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1—6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太丘舍去.()③尊.君在不()④相委.而去()2.翻译下列句子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4.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5.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对:①②错:6.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二.阅读《咏雪》,完成1—9题。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_____________ 编著的《》一文。

2、解释加点的字词。

⑴内集..()..()⑵儿女..()⑶俄而⑷欣然..()..()⑸差可拟...()⑹未若⑺因.风起()⑻即.公大兄无奕女()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②③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 ”、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事件“______”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_______ 的家庭气氛。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 空中差/ 可拟B.白雪/ 纷纷何/ 所似C.未若/ 柳絮/ 因风起D.左将军/ 王凝/ 之妻也6、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句:⑴⑵三、阅读《论语》选编,完成1—9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不亦说.乎 (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吾日三省.吾身 ( ) ④不逾.矩 ( )(2)翻译下列句子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______的修养。

(4分)(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对下列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这句话是说做人要有志气。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现,就是“兼爱,非攻”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就是告诫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7)如果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上不肯动脑子,请你从上文中选取一句格言来劝勉他。

(8)结合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9)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四.阅读《虽有嘉肴》,完成1—4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虽.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3)学.学半()(4)不知其善.也()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知.不足D、教然后知困.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4、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五.阅读《河中石兽》,完成1—5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古义:( ) 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 今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六.阅读《智子疑邻》,完成1—10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其子曰其:②其邻人之父亦云云:③暮而果大亡其财亡:④而疑邻人之父之:2.翻译文言句子。

①天雨墙坏。

②其家甚智其子。

3.想象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后会说一句什么样的话?4.你认为这富人的根本错误是什么?这在当今社会有无表现?若有请举例。

5.假如你是这“邻人”,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去跟那“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6.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

请按要求填空:①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续写一个100余字的结尾,说明这“富人”“疑邻”的错误。

七.阅读《塞翁失马》,完成1—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塞翁失马》节选自《__________》。

又名《__________》西汉淮南王______等编著。

“塞翁失马”至今已成为成语,常与________________连用。

2、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马无故亡.而入胡()(2)居.数月()(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4)堕而折其髀.()(5)死者十九..()(6)人皆吊.之()3、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丁壮者引弦而战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7、写出文章的寓意: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9、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祸福”谈谈看法。

10、“多读课外书是好事”,读过《塞翁失马》的故事来讨论这个观点,你觉得怎样说才最全面呢?参考答案一.1.略2.略3.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4.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5.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6.略二.参考答案:1、刘义庆、《世说新语》2、(家庭聚会)(子侄辈)(不久,一会儿)(急)(高兴地)(差不多可以相比)(不如,比不上)(顺着,随着,趁着)(是)3、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欢快、轻松、融洽5、C6、D7、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8、(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