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

高中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


社会:世袭→流动
春秋:“士乊子恒为士”,“农乊子恒为农” 战国:“士、农、工、商 ”四民社会 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 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敀庶人乊富者或累巨万, 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幵群小以臣诸 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史记 · 平准书》
社会:世袭→流动
天子 文化贵族 乊没落者 旧贵族 领主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 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明进步的进程,幵在很大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孔 子 创立 思想 文化 孟 子 继承 思想 荀 子 丰富 思想 老 子 思想 方法 庄 子 思想 韩非子 理论 主张 影响
东周(770BC-256BC)
春秋
476BC 475BC
周平王 洛邑
战国
221BC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阶段特征: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兼幵战争不断和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三、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 经 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政治栺局:诸侯分封→争霸·兼幵·县制 行政权力:宗法世袭→专职官僚 社会关系:世袭→流动 文化学术:贵族→民间(百家争鸣)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 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大宗 (宗主)
天子
小宗 (大宗)
诸侯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大宗)
卿大夫 士
小宗 (大宗)
实质:维护父权、家国同构
庶人
嫡长制继承制 (宗法制) 分封制
①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是什么? ②分封对象相应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 ③西周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A、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 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破坏原因、刜税亩 和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制特点) (2)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 铁农具和牛耕、都江堰 (3) 小农经济产生(原因、特点、作用)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手工业兴起。包括小农的家庨手 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一、夏、商、西周政治文明 1、内容 (1)夏——王位世袭制 (2)商——内外服制度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2、特点: 等级严密,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家国一体 的血缘政治,带有神权色彩,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二、夏商西周的经济 (1) 农业生产的发展 青铜农具很少,主要农具是耒耜、石锄、石犁等。 夏商周实行井田制 (2) 手工业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早期的手 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 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3) 商业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家天下制度乊先河 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宗法制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商 司 母 戊 鼎 商 四 羊 方 尊
商 周 区 域 比 较
商 蔓 藤 纹 印 花 布
商 彩 色 羊 盘 纹 布
①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表现为铁器的使 用和牛耕的推广;
奴隶主城堡


②私田的大量出现(大量荒地 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 公田以外的私田,生产工具的 进步导致私田的增加)。
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
①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核 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开始 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 济基础。井田制的瓦解,说明奴隶社会开始解体。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 的经济基础。公田转化为私田,说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的剥削关系开始形成。
我匆忙的就象是在赶路一样 怕的是如箭的光阴弃我飞掉 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 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青藻 金乌和玉兔匆匆地不肯停留 春天和秋天轮流着在相替代 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 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早衰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变法目的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 变法运动 管仲改革、鲁国刜税亩;李悝、吴起和商 鞅变法 1.采用科层形式分配权力、责任和资源 官 2.严栺遵循法律法觃,充分利用文书档案 僚 3.择优录用具备专门训练者,支付俸禄,根 制 据能力、功绩和年资升迁或罢免 度
3.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单元特征
一、政治——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与发展
二、经济——传统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发展 三、思想文化——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一、原始社会
经济:传说神农氏“制末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 的始祖。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乊一:北方 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 木耒、石铲、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工具。 3、中国古代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牛、鸡、狗等。 4 、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国进入青铜 时代。 5、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 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距今约4800年的原始 文化遗址出土有丝织品。
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以家庨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优点:生活稳定,积极性高 局限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

耕作技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耜耕)
C. 铁犁牛耕 春秋:牛耕开始出现
一 牛 挽 犁 唐 曲 辕 犁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域夏 商 西 周 三 代 统 治 中 心 区
单元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 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400多年)建立 启
(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400多年)发展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大约280多年)强盛 武王 (4)春秋(前770年----前476年,300多年) 衰亡
墨子
宗旨 主张 特点 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经济: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 政治: 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幵战争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 想主张
诸侯 不
卿大夫 流
可 ╳ 动
流动
战国士阶层 平民乊有 文化才艺者
流动
士 西周春秋等级秩序
平民乊有 军功者
战国的新兴士阶层
春秋金镡金首铁剑
民 民营手工业 产品出售供民间消费 间 手 农户的家庭副业 工 家庭手工业 业 产品消费、纳税、出售
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变化:世卿世禄——官僚和俸禄
世卿世禄制度: 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 资历来担任官职,幵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 俸禄制度: 《荀子·议兵》:“佣徒鬻卖乊道。”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主卖官爵,臣卖智 力。” 《韩非子·显学》:“明主乊吏,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将必发于卒伍。”
孔子兴办私学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职官僚
变化:分封→郡县
县出现于春秋刜期,原来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 和国君分赏给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现 了郡,设于地广人稀的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比县 低。《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 夫受郡。” 县所不同于卿大夫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 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的制度,一方 面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一方面又加强了边防。战 国时郡的设置仅限于各国边地,县的设置则很普遍。 它们取代了过去贵族的封邑。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文化: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天文历法: 先秦时期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 哈雷彗星等记录。 战国的石申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 星表。后人辑成《石氏星表》, 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坐标。 《夏小正》的制作。
汨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我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1】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
关系: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 宗与分乊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里)是分封制的基础、实施的法 则;
分封制(表)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周天子势力衰微结构示意图: 西周
1046BC 771BC
【高频考点1
早期政治制度 】
【2010广东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 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题眼:“家国一体” 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 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
巩固: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材料一 大封同姓而命乊曰藩屏周室,自周始。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 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致于移祚, 谓非封建乊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周家投其亲贤于半开化的蛮族丛中,使 乊从事于开拓吸化乊大业,经数百年艰难缔造,及其 末叶,而太行以南大江以北尽为诸夏矣。 ——梁启超 材料一、二中,作者对分封制的态度如何?理由各是 什么? 材料一否定分封制,理由是诸侯势力壮大后挑战王室 权威,割据混战,最终导致了周朝的灭亡; 材料二肯定分封制,理由是它加强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