人生体验。
例如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