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三民主义
(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
因而D项错。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
(2011·重庆文综·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
而A项说的正是君主专制政体才是革命的根本正确;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2008·海南单科·1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解析】“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的弊端。
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
故选C。
【答案】C
(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
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
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现代文明国家最难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问题不严重,但要未雨绸缪,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
故选C;中国工商业不发到,社会纠纷不多,但需要未雨绸缪,实行民生主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比较,排除B;材料最后一句虽然讲平均地权,但平均地权不等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而且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只是为实现谋人民全体之福利的第一步。
排除D。
【答案】C
(2012·海南单科卷·17)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
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的能力,从题干中反映孙中山非常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由“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可判定C项的正确性;A 项时间与题干不一致,是在20年代;B项说法错误的,俄国人的路是社会主义,而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说法错,1918年中共并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
【答案】C
第2课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1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解析】由时间信息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解放战争获得胜利的前夕,结合其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转移的内容说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阶段基本结束,B 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无从体现;D项应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答案】B
(2010·山东文综·1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解析】A项是胡适的观点,提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的观点,
不可能是毛的观点;C项所理解的“具体”是不对的,这地方毛指的“具体”应指中国具体的国情。
也就是他认为不能机械的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D 项没有提到。
【答案】B
(2007·广东文基·24)“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解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土地革命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2008·广东单科·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
(4分)
【解析】本题以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行命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把握,题目难度不大,但对教材的熟练程度是解答的关键。
第一问“道路”的归纳应把当时新中国的探索与建设结合起来分析,明确其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
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而“建设成就”主要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概括;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三问也是依据教材进行概括。
【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分)。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2分)。
(3)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4分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第3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12·江苏历史·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1949—1976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响下,中国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建设,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变化。
【答案】C
(2007·广东单科·14)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解析】随着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整个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项表述不符事实,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XX年,故C项可排除;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还未建立,故表述错误。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