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创造力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启示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创造力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启示
三,创造力主要表现为个人或组织通过创新努力, 人思想与社会之间不断互动的结果,创造力只有通
生产出新的产品,形成新的管理理念与行为方式的 过社会的评价,才能断定其价值。因此,创造力离 能力,这种能力直接表现为组织的生产力;其四, 不开社会文化的脉络,以个人作为创造性存在的标
就创造力的产品而言,主要包括新的事物、理念和 行为方式等;其五,创造力与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 联系。创造力的发挥过程就是创新结果的产生过 程,创新是团队合作的产物;其六,管理者在创造 活动中举足轻重,他们在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
志是不可理解的。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 (A.L.Kroeber) 是研究创
造力与文化 关 [20] 系的先驱,他在对历史上的哲学、 科学、雕刻、绘画、戏剧、文学和音乐等领域中的 天才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天才是对文化价值发
工作环境方面,往往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分析心理学、物理学和管理学视野中的创
造力定义,可以看出:首先,各个学科视野中对创
mihaly)i 认为,“创造力是指一项文化符号领域中的 改变过程”[17],是“改变既有领域,或是将既有领 域转变成新领域的任何作为、理念或产品” 。 [18] 他 认为,创造力通过领域 (domain)、学科 (field) 和 人三个要素组成的系统之间的互动而产生。其中, 领域由一套抽象的规则和步骤构成,领域存在于我 们习惯上称谓的文化之中,是某种特定的社会或人
(二) 物理学视野中的创造力 许多时候,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更倾向于特指 自然科学领域,这是因为自然科学认识活动本身具 有突出的创造性特征。研究创造力不能回避自然科 学视野中的创造力概念,本文主要介绍两位物理学 家对创造力的经典分析。 国 际 著 名 量 子 物 理 学 家 和 科 学 思 想 家 戴 维·玻 姆 (D.J.Bohm) [5]认为,在对新事物的真正创造性 发现中,存在着对于新基本序的知觉。在玻姆看 来,序“不是一种纯主观的性质,相反,涉及序的 判断可以跟涉及距离、时间、质量等的判断一样, 具有客观的基础……它们可以被定义和交流,就像 人们公认可加入客观描述的其他许多性质一 样 ” [6]。在认识事物时,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是“观 察 和 描 述 每 一 事 物 所 实 际 具 有 的 序 的 类 型 ” [7]。 可 以看出,玻姆所谓的创造力,其实质是个体在认识 事物过程中,发现新序和基本结构的能力。玻姆认 为,对于个体而言,“创造性的工作总归首先需要 创造性的心灵状态”[8]。这种创 造性 的 心 灵 状 态 , 是一种对事物保持兴趣盎然和全神贯注的状态。这 种状态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机械的、遵从 的、模仿的心灵状态截然相反,它时刻保持学习新 的事物、知觉新的差别和相似、形成新的序的结构 的心灵状态。“如果人局限于狭隘琐碎的目的,诸如 安全、个人野心的追求、个人或国家的荣华富贵、 工作中的‘乐趣’或者满足体验等,那就不可能有 创造性的心灵状态的行动。”[9]在创造力的展 现过 程中,这种心灵状态是对现存的序的事实加以持续 不断地观察。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 认 [10] 为,客观地对创造 力进行考察往往存在着某种矛盾。因为,如果我们 将创造力的本性与发现人们未知的东西,或者发明 新的东西的行为相等同,往往会对创造力产生一定 的误解。事实上,创造力与创造力的本性是合而为 一的。在汤川秀树看来,发明与发现往往是不可预 料的,但“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准备时间,才可能在 一个特定的领域内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显示出创造
体制和工作环境。在管理学有关创造力的研究中, 类全体共同使用的象征知识;学科则指扮演守门角 研究者普遍认为创造力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组 色者,它们的工作是判定某种理念或产品能否被纳
织行为,“创造力不是一种心境”,而是“开发和表 达用来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和新颖创见的过程 ”。 “与其说创造力是一种禀赋,倒不如说它是产品创 新的一种目标导向过程”。[16]
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主编的 《心理 学大辞典》 中,虽然没有“创造力”这一词条,但 有“创造能力”的词条。在该词条中,创造能力是 “ 产 生 新 思 想 、 发 现 和 创 造 新 事 物 的 能 力 ”,“ 它 是 成 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 质 ”, 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 性 ”。[3]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 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 有 社 会 或 个 人 价 值 的 产 品 的 智 力 品 质 ” [4]。 这 些 定 义,主要根据创造力的结果来界定,其标准主要是 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及其社会或个人价值。
宋兵波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博士 100083
周运正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省直分校
050061
28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论探索
总之,心理学关于创造力的认识,可以归结 为:其一,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智力品质;其二,新 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是创造力的基本属性;其 三,创造力与个性、智力和环境存在密切关系。
EDUCATIONAL
SCIENCE
29
RESEARCH
教育科学研究 2012′4
品、新服务、新设想和操作程序。[14] 伍德曼等人在 他们提出的组织创造力概念中,引入群体特征以及 组织特征两个主要的变量,进而对组织创造力的特 征与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理查德·吕克 (R.Luecke) 认为,如果组织成员能够采用各种思维模式和技能 来 处 理 问 题 , 则 组 织 创 造 力 就 会 获 得 大 的 提 升 。 [15] 他认为,提升个人的创造力,需要创设良好的组织
总之,在物理学视野中,创造力是一种认识和 发现新的事物的能力。首先,新的事物或者表现为 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或者是对原有规律的新的突 破;这种能力或者表现为直觉,或者表现为对形而 上学的敏感,归结到一点,就是对新的事物的洞察 力;其次,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基本能 力,并非少数天才人物独有,它主要体现在个体的 独创性上;其三,权威、机械性、模仿和习惯等是 形成创造力的主要障碍,在培养个体创造力的过程 中,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种综合、探究、 自由和平等的教育环境,显得格外重要。事实上, 这种环境是一种文化的环境,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创 造力形成的外部“心理机制”或“文化条件”。
结了创造力研究中的种种分歧。他认为,在有关创 造力的研究内容的分歧中,主要体现为对创造力特 性、属性和领域等问题的不同回答,在他看来,创 造力体现为某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有用的产品。[2] 但是,创造力是产品的还是过程的,是个人的是还 是社会的,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是存在于一般领 域还是特殊领域,是数量上的还是质量上的,对这 些问题,相关研究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回答。
创造力作为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和多视角的概 念,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分 析不同学科视野中的创造力定义,深入理解创造力 培养的实质,对解答学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教育启示。
一、多学科视野中的创造力
(一) 心理学视野中的创造力 心理学研究创造力主要针对创造力的心理实质 及其内在规律,也包括对创造力的内涵分析。创造 力的概念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创造力 概念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J.P. Guilford) 在 1950 年发表的 《论创造力》 一文。心 理学家梅耶 (R.E.Mayer) 指出,“创造力内涵的界 定是创造力研究的逻辑起点”[1] 。从创造力定义的 框架来看,主要包括了四条基本线索:一是创造性 的过程;二是创造性的产品;三是创造性的个人; 四是创造性的环境。梅耶在 《创造力研究五十年》 一文中,围绕创造力研究在当代的新进展,系统总
教育科学研究 2012′4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创造力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启示
宋兵波 周运正
[摘 要]只有全面、客观认识创造力的实质,才能回答创造力能否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就多学科视 野中对创造力的认识来看,创造力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概念。心理学、物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 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创造力的文化属性。从文化学角度看,创造力实质上是一种具有 创造性特质的文化力。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创造力的文化特质,挖掘、 开发和传递有利于创造力生成的教育内容,构建和生成勇于超越、着眼未来、追求创新的学校教育文 化,进而正确求解“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创造力;文化力;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2)04-0028-06
管理学视野中对创造力的基本认识包括:其 一,创造力不仅表现为个人的创造力,而且还表现 为组织的创造力,智力与创造力并不密切相关,年 龄不是创造潜力的标志;其二,创造力与个人的工 作特点以及个人所处组织的管理特征直接相关;其
入某一领域;个人则是指运用领域所赋予的符号, 产生新的概念或模式的人,这种概念或模式经过学 科,进而纳入相关的领域,被其承认或认可,才能 成为创造力的标志。因此,理解创造力,如果仅仅 研究创造出新概念、新事物的人是不够的。因为, “若没有先前的知识,没有刺激思考的知性与社会 网络,没有那承认并散布发明的社会机制,则爱迪 生 和 爱 因 斯 坦 的 发 现 将 会 是 无 可 理 解 的 ” 。 [19] 可 见,创造力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个
二、创造力作为一种文化力
具有天赋的人则要受到该文化形势的约束。他们在 这种文化形势中受到约束就如同他们在另一种文化 形势中得到发展一样。” 意 [21] 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 现但丁 (A.Dante)、彼得拉克 (F.Petrarch) 和薄伽 丘 (G. Boccaccio) 三位巨人,而以后,便再也没 发生过这样的事了。这就是文化形势和文化氛围对 人们的创造性的巨大影响。
(三) 管理学视野中的创造力 在管理学尤其是企业管理研究领域,对创造力 的强调主要着重于新奇性和有用性两个特征。索耶 (R.J.Sawyer)、 伍 德 曼 (R.W.Woodman) 和 格 里 芬 (R.W.Griffin) 指出,创 造 力 往 往 与 个 体 的 背 景 经 历、性格特征和认知能力有关,并且创造力与创 新、组织创造力、工作特征及个人特征之间的关系 也十分密切。 创造力与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在创新过 程的任何阶段,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社会条件,激发 扩散思维并形成具体行动,进而推动下一阶段的认 识和行为的发展,创新过程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个人 或群体的创造力,而不限于创新过程的起始阶段。 组织创造力是管理学中有关创造力研究的一个 重要概念。伍德曼等人对组织创造力进行过多年研 究,着眼于了解复杂社会体系当中的创造力问题。 他们将组织创造力界定为:在复杂社会系统当中的 个人通过共同工作,创造出有价值而且有用的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