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下的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 他们成功的人生。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 在尽量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研 制、凝练出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
二、关键环节在于实践落实
(核心素养)指向于未来挑战、社会与 个体发展需求,关键环节则在于实践落实。
核心素养必须从小培养
核心素养需要从小开始进行长期的培养。提升教育质量、 实现立德树人,都应以核心素养来引领。核心素养的提出, 使我们的教育目标更明确,那就是为学生未来10年、20年 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由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引领,构建起全面发展的人。
如果说,一般素养是为公民 的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 核心素养则为公民优质生活之 所需,因为它是一般素养的高 度凝练和核心内核(精髓和灵 魂)。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 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可 学习、可培养、可塑造、可测 评的。
核心素养是一系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集合体, 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 素养。
1、为知识而教:历史教学大纲强调双基 2、为教育而教: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 3、为育人而教:修订版课标强调学科核心素养
从强调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知识到教书到育人又走近了一步。
双基教学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传统的双基 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的教学,知识 和技能是第一位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是本位 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 值都是附属的。
2、试题体现:以高考试题为例
高考命题的立意变迁
知识
能力
素养
核心素养
历史知识 学科能力 历史素养 核心素养 基础 依托 目标 新目标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如: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 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 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 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判断是否将“知识教育”转化
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判断
标 历史准教:育道德化
历史思维程式化 历史方法教条化 历史知识标准化 历史解释庸俗化
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强调反省思考、行动 与学习。素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态度因素特别重要。
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素养则是“可 教、可学”的、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通过人为教育加以规划、 设计、培养而长期习得的。素养是可以测评的。
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素养离不开对素质发展的整体把 握,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
有专家认为:素养 = 态度( 知识+能力)
核心素养体现教育的高质量
知识和一般技能的学习,所注重的是低级素养,如死记硬 背、题海战术等。核心素养是从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向学 生面对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是对以往课 改的延续、总结与提升,它指向高级素养。学生的全面发 展需要高级素养,国家参与国际竞争需要高级素养。
凡此皆非“历史学科素养”
··现在:
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 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 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 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 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从核心知识到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从学科 中心的课程观到学生中心的课程观的迁移。
——林崇德
1、课堂渗透
2、试题体现
3、课题研究
1、课堂渗透: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 具体执行过程,课堂是核心素养落 实到课程中最为微观、具体的层面, 是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培养出 所需要人才的重要环节。
五大核心素养课堂落实: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经济政策)调整 时空观念: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史料实证:为什么要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历史解释: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家国情怀:轮椅上的总统罗斯福的身残志坚,勇于担当
高中历史发展核心素养
常熟市中学 沈素英
2017.5
讲两个问题:概念与实践
一、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键环节在于实践落实
一、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03):教育五柱
台湾地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2014):3类9项核心素养
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等概念不同
• 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 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 键能力。
•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具有历史 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历史,到底要学什么?
▲学习历史知识,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掌握 学历史的方法和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像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 ▲当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
“学会学习”是核心
“学会学习”是核心
变革1、从学科课程到主题课程
主题教学的实质是跨学科教育,以主题为逻辑线索, 把碎片化的知识信息和分散的能力要求串联起来,立体 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变革2、从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
从核心知识到核心素养,其实是从学科中心的课程 观到学生中心的课程观的迁移。
变革3、变单向为多元的学习活动
分组讨论、提供学生实际情境学习等方式,开展教 学活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
核心理念
时空观念:观察分析意识、思维方式
核心思维
史料实证: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方法 核心方法
历史解释:理性分析客观判断 的态度、能力、方法
核心能力
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态度
核心价值观
历史教育的演进:
——2002年3月,欧盟第一份工作进展报告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 的基本素养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
——林崇德
核心素养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育人
变革1、从学科课程到主题课程 变革2、从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 变革3、变单向为多元的学习活动
2016.9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