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

浅论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期末考察论文
浅论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
【摘要】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险立法的强制手段征集生育保险基金,在妇女劳动者因为妊娠、分娩而不能工作、工资收入暂时中断时,可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和物质帮助,以保障参保母子的基本生活和身心健康,确保社会人口再生产和妇女、儿童权益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生育保险保障了妇女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本文就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特点和现状,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国外、国内生育保险特点现状改善对策
1国内外生育保险制度研究现状
1.1从宏观层面上来看: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见了。

但是根据我查阅的结果,专门针对“生育保险制度”的研究并不多见。

但这并不是说学术界对此没有关注,实际上很多研究学者在论述社会保险制度问题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对此问题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较为分散的成果。

1.2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截至1995年底,世界上共有136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实力,进行了相应的生育保险立法,以保障本国妇女的合法权益。

1.3在具体制度安排上看:
有13个国家建立了单独的生育保险制度,而大多数国家把生育保险作为疾病保险制度的一部分。

一定的生育保险制度是与一定的剩余保险的立法状况密不可分的,或者说是以立法为基础的。

所以,要了解国外生育保险制度,我们要先了解国外各国关于生育保险的立法状况。

2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特点
生育保险(也称生育险)是指国家和用人单位为怀孕、分娩、哺乳和节育的女性劳动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产假和休假的社会保险制度,以保障因生育、育、抚养孩子而造成收人中断的女性劳动者及其孩子的基本生活。

生育保.保障了女性劳动者生儿育女,实现了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同时,保障了女劳动者独立从事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的权利。

生育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

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计划内生育人数和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等项费用确定,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但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
的百分之一。

企业缴纳的生育保险费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列人企业管理费用。

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2.1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一般只限于女性
由于生育主要由女性完成,因而在绝大多数国家,生育保险只限于女性。

在我国,生育保险的范围更加狭窄,仅局限在达到了法定结婚年龄、正式登记结婚,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规定的城镇女职工。

农村妇女、城镇失业妇女、无业妇女等仍无法纳入生育保险的视野。

2.2生育保险给付项目多
在国外,生育保险的给付项目包括生育假期、生育收入补偿、生育医疗保健和子女补助金等项目。

而在我国,生育保险还配合国家的人口控制政策,对实行晚婚、晚育的生育妇女制定了一些奖励政策。

2.3生育保险待遇标准高
妇女生育履行了繁衍人类的重要天职,为了保证新一代劳动力有较高的先天素质,同时又要保护妇女的身体健康,国家的生育保险待遇给付标准都确定得比较高,妇女生育补偿一般相当于被保险人生育前基本工资的100%。

2.4生育保险实行“产前与产后都应享受的原则”
在分娩前一段时间,由于行动不便,女职工已经不能工作或不宜工作;分娩以后,需要一段时间休假、恢复健康和照顾婴儿,因而生育保险还带有善后的特点。

2.5生育保险具有强制性
生育保险属于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涉及到单位和个人利益的调整和收入的再分配,因而,用人单位与妇女劳动者必须参加,双方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费率交费,不能像商业保险一样由自己决定是否参加。

3分析我国生育保险的现状
3.1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生育保障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以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该条例规定的保障对象是女职工。

之后经过不断改革与完善,但与其他四险种相比,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依然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立法的严重滞后性。

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规,但截至目前,仍然没有出台《生育保险条例》。

现阶段我国的生育保险政策主要是依照1994年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实施的,无论是覆盖范围、缴费方式、筹资模式、基金管理、保险待遇等都无法与我国现阶段生育的实际需求相一致。

3.2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
目前不少国家将生育保险的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妇女,包括非工资劳动妇女,有的国家还覆盖了全体公民。

但由于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我国目前生育保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城镇正规部门以正规方式就业的女工,不包括非正规部门或以非正规方式就业的女工,特别是农村妇女劳动者并未纳入生育保险的享受范围。

在城镇,少数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对基本保险实行了企业内部或系统内统筹管理,明显不利于提高生育保险的统筹层次,不利于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目标。

我国大多数省区仍停留在市、地、州、县范围内统筹,只有少数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现了省、市级统筹。

3.3待遇标准不规范,管理手段较落后
由于各地生育保险发展不平衡,在基金提取办法、支付方式、享受条件、待遇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如上海市生孩子可领取8 500元,而有的省只领取1 000元左右。

一些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长期违反《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采取定额支付的方法,支付水平偏低,造成基金收大于支,积累过高,企业和女职工负担加重,造成一些企业不愿参加生育保险。

同时,近几年由于两个确保和再就业工作任务繁重,加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相对而言,包括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方面的人员力量明显不足,导致基础管理比较薄弱,社会化管理程度较低。

4我国生育保险制度不完善的原因
首先是认识不足,尤其是个别企业的领导对参加生育保险不够重视,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其次是生育保险工作开展不均衡,且覆盖面窄,扩大范围难。

受各种因素影响,生育保险工作有的地区开展的比较顺利,参保率、收缴率都保持很好,但有的地区收缴率偏低,费率无法下调。

另外生育保险扩大范围难,参保人员流失严重,破产和改制参保人员流失较多,续保难度很大,缴费基数缩小。

最后是女性的就业权利、生育期间的合法待遇等缺乏保障。

传统生育保险制度下女工生育的一切费用均由企业承担,这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的行为,最终导致企业不愿招用女性职工, 造成女性就业权利难以保障。

5完善现行生育保险制度的对策
5.1调整生育保障理念
合理的生育保障理念应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应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从西方生育“孩子成本-效益”理论角度而言,优生儿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效用远远超过家庭和社会生育优生儿的成本;从生育本身而言,这种行为涉及每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综上所述,国家和社会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认识,不能将承担着生儿育女和物质生产双重任务的广大女性作为社会的包袱,而是应该着眼于社会发展的角度、着眼于整个民族素质,进一步改革现阶段生育保险制度,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主要责任,使广大女性的生育权利切实得到保障。

5.2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
一方面,对于农村妇女而言,国家应本着责任分担的原则,由农民所在的经济组织、乡镇政府、县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形成一个农村生育保险基金,当农村生育保障基金不足以支付生育费用时,中央财政再给予补贴。

另一方面,对于城镇非职业妇女而言,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第一,城镇非职业妇女的配偶有工作单位并参加了生育保险的,其有权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第二,城镇非职业妇女的配偶在农村劳动的,应按农村妇女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第三,个体户可视为用人单位参与生育保险,经营者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其雇员工作达一定年限的,也可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第四,城镇非职业妇女的配偶没有就业单位的,只要其中一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生育医疗费用就可以通过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此外,国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声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

5.3规范待遇标准
主要表现在:第一,明确规范生育保险待遇的支付标准,明确生育妇女应该享受的具体内容;第二,明确生育保险费用结算办法,控制生育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开支;第三,制定符合实际的生育津贴支付的标准,保障生育职工的基本生活;第四,明确规定生育妇女的法定产假、计划生育手术休假以及父亲育儿假,避免用人单位随意确定产假,损害生育保险主体的合法权益;第五,应明确规定生育医疗费用包括的具体内容,如生育的医疗费用、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等;同时还应规定享受生育津贴的法定情形,如妇女生育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产假、按照国家规定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等等。

参考文献:
[ 1 ]黄润光.我国“生育保险”的现状及前瞻[J].人口与经济, 2002, (5): 76-79.
[2]刘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潘锦棠.生育社会保险中的女性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J].浙江学刊, 2001, (6): 110-114.
致谢
感谢刘波老师这一学期对我们辛勤的教导!社会保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在这一方面,一向是我最薄弱的知识环节。

这门课程,你讲得很生动,也很清晰全面,通过老师课程的教授,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有关社会保障的知识,尤其是了解了国内各类保险与国内各类保险的区别,同时,我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提高了保险意识,以后无论是进入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能够在社会保障这方面有安全意识。

大四的课程即将结束了,在这里,再次郑重地感谢刘波老师这一学期的努力付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