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1.1 控制测量学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1.1.1 控制测量学的基本任务和作用1.1.2 控制测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2 地球重力场的基本知识1.2.1 引力与离心力1.2.2 引力位与离心力位1.3 控制测量的基准面和基准线1.3.1 水准面1.3.2 大地水准面1.3.3 似大地水准面1.3.4 正常椭球和水准椭球,总的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1.3.5 大地高H、正高H正及正常高H正常1.3.6 垂线偏差1.4 控制测量的现状与发展概况1.4.1 空间测量技术给控制测量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控制测量学进入生机勃勃发展的新时代1.4.2 信息时代的控制测量仪器和测量系统已经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新的发展态势1.4.3 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理论和应用得到长足的发展,测量数据处理和分析理论取得许多新成果第1部分水平测量控制网的技术设计第2章水平控制网的技术设计2.1 国家水平控制网建立的基本原理2.1.1 建立国家水平大地控制网的方法2.1.2 建立国家水平大地控制网的基本原理2.1.3 国家水平大地控制网的布设方案2.2 工程水平控制网建立的基本原理2.2.1 工程测量水平控制网的分类2.2.2 工程测量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2.2.3 工程测量水平控制网的布设方案2.2.4 专用控制网的布设特点2.3 导线网的精确估算2.3.1 精度估算的目的和方法2.3.2 等边直伸导线的精度分析2.3.3 直伸导线的特点2.3.4 单一附合导线的点位误差椭圆2.3.5 导线网的精度估算2.4 工程测量控制网的优化设计2.4.1 工程控制网优化设计的一般概念2.4.2 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的质量标准2.4.3 关于机助模拟设计法的一般说明2.5 工程测量水平控制网技术设计书的编制2.6 选点、建标和埋石2.6.1 选点2.6.2 觇标高度的确定2.6.3 觇标的建造2.6.4 中心标石的埋设第2部分控制测量的基本测量技术与方法第3章精密测角仪器和水平角观测3.1 精密测角仪器――经纬仪3.1.1 精密测角仪器3.1.2 精密光学经纬仪及其特点3.1.3 精密电子全站仪及其特点3.2 经纬仪的视准轴误差、水平轴倾斜误差及垂直轴倾斜误差3.2.1 经纬仪的视准轴误差3.2.2 经纬仪的水平轴倾斜误差3.2.3 经纬仪的垂直轴倾斜误差对水平方向观测值的影响3.2.4 经纬仪垂直轴倾斜改正数的计算3.3 精密测角的误差影响3.3.1 外界条件的影响3.3.2 仪器误差的影响3.3.3 照准和读数误差的影响3.3.4 精密测角的一般原则3.4 方向观测法3.4.1 观测方法3.4.2 测站限差3.4.3 测站平差3.5 分组方向观测法3.5.1 观测方法3.5.2 联测精度3.5.3 测站平差3.6 偏心观测与归心改正3.6.1 测站点偏心及测站点归心改正数计算3.6.2 照准点偏心及照准点归心改正计算3.6.3 归心元素的测定方法3.6.4 归心元素测定的精度第4章电磁波测距仪及其距离测量4.1 电光调制和电光转换4.1.1 调制的意义和分类4.1.2 晶体电光调制4.1.3 光电转换4.1.4 光电混频4.2 电磁波测距仪分类4.3 脉冲法测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4.3.1 脉冲的几个基本参数4.3.2 脉冲法测距的基本原理4.3.3 脉冲法测距仪基本结构4.3.4 脉冲法测距对光脉冲的要求4.3.5 激光巨脉冲的产生---调Q技术4.3.6 计算系统(距离显示器)4.3.7 Wild DI 300 脉冲式测距仪4.4 相位法测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4.4.1 基本原理及基本公式4.4.2 N值得确定4.4.3 几种常用的测尺频率方式4.4.4 内光路的作用4.4.5 差频测相4.4.6 自动数字测相4.4.7 高精度激光测距仪---MekometerME50004.4.8 莱卡全站仪测距新技术4.5 干涉法测距的基本原理4.6 光波测距仪的合作目标4.7 光波测距仪的检验4.7.1 周期误差的测定4.7.2 仪器常熟的测定4.8 电磁波大大气中的传播4.8.1 一般概念4.8.2 电磁波的大气衰减4.8.3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4.8.4 电磁波的波道弯曲4.9 测距成果的归算4.9.1 概述4.9.2 速度改正4.9.3 几何改正4.9.4 投影改正4.10 光波测距的误差来源及精度估计4.10.1 测距误差的主要来源4.10.2 测距精度估计4.11 微波测距概要4.11.1 概述4.11.2 微波测距仪的测相原理4.11.3 微波测距中的地面反射误差及削减方法4.12 多波测距的理论基础第5章高程控制测量5.1 国家高程基准5.1.1 高程基准面5.1.2 水准原点5.2 国家高程控制网建立的基本原理5.2.1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5.2.2 国家水准网的布设方案及精度要求5.2.3 水准路线的设计、选点和埋石5.2.4 水准路线上的重力测量5.2.5 我国国家水准网的布设概况5.3 城市和工程建设高程控制测量5.3.1 水准测量建立城市及工程高程控制网5.3.2 三角高程测量建立城市及工程高程控制网5.4 精密水准测量的仪器---水准仪5.4.1 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的主要特点5.4.2 莱卡公司数字水准仪DNA03 和条码水准尺5.4.3 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5.4.4 普通精密水准仪5.5 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的检验5.5.1 精密水准仪的检验5.5.2 精密水准标尺的检验5.6 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其影响5.6.1 视准轴与水准轴不平行的误差5.6.2 水准标尺长度误差的影响5.6.3 仪器和水准标尺(尺台或尺柱)垂直位移的影响5.6.4 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5.6.5 电磁场对水准测量的影响5.6.6 磁场对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影响5.6.7 观测误差的影响5.7 精密水准测量实验5.7.1 精密水准测量作业的一般规定5.7.2 精密水准测量观测5.8 跨河精密水准测量5.8.1 跨河水准测量的特点及跨越场地的布设5.8.2 观测方法5.9 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性及其改正数计算5.9.1 水准面不平行5.9.2 正高高程系5.9.3 正常高高程系5.9.4 力高和地区力高高程系5.10 水准测量的概算5.10.1 水准标尺每米长度误差的改正数计算5.10.2 正常水准面不平行的改正数计算5.10.3 水准路线闭合差计算5.10.4 高差改正数的计算5.11 三角高程测量5.11.1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5.11.2 垂直角的观测方法5.11.3 球气差系数C值和大气折光系数K值的确定5.11.4 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5.11.5 垂线偏差对三角高程测量的影响5.11.6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应用前景第6章GPS卫星定位技术基础6.1 人造卫星轨道理论简介6.2 GPS系统的构成与GPS信号6.2.1 GPS系统的构成6.2.2 GPS信号结构6.2.3 GPS接收机6.2.4 TPS和GPS的集成---莱卡系统1200-超站仪(System 1200-SmartStation)6.3 伪距法定位6.3.1 伪距观测6.3.2 卫星坐标的计算6.3.3 伪距定位的解算6.4 载波相位法相对定位6.4.1 重建载波6.4.2 载波相位观测值6.4.3 周跳的探测与修复6.4.4 整周未知数N0的确定6.4.5 载波相位观测值的线性组合6.4.6 载波相位观测相对定位的求解6.5 GPS定位误差分析6.5.1 卫星轨道误差及卫星钟误差6.5.2 大气折射影响6.5.3 接收系统的误差6.5.4 观测误差6.6 工程GPS测量技术概述6.6.1 GPS网的技术设计6.6.2 GPS网的布网形式6.6.3 GPS网的设计准则6.6.4 GPS网的外业观测6.6.5 关于GPS测量的归心改正6.6.6 外业观测技术注意事项6.6.7 GPS定位数据处理技术要点6.7 GPS动态定位基础6.7.1 动态绝对定位6.7.2 动态相对定位6.7.3 准动态相对定位主要参考书第3部分地球椭球及其数学投影变换的原理与应用第7章椭球面上的测量计算7.1 地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及其相互关系7.1.1 地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7.1.2 地球椭球参数间的相互关系7.2 椭球面上的常用坐标系及其相互关系7.2.1 各种坐标系的建立7.2.2 坐标系间的关系7.2.3 站心地平坐标系7.3 椭球面上的几种曲率半径7.3.1 子午圈曲率半径7.3.2 卯酉圈曲率半径7.3.3 主曲率半径的计算7.3.4 任意法截弧的曲率半径7.3.5 平均曲率半径7.3.6 M,N,R的关系7.4 椭球面上的弧长计算7.4.1 子午线弧长计算公式7.4.2 由子午线弧长求大地纬度7.4.3 平行圈弧长公式7.4.4 子午线弧长和平行圈弧长变化的比较7.4.5 椭球面梯形图幅面积的计算7.5 大地线7.5.1 相对法截线7.5.2 大地线的性质7.5.3 大地线的微分方程和克莱劳方程7.6 将地面观测值归算至椭球面7.6.1 将地面观测的水平方向归算至椭球面7.6.2 将地面观测的长度归算至椭球面7.7 大地测量主题解算概述7.7.1 大地主题解算的一般说明7.7.2 勒让德级数式7.7.3 高斯平均引数正算公式7.7.4 高斯平均引数反算公式7.7.5 白塞尔大地主题解算方法7.7.6 用大地线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方法来解算大地主题问题第8章椭球面无素归算至高斯平面——高斯投影8.1 地图数学投影变换的基本概念8.1.1 地图数学投影变换的意义和投影方程8.1.2 地图投影的变形8.1.3 地图投影的分类8.2 高斯投影概述8.2.1 控制测量对地图投影的要求8.2.2 高斯投影的基本概念8.2.3 椭球面三角系化算到高斯投影面8.3 正形投影的一般条件8.4 高斯投影坐标正反算公式8.4.1 高斯投影坐标正算公式8.4.2 高斯投影坐标反算公式8.4.3 高斯投影正反算公式的几何解释8.5 高斯投影坐标计算的实用公式及算例8.5.1 适用于查表的高斯坐标计算的实用公式及算例8.5.2 适用于电算的高斯坐标计算的实用公式及算例8.6 平面子午线收敛角公式8.6.1 平面子午线收敛角的定义8.6.2 公式推导8.6.3 实用公式及算例8.7 方向改化公式8.7.1 方向改化近似公式的推导8.7.2 方向改化较精密公式的推导8.7.3 实用公式及算例8.8 距离改化公式8.8.1 s与D的关系8.8.2 长度比和长度变形8.8.3 距离改化公式8.8.4 距离改化的实用公式及算例8.9 高斯投影的邻带坐标转换8.9.1 应用高斯投影正、反算公式间接进行换带计算8.9.2 应用换带表直接进行换带计算8.10 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及高斯-克吕格投影概念8.10.1 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概念8.10.2 高斯投影族的概念8.11 兰勃脱投影概论8.11.1 兰勃脱投影基本概念8.11.2 兰勃脱投影坐标正、反算公式8.11.3 兰勃脱投影长度比、投影带划分及应用8.12 工程测量投影面与投影带选择的概念8.12.1 工程测量中投影面和投影带选择的基本出发点8.12.2 工程测量中几种可能采用的直角坐标系第9章控制测量概算9.1 概算的准备工作9.1.1 外业成果资料的检查9.1.2 已知数据表和控制网略图的编制9.2 观测成果化至标石中心的计算9.2.1 三角形近似边长及球面角超的计算9.2.2 观测值化至标石中心的计算9.3 观测值化至椭球面上的计算9.3.1 预备计算9.3.2 观测值化至椭球面上的计算9.4 椭球面上的观测值化至高斯平面上的计算9.4.1 方向改化的计算9.4.2 距离改化的计算9.4.3 大地方位角化算为坐标方位角的计算9.5 依控制网几何条件检查观测质量9.5.1 依控制网几何条件检查观测质量的主要内容9.5.2 依几何条件查询闭合差超限的测站9.6 资用坐标计算9.7 三角网概算算例9.7.1 已知数据表和控制网略图的编制9.7.2 观测成果化至标石中心的计算9.7.3 将观测成果归化至椭球面上的计算9.7.4 将椭球面上的观测成果化算到高斯平面上的计算9.7.5 资用坐标计算第4部分常用大地控制测量坐标系及其变换第10章参考椭球定位和不同坐标系之间的换算10.1 地球的运转10.1.1 地球绕太阳公转10.1.2 地球的自传10.2 参考系的定义和类型10.2.1 基本概念10.2.2 大地测量参考系统及大地测量参考框架10.2.3 椭球定位和定向10.3 地心坐标系10.3.1 地心坐标系的建立方法10.3.2 GWS-84世界大地坐标系10.3.3 国际地球参考系统与国际地球参考框架10.4 参心坐标系10.4.1 参心坐标系的建立10.4.2 我国的参心坐标系10.5 坐标系间的换算10.5.1 协议天球坐标系和协议地球坐标系之间的换算10.5.2 不同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换算10.5.3 不同大地坐标系间的换算10.5.4 站心坐标系及相应的坐标换算第5部分测量控制网平差计算与数据管理第11章工程制网条件平差11.1 三角网的条件及条件方程式11.1.1 三角网中的角度条件11.1.2 三角网中的正弦条件11.1.3 三角网中条件数目的确定和条件式之间相互替换11.1.4 条件方程式闭合差的限值11.2 侧边网的条件及条件方程式11.2.1 测边网条件类型11.2.2 按角度闭合法组成测边网条件式11.2.3 用面积闭合法组成侧边网图形条件式11.2.4 测边网中独立条件式数目的确定11.3 边角网的条件及条件方程式11.3.1 导线网的条件和条件方程11.3.2 边角连续网的条件及条件方程11.3.3三角-导线混合网条件平差说明11.4 工程水平控制网条件平差算例11.4.1 非独立三角网按平均分配法则的条件平差11.4.2 独立测边网按角度闭合法组成条件方程式的条件平差第12章工程控制网间接平差12.1 三角网坐标平差12.1.1 方向误差方程的建立和组成12.1.2 误差方程式的改化---史赖伯法则12.1.3 三角网坐标平差的精度评定12.2 侧边网与边角网间接平差12.2.1 边长误差方程式12.2.2 角度误差方程式12.2.3 边角网误差方程式12.2.4 边角网坐标平差的精度评定12.3 观测值权的确定和方差估计12.3.1 权的种类及定权公式12.3.2 不同类观测值的方差估记12.3.3 方差估值的假设检验12.4 三角网方向坐标平差算例12.5 测边网间接平差教学程序及算例12.5.1 程序功能12.5.2 变量说明12.5.3 数据准备12.5.4 程序运行与成果输出12.5.5 主要算法和数据结构12.5.6 程序框图12.5.7 测边网电算平差算例12.6 边角网间接平差程序及算例12.6.1 程序功能12.6.2 数据准备12.6.3 变量说明12.6.4 输入输出文件说明12.6.5 主要算法和数据结构12.6.6 程序框图12.6.7 边角网平差算例第13章工程制网近代平差与数据管理13.1 近代测量平差发展现状13.1.1 经典测量平差的发展和研究的重点13.1.2 近代测量平差的发展和重点内容13.2 带有未知数的条件方程式13.2.1 线形网中带有未知数的坐标条件方程式13.2.2 导线网中带有未知数的条件方程式13.3 带有条件的间接平差13.4 工程控制网相关分解平差13.4.1 条件分解解法13.4.2 间接分解解法13.4.3 序贯平差解法13.5 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13.5.1 GPS基线向量网在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平差的数学模型13.5.2 GPS观测值与地面观测值在参心空间坐标系中平差的数学模型13.5.3 GPS观测值与地面观测值在二维坐标系中平差的数学模型13.6 工程控制网数据库系统设计概念13.6.1 分析阶段13.6.2 设计阶段13.6.3 编写与测试13.6.4 运行与维护13.6.5 控制网数据库实例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