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计算机课时1

认识计算机课时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交流谈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
重点
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
教学
难点
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设计
思路
通过观察体验,合作讨论、自主探讨、任务驱动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课前教
师准备
音像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进程
小组合作讨论:讨论本节的“讨论学习”部分,完成教材中的表格。




必做题
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图
选做题
《计算机实践》相应题。




认识计算机
常见的容量单位有比特、字节、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
换算关系:1Byte=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比特,英文Bit,也就是一位二进制位(0或1);最基本的容量单位是字节,英文Byte,缩写为B,称为拜特;一个英文字符占1个字节,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常见的容量单位有比特、字节、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
采用“学生抢答”或“小组竞赛”的方式,回答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的问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学习教材中计算机硬件知识。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抢答计算机实物部件。
课堂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换算关系:1Byte=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3、查看存储器容量大小的方法:右击“我的电脑”,执行“属性”命令,在“系统属性”对话框中查看内存容量和CPU信息;双击“我的电脑”,单击盘符,在左边“详细信息”项中查看硬盘空间的使用情况。
①控制器②运算器③存储器④输入设备⑤输出设备练习与提高:老师设计有关计算机硬件的问题,采用“学生抢答”或“小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老师引入: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不管是内存储器还是外存储器,它们的容量大小是怎么衡量的呢?
师生探讨:老师展示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师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并由老师进行总结。 Nhomakorabea教后随笔
备注
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大的操作基本没有。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本课以学生为中心,并设计虚拟购机方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实践操作设计,体验了成功,同时更大胆了表达了自已的想法,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本节课后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模拟学习:观看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所看录像,学习教材中计算机硬件知识。
合作竞争学习:老师打开机箱,展现计算机实物部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抢答,师生互评。
体验学习:学生接触实物部件,给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中央处理器(CPU)
老师板书:计算机系统
老师展示教学课件,展现第四代计算机精彩图片,并小结计算机的发展史。
课堂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教师讲解、小组竞赛
练习与提高:老师设计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的问题,采用“学生抢答”或“小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2.新课讲授
老师引入: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计算机结构组成,进一步认识计算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一位计算机小行家。
序号
06


认识计算机
计2教时
时间
10.8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回顾计算机发展简史
(2)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
(3)了解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了解常见外存储器特点
(5)学会查看硬件的配置信息
2、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模拟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体
1.情境导入
老师引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享受计算机带来方便的同时,人们却经常被各种各样的软件、硬件问题所困扰。那么你们了解计算机多少呢?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师生互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