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论文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论文

综创
我觉得综合素质无论什么专业,什么学习阶段,“德智体美”永远是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最根本的标准,也就是小学、初中、高中的那一套依然管用。

当学生从学校毕业出去后他不能仅仅是一个高智商的生物,他还应该具备
“德”、“体”、“美”。

如果品德败坏,他也许用那高智商做出对人类危害巨大,甚至能毁灭人类的事情,正如那些疯狂科学家;如果没有健康的体质,那么再大的雄心壮志也是空话,因为身体永远是革命的本钱;如果在校期间缺乏美育,那么他损失审美观,在日常生活上无法体现出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

所以全面培养综合素质对我们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很重要。

综合素质确实没有什么好说的,做到“德智体美”这四个字足够了。

而现在对大学生来讲当务之急是创新能力。

至于创新能力,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关乎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而我们这些大学生又代表着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肩负着提升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任,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就是依靠创新来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

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并不是以创新培养为主,其中的大部分还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直线上涨,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不高,缺乏拔尖人才和大师级人物。

主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不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还是应试教育,它带来的必然是应试型人才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所熟悉的教育都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基本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观点,学习方法基本是记忆和模仿,而不是真正的去理解。

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使得学生普遍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学习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而这种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这一切造成了当下大学生创新能力低的现状。

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创新能力,那么它就会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因此我觉得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我们也应该挖掘我们自己的潜能,试着砸我们感兴趣的领域创新,因为光靠高校的话,应试教育制度不可能一时半会儿从根本上改变。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和训练中逐步提高和增强的。

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主要的途径有:
1、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方法有逻辑推理法、联想法等,这些方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经过学习和训练是自己的能力提高,创新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这对于我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创新水平有很大帮助。

2、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创新工作的基础,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创造出新的事物和理论。

3、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更养成思考的习惯。

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

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

4、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我们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的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

如果具体到我们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话,在大学期间培养创新能力时还应该注意到一些事情,大气科学专业相比其他很多其他学科而言不是特别成熟,需要探索的新领域还很多。

而且我国在大气科学领域相比欧美和日本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我们预报台风的时候就用日本的模式。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应该要走在世界的前列,拥有着极高精度的数值预报模式,而我们没有。

在大气科学学科我们要这样被欧美日甩在后面多久?这就看我们这些全国为数不多的大气科学专业学生未来的表现了。

那么我们这些气象学子应该具体怎么做?我们应该具备创新能力而不是整天死穴四季怡那些公式,理论。

当然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可以不用看那些书上现成内容而整天天马行空。

书上的内容该学的要学,该记的还是要记。

只是我们在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其原理不能一味的模仿导致过段时间又忘了。

谈到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更青睐于学术上的创新。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课学习后应该要明白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是具体哪个领域,因为很多学科那些大师级的学者并不是该学科所有领域都研究成果硕果累累,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分支最突出。

那么我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后要关注该领域最前沿的学科信息,这样当你继续读研或读博时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不会迷茫。

每个人的感兴趣的领域可能都不一样,这样我们在后来在大气科学创新的领域也不一样。

而且创新不一定是你要做出一个事物,一个新的理论,新的方法都是创新。

接下来就我感兴趣的领域谈谈,我是来自新疆,新疆跟内地的气候差异比较大,相比祖国其它地方新疆拥有明显的沙漠气候特征。

而这就是我感兴趣并且以后打算创新的领域,因为我国在该领域的水平还是比较一般。

纬度不同又分热带沙漠、亚热带和温带沙漠三种类型。

沙漠气候是沙漠环境形成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现在的沙漠
部的沙漠等。

沙漠气候是大陆性气候的极端情况。

夜间地面冷却极强,甚至可以降到0℃以下。

由此,气温日变化非常大。

可以高达50℃以上。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虽属温带沙漠,“但早穿棉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并不是耸人听闻的传说,而是现实的生活画面。

沙漠气候降水量奇缺,一般不到50毫米。

若羌虽在沙漠边缘,年降雨量也只有17.4毫米,最少时的1957年只降雨3.9毫米。

吐鲁番年降雨量也只有16.3毫米,1968年全年只有2.9毫米。

在这样少雨的情况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仍能发展农业。

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葡萄、西瓜等,主要靠利用天山和昆仑山的冰雪融化的雪水,进行灌溉。

因为夏季气温高,日较差大,日照丰富,收成并不低,而且质量都很好。

我打算读到博士,毕业后去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该所在沙漠大气、陆—气相互作用、水热循环、农牧业气象、树木年轮气候研究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天气预报研究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专业优势和区域特色。

而且该所最让我向往的是它
的研究方向,对我国气象研究有独特的作用。

研究方向
面向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防沙治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以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气象与生态环境问题为研究方向;开展沙漠气象、绿洲和冰雪气象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建立以沙漠大气科学为中心的研究创新基地,研究重点是: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环境与大气科学问题、资源合理开发和遥感技术应用等。

我希望未来在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努力工作,在相关领域做出创新为祖国的气象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同时也希望跟更多志同道,有相同兴趣的同学一起发展大西部的气象事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