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662B/0606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汉英语言比较等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要学会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

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

本课程教学目标包含如下几点:一、介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二、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三、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四、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五、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文化交流基础理论部分精讲、细讲,采用理论结合实例(包括多媒体资料)的授课方式,课上、课后布置适量的翻译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促进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学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历史。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重点和难点: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第二章文化与交际
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文化的特性、交际的种类,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第二节交际的概念和种类。

第三节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文化和交际的概念,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第三章语言交际
第一节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其中包括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第二节语言的翻译
重点与难点:掌握语义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了解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关系。

第四章非言语交际
第一节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功能、特征。

第三节非言语的词义和语用。

第四节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

第五节其他非言语。

重点与难点:掌握一些常见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非言语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

第五章文化与思维方式
第一节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三节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际。

重点与难点:理解人们在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了解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掌握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六章人际间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姓名、称呼语和亲属语中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在处理日常生活中跨文化的人际间的交互作用,如:邀请、约会、付帐、馈赠、请求、恭维、招待等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第三节社会角色中的文化内涵,如男和女、父母和孩子、社会身份等。

重点与难点: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跨文化的人际关系,掌握称呼语和社会
角色中的文化内涵。

第七章跨文化交际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节世界观的定义,不同文化中人们世界观的差异。

第二节人生观的定义、主要内容、阶级烙印和文化烙印。

第三节价值观的定义、特点、分类,不同文化中人们价值观的差异。

第四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跨文化交际。

重点与难点: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价值观的差异。

第八章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
第一节文化冲突的根源
第二节解决文化冲突的几个建议
第三节什么是文化休克和反向文化冲击
重点和难点:文化冲突与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意识及策略。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开卷考试或期末作业;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 石定乐、彭春萍编著.商务跨文化交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6] 赵艳萍.文化与交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 王福祥.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执笔人: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