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设备管理工作规划一、管理主题加强设备检维修管理,努力做到预防为主,过程控制,全面降低检维修成本,为公司创造效益。
(预防预控降本增效)2016年设备管理实现设备“零故障”运行,是以“零”为目标,全力杜绝设备故障发生、维持高效、稳定的生产秩序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零”概念,但它不是目标效果管理,而是过程管理,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过程管理,向零概念推进,经过不断螺旋上升,直至可以使设备故障减少到接近于“零”的程度。
二、设备管理目标1.公司设备管理体系实现一级标准(900分)。
特种设备管理体系实现270分及以上。
2.杜绝三级及以上设备事故,零星维修施工人员轻伤及以上事故全年不超过1例。
3.月度运转设备完好率99%,静止设备完好率99%。
4.检修材料消耗全年控制在6500万元。
设备管理实现2500万元(比去年增加500万元)降本增效目标。
7.人员培训三、管理思路2016年设备管理紧紧围绕“一重点,两加强,一降低”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
“一重点”就是重点做好设备点检定修工作,以设备点检定修系统为依托努力做好设备点检,设备检维修工作最终实现以日常检查维修保养为主,检修为辅,设备运行状态可控。
“两加强”一是加强设备(特种设备)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强五大票证监管,杜绝出现检修安全事故。
“一降低”就是通过严格控制,切实降低设备的检维修成本,为公司创造效益。
四、控制措施(一)设备管理1.2016年主要以设备点检定修管理系统为基础,重点开展设备点检定修工作。
最终实现以日常检查维修保养为主,检修为辅,设备运行状态可控。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1不断优化和完善点检设备和点检项目及管理办法。
对现有的点检项目和管理办法进行优化更新,将关键设备的重要点检项目全部纳入点检系统,按时点检。
通过对管理办法的优化规范点检的工作流程,问题的处理流程,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1.2开展每月一次的设备点检专项考核工作。
建立设备点检管理月度专项考核办法,每月定期考核分厂。
主要针对点检系统的运行情况、点检隐患的整改情况、设备检修项目的完成率、设备维护保养执行情况等。
1.3加强培养专业点检人员,主要针对点检数据的分析和故障判断。
重点加强点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人员对数据分析和故障判断的能力,1.4通过点检数据的分析,要求设备日常检修维护全部实现计划性,保证设备的运行状态处于可控。
针对临时新增检修项目和突发性故障进行考核。
2.设备管理体系建设。
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提升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最终达到一级水平(评分大于等于900分)。
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2.1针对集团公司下发的《设备管理体系评价标准》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人,制定节点任务和奖罚;将任务分解到按照月、季度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加快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进度。
2.2将日常设备管理工作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标准化工作融入到日常建设工作中。
这样既规范了日常管理工作,又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标准化体系。
2.3每季度对设备管理体系标准化进行评价检查一次,针对开展工作进行查漏补缺和责任落实,通过这种方式督促标准化的建设进度。
3.加强安全作业票证管理。
票证管理工作为设备管理科新增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对吊装、高处、动土、断路和设备检修作业票证的监督管理,确保设备检修安全。
为了更好的进行安全作业票证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3.1票证的分级管理。
将设备检修和高处作业票证进行分级管理,明确分厂和公司的审批权限,优化工作流程,保证在安全检修的前提下,更加快捷的完成票证办理。
具体措施出台相应的《票证管理办法》,明确流程和职责。
3.2将票证管理纳入日常管理考核。
每月对分厂的票证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除按照相应的办法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外,还将作为管理人员的考核依据。
3.3定期进行专项检查。
重点检查票证的填写、安全措施的落实、现场和票证是否相符。
通过这种方式增加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作业的规范性。
4.材料、备品备件管理。
材料备件管理主要从质量、数量和消耗三方面进行重点管控。
4.1备件质量把控。
首先严把材料到厂的验收关,分公司内部制定自己的材料计划到货验收表,从技术资料、材质、管口方位、规格尺寸等进行严格验收,必要时进行专业测量,如实填写验收记录,如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拒绝签收。
其次针对价值较大的备件和材料(价值在5000元以上)建立备件使用质量跟踪机制,跟踪备件的使用情况,将结果反馈采购中心。
通过上述两项措施保证原材料和备件的质量。
4.2材料管理。
①材料到货及采购联系厂家方面:每周二定期对库房材料物资进行检查;科室任务跟踪及时落实,跟踪厂家维修进度并反馈。
②材料管理方面:在2015年的工作基础上加强材料计划的把关力度,严格执行上报流程,统计各分厂每季度材料上报种类及消耗量;另外对现场小库房进行检查,降低库房物资积压,定期组织分厂进行帐外和积压物资鉴定,为降低库存打好基础。
③材料上报具体工作如下:各分厂设备员与主管设备厂长根据检修项目对需要的物资计划进行核对严格把关;各分厂将物资计划上报至设备管理科后,设备管理科每季度组织各分厂设备员及设备主管厂长召开材料计划碰头会,总结各分厂本季度上报的材料计划存在问题和规划下一季度材料计划上报的工作部署。
④库房管理方面:每月检查一次各分厂库房做到6S账实相符,月底周通报反馈;分厂各工段物资集中管理,实现物资共享,达到降低物资积压的目的。
⑤积压物资管理方面:各分厂上报的材料计划要求积压周期为3个月,逾期未领取的根据物资金额的5%考核分厂。
4.3材料消耗:检修材料消耗全年控制在6500万元。
(1)六大分厂检修材料包含:日常检修材料、安全费用、每月机加工和吊装费用、年度大检修材料消耗(建议技术例会确定的零星维修和零星技改项目材料消耗费用计入考核,督促分厂确定改造项目时更加谨慎)。
检修材料消耗继续沿用2015年管理考核模式,定额按月进行考核。
具体的考核办法详见附件。
(2)通过以下措施控制检修材料消耗:一是加强设备点检定修工作,努力实现设备的计划性维保,保证各项费用消耗在计划范围内。
二是加强检修过程和质量的监管考核,降低检修材料消耗(考核)。
三是制定材料计划上报和积压物资管理考核办法,规范材料计划的上报和库存数量(制定管理办法)。
5.节能降耗管理:设备管理实现2500万元(比去年增加500万元)降本增效目标。
2016年降本增效目标主要从设备外委维保,修旧利废和检修材料消耗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修旧利废工作实现1200万元的目标,设备外委维修保养和检修材料消耗实现900万元目标,其余项目实现400万元目标。
5.1修旧利废管理。
全年修旧利废目标任务分解:2015年修旧利废目标修旧利废建议:针对部分修旧利废项目(难度大、科技含量高、价值高)对修复人员进行计件奖励,激励员工自主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5.2设备外委维保(统计全年设备外委维保项目及费用后安排),重点维保项目:氯气压缩机和氢压机的自主维保、干燥离心机的自主维保、无冷机组维保等,通过上述项目节约设备维保费用。
(根据机组运行情况,建议给予维保人员适当的奖励)5.3材料消耗严格执行考核办法,并将现有控制措施落实到位,做到科学上报,合理使用。
年底核算时实际消耗控制在定额的95%以下。
(二)特种设备管理。
特种设备管理体系达到270分以上;1.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安全标准化体系要求重新修订特种设备制度。
1.1管理机构、人员配备。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实施准则,每25台特种设备配备一名管理人员,做到每台特种设备有人管理有人负责维护,并建立组织机构框架图,责任明确。
1.2制定特种设备定期培训计划(管理人员一年不少于2次,操作人员一年不少于4次。
)。
组织特种设备管理人员4/11月份进行安全法和基本知识培训;各分厂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每季度培训不少于一次。
1.3定期组织召开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会议。
每月召开设备例会时,增加对特种设备问题讨论,及时处理各分厂特种设备存在问题。
1.4.建立安全、节能信息收集、传达与沟通平台。
及时对国家最新管理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收集,并组织各分厂学习,建立台帐。
2.特种设备验收安装、改造变更、注册登记规范。
2.1规范特种设备到厂验收标准,做到特种设备铭牌、出厂质量证明书等资料统一齐全。
依法投入使用。
2.2安装、改造变更。
对新增技改项目中涉及特种设备,提前作好特种设备安装、维修告知手续。
2.3注册登记。
对现场投用未注册类特种设备统计,搜集技术资料,联系生产技术部予以注册登记,合法使用。
3.规范特种设备日常管理与维护检查3.1规范各类特种设备的维护周期及内容。
起重机械做到每年更换一次润滑油,每周检查各安全附件完好情况,及时填补润滑油,作到公司每月检查、分厂每周检查、班组每日检查,确保安全投用。
叉车根据维护保养周期定期保养,每日作好清洁维护工作。
压力容器各安全附件(压力表、安全阀、防爆膜)定期检验更换,保证安全可靠投用。
3.2每月20-24日组织各分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期限、整改负责人定期整改。
4.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与演练。
4.1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汇报流程及事故应急小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4.2组织各分厂起重机械、压力管道泄漏、压力容器事故演练,并建立事故应急演练记录。
4.3组织对各分厂事故应急预案培训学习,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及措施。
5.报废注销及过期评估登记。
对到达使用年限类特种设备联系检验单位作安全评估,作到安全合法投用。
(三)零星维修管理1.工程施工管理规划目标1.1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制定培训计划。
1.2完善工程管理考核制度,制定相关施工规范标准,细化工作流程,项目施工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
1.3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检维修费用。
1.4大中型项目采用分级谈判合同竞价方式,向清单计价方式发展靠拢。
1.5开展施工单位质量月比拼活动、揭丑活动、月事故应急演练活动。
1.6开展厂区内建筑设施的日常安全检查、监测工作。
1.7设备、管线保温工程进行阶段性施工,夏季保冷,冬季保温;土建、安装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1.8进一步加强承包商安全管理、应急及事故管理。
1.9工程量准确率100%,工程任务完成率100%,重大施工质量问题为零。
2.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项目施工管理流程,具体如下:2.1施工单位委派。
根据近期施工单位综合表现的评比、施工资质、施工能力、施工任务进行择优选择安排。
根据规划发展部相关文件规定完成审批流程。
2.2签订合同。
审核施工单位资质、项目负责人相关证书,明确工程承包的内容和范围、工程进度、质量、造价、双方权利、义务、奖惩、违约以及规范双方行为准则,减少工程变更、签证、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