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竹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竹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竹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一、基本情况林业事业是一项关系长远、意义重大的基础工程,也是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要务工程。

加强林业建设,助推经济发展,正在成为广泛共识和关注热点。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县先后大力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竹产业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等一系列林业重大工程,圆满完成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切实加强了对全县森林资源的有效管护,在“林业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前进道路上迈出了可喜步伐,林业作用更加凸现,林业地位不断提升,林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现有林业用地万亩,占国土面积的%,森林覆盖率为%。

(有林地覆盖率%,灌木林地覆盖率%),2016年林业产值达972万元(县林业局系统内部统计达5275万元)。

为大力培育农业支柱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推进农业稳县战略,早在2001年,县委、县政府就鲜明提出了积极发展5万亩竹子、3万亩蚕桑、2万亩花椒、1万亩优质水果的“5321”经济发展思路,明确了做大做强竹文章,把竹产业培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主导思想。

这些年以来,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竹子基地建设,我县的竹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全县竹林面积已达万亩,其中2001年以前已有竹林面积3万亩,2001年至2016年共新发展竹林万亩(慈竹万亩,黄竹万亩,水竹8378亩,杂交竹万亩,麻竹万亩,苦竹2173亩,毛竹6315亩,绵竹1100亩)。

分年度来讲,2001年发展3247亩,2002年1793亩,2016年8429亩,2016年474亩,2016年2835亩,2016年万亩,2016年1万亩,2016年3万亩、2016年3万亩。

按80%的保存率计算,我县现有竹林保存面积万亩,现已发放各类竹苗万株,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具体做法(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我县在林业产业发展上,经过了多次尝试,先后规模发展过蚕桑、五倍子、花椒等,但因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均未收到较好的效益。

就如何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调度,在经过大量调查、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于2001年确定了“5321”农业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五年的实践,只有竹产业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县委、政府看到了这点,并引起了高度重视,于2016年县委、政府再次明确提出了要做大做强竹文章,把竹产业培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竹产业领导组,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竹产业的意见》,并出资12万元聘请了西南林学院董文渊博士为我县竹产业发展顾问。

特别是2016、2016年加大发展力度,每年都发展3万亩(2016年省厅只给3500亩、40万元,县上配套200万元发展到3万亩,2016年省厅下达23000亩、184万元,县上配套7000亩、56万元)。

为了全面完成2016年3万亩竹产业发展任务,年初召开了全县竹产业发展动员会,安县长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了乡(镇),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片领导经常抓的工作机制,三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都亲自到村、到社、到地块指导农户栽竹;春节收假后,县林业局以水林发〔2016〕2号文件组建了以三个副局长为组长的三个工作组共27人,立即分赴三个乡(镇)督促指导此项工作,县派干部驻镇到村督促指导,栽竹期间县乡村干部1000多人次坚守在栽竹现场,严把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规划设计、苗木检疫验收、造林施工、检查验收关。

同时还实行风险责任金制度(如向家坝镇各村总支书记、村主任交400元,林业站工作人员交200元,任务完不成不予退还),有的村还成立造竹专业队进行造林,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和艰苦卓绝的工作,使全县竹产业发展任务得以较好完成。

经2016年8月县级检查验收,全县共完成竹产业30179亩(成片造林15102亩,零星造林15077亩),占任务30000亩的%,平均成活率83%。

2016年的措施和做法与2016年基本一致,并于今年2月20日前全面完成栽竹3万亩的任务,2016年的还没有组织检查验收。

总之,在具体工作中,切实3/ 13做到了“四个决心下够”:一是县委、县政府决心下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竹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一届接一届,持之以恒地抓;二是林业主管部门抓竹产业发展的决心下够,确保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种苗准备等服务到位;三是乡(镇)和村干部的决心下够,广泛发动群众完成造竹任务,加强管理,提高成活率;四是发展竹产业地区群众的决心下够,该退耕还林的坚决退耕还林,适合种植的地块确保用于种竹。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2016年4月,我县聘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编制了《云南省昭通市××县竹产业发展规划》,拟到“十一五”末,在全县现有竹林8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21万亩,新发展13万亩,分年度是2016年3万亩、2016年4万亩、2016年3万亩、2016年3万亩。

具体布局:一是以盐水公路、水麻高速路、绥水公路为主,在路上起眼能望到的地方全部规划为栽竹,现在有的加强管护,没有的变更栽竹,不成片的能补一窝都得补一窝;最终要形成封闭的竹绿色长廊。

二是在各乡(镇)内以沟边、路边、房边为主的“三边”全部栽竹,竹种主要以杂交竹、黄竹、麻竹、毛竹、慈竹为主,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主要以栽黄竹、杂交竹、麻竹为主,海拔在800米以上的主要以栽毛竹、苦竹、甜竹为主。

规划于2016年底完成,并通过了省厅的评审,目前正按照规划设计逐年实施。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因为为了能列入全省竹基地县(全省竹基地县规模必须达到20万亩以上),所以在做规划时加大了面积,原有的8万亩,实际只有5万亩左右,新发展13万亩也没有这么多地块来落实,最后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是发展到15万亩。

(三)创新机制,扶持鼓励。

发展竹产业要有配套的鼓励政策,整合各项资金,才能发展壮大产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我们借鉴四川长宁县的做法,一是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明确规定在农民承包的土地、荒山及自留地和自留山造的竹材归该农户所有,本着谁造谁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允许继承和转让;二是退耕还林造竹的土地享受退耕还林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鼓励农村能人大户、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个私企业租赁、承包“四荒”地造竹,享受县政府关于天保和退耕还林方面的优惠政策;四是在竹材和竹笋经营上实行竞标经营,并制定了最低保护价(竹材每吨不低于250元,竹笋每吨不低于3000元),切实维护了林农的合法收益;四是在种苗培育上,投资80万元建立了占地80亩的县天保中心苗圃,贷款100万元在两碗乡建立了100亩的杂交竹苗圃,支持、鼓励全县林业系统职工参与育苗,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使用,现全县有4名林业职工参与竹苗培育,育苗800亩,年出竹苗200万株以上。

同时严格按照“乡内自给为主、县内调剂为辅、县外购进为补充”和“距离就近、质量就高、价格就低、货比三5/ 13家”的原则公开购苗,确保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五是继续推行了大户承包造林和个体承包造林新机制,鼓励群众在规划区内开展规模造竹和零星造竹,经申请验收合格后,按照有关工程性造竹给予补助;六是集中资金,培育产业。

统筹安排林业工程、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科技项目和资金,重点投入竹基地建设,2001年来,共造竹万亩,投入资金734万元。

(四)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我们在竹产业建设中,凡外地引进的竹种,如:杂交竹、麻竹等,均先示范,待成功后再大面推广。

相继于2016年投资万元在太平乡封顶山建立了500亩麻竹示范基地,2016年至2016年在花坛村的白龙滩、新滩村白果村民小组、成凤村的关田小组共建立2000亩杂交竹示范基地,示范效果良好,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和启发群众,调动了群众的种竹积极性。

今年,我县将进一步强化竹示范基地建设,县、乡、村均建竹基地样板,县级样板规模不低于300亩、乡镇样板规模不低于200亩。

(五)集中力量,迅速赶超。

在前些年实行县级领导挂钩,各乡(镇)相应实行包片责任制,已将全县竹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围绕全县竹产业基地县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十一五”期间全县竹产业总盘达到15万亩的总体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空前重视下,全县上下全体动员起来,大力发展竹产业,去今两年,全县再次掀起了新一轮造竹热潮。

县委常委会议对大力发展竹产业进行了专题研究,首先在决策层面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县政府紧接着又召开部署会议,就发展任务、实施步骤作出具体安排,召开了全县竹产业发展会议,县政府主要领导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分管领导直接指挥、全程监管、统筹调度,做到了领导精力的充分到位。

各乡(镇)和村组也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竹产业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发动群众、落实地块、加强组织等具体环节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作为技术指导服务的林业系统,从局领导到一般干部职工都将精力集中起来,从春节收假开始就实行局领导分片联系乡(镇),技术人员驻扎村组深入地块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不完成,领导不出乡,目标不实现,队员不撤村。

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去今两年共赶超发展竹子6万亩,既迅速攀升了面积总量,又严格把关了产业质量。

三、存在问题我县竹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效益显著,有效地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山区集体经济,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加速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与发展较快的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山区群众没有真正树立起“种竹如耕田”的思想意识,竹产业经营粗放,投入少,7/ 13产竹率低,重采轻予现象普遍存在,竹林总体质量不高。

在我县现有的万亩的竹林保存面积中,50%以上是低产林和效益不高的竹林,尤其是部分竹林长期失管,产量和效益都很低下。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我县没有竹产品加工企业,与竹基地不能较好地形成一体化,缺少有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幅射,竹产品皆属于初级产品,产品档次不高,没有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同时,由于我县无竹加工企业,资源消耗量大,综合利用率低。

(三)技术指导跟不上,投入不足。

产业发展机制不活,政策措施不配套,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服务仍不到位。

现有竹子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些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得不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竹产业加工开发研究不够,投入不足。

每亩补助80元,只够种苗钱,没有管护钱(肥料、浇水等)。

(四)产业效益不够明显。

大量低产林的存在,加上连年采伐,致使成材竹林不多,总体储量不大,效益不高,再加上采伐竹材的运输成本较高,销售价格又上不去,直接影响了林农造竹、护林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