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材料的介电性能,

第五章材料的介电性能,


材料 刚玉 云母晶体 氧化铝陶瓷 食盐晶体 LiF晶体 聚苯乙烯 高抗冲聚苯乙烯 聚苯醚 聚碳酸酯 9(6.5)[60(106)] 5.4~6.2 9.5~11.2 6.12 9.27 2.45~3.10(60) 2.45~4.75(60) 2.58(60) 2.97~3.71(60)
聚乙烯泡沫塑料
整理得:
5.1.4 影响介电常数的因素
• 介电类型 • 温度系数
• 介电常数与温度呈强的非线性关系,用温度系数描述温度特征难度大 • 介电常数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可以用温度系数描述介电常数与温度的 关系
5.2 交变电场中的电介质
• 5.2.1 复介电常数
在变动的电场下,静态介电常数不再适用,而出现动态介电常数——复介电常数
第五章 材料的介电性能
5.1 介质极化和静态介电常数
5.2 交变电场中的电介质
• 在外电场作用下,材料发生两种响应,一种是电传导,另一种是 电感应。与导电材料相伴而生,主要应用于材料介电性能的这一 类材料总称为电介质(材料)。 • 表征材料的介电性能的基本参数:介电系数、介电损耗、电导率 和击穿强度。
一切陶瓷
离子结构 离子不紧 密的材料 高价金属 氧化物 有机
空间电荷 极化
结构不均 匀的材料
直流—— 光频 直流—— 红外 直流—— 超高频 直流—— 超高频 直流—— 超高频 直流—— 高频
无关
温度升高极 化增强 随温度变化 有极大值 随温度变化 有极大值 随温度变化 有极大值

很弱 有 有 有
随温度升高 而减小
在气体、液体和理想的完整晶体中,经常存在的微观极化机制是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 化和固有电矩的取向极化
在非晶体固体、聚合物高分子、陶瓷以及不完整的晶体中,还会存在其他复杂的微观极化机制。 松弛极化、空间电荷极化和自发极化
4. 松弛极化
有一种极化,虽然也是由外加电场造成的,但是它还与带电质点的热运动状态密切相关。 当材料中存在弱电联系的电子、离子和偶级子等松弛质点时,温度造成的热运动使这些质点分布混乱, 而在电场的作用使它们有序分布,平衡时建立了极化状态。这种极化具有统计性质,称为热松弛(驰豫)极化
5.1.2 电介质的极化的微观机制
1. 电子位移极化
电场作用时,正、负电荷中心产生相对位移(电子云发生了变化而使正、负电荷中心分离的物理过程) 电子云位移极化存在于一切气体、液体及固体介质中。
电子云位移极化的特点:
a) 极化所需时间极短,在一般频率范围内,可以 认为ε与频率无关;
b)具有弹性,没有能量损耗。
• 5.2.1 复介电常数
复介电常数最普遍地表达式是
5.2.2 介电驰豫的物理意义
当电介质开始受静电场作用时,要 经过一段时间后,极化强度才能达到 相应的数值,这个现象称为极化弛豫, 所经过的这段时间称为弛豫时间。
图5.11 极化强度的建立
5.2.3 德拜驰豫方程

5.2.3 德拜驰豫方程
包括:电子松弛极化、离子松弛极化以及偶级子松弛极化,多发生子晶体缺陷区或玻璃体内,有些 极性分子物质也会发生
4. 松弛极化
材料中弱束缚电子在晶格热振动下,吸收一定能 量由低级局部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处于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连续地由一个阳离子结点,移
到另一个阳离子结点;
外加电场使其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由此引起
5.1.2 电介质的极化的微观机制
3. 固有电矩的取向极化
电介质中电偶极子的产生有两种机制:一是产生于感应电矩;二是产生于固有电矩
在么偶外电场作用时,电偶极子在固体中杂乱无章地排列,宏观上显示不出它的带电特征;如果将该系 统放入外电场中,固有电矩将沿电场方向取向时,其固有的电偶极矩沿外电场方向有序化,这个过程被
5.2.4 谐振吸收和色散
5.2.5 介电损耗
介质损耗:任何电介质在电场(直流、交流)的作用下,总有部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介质损耗:电介质在单位时间内损耗的能量称为电介质损耗功率,简称电介质损耗
1. 介质损耗的形式和微观原理
电介质在恒定电场的作用下所损耗的能量与通过其内部的电流有关 (1) 由样品集合电容的充电所造成的位移电流或电容电流,这部分电流不损耗能量 (2) 由各种介质极化的建立引起的电流,此电流与松弛极化或惯性极化、共振等有关,引起的损耗为极化损耗 (3) 由介质的电导(漏导)造成的电流,这一电流与自由电荷有关,引起的损耗称为电导损耗
3)共振吸收损耗
• 对于离子晶体,晶格振动的光频波代表原胞内离 子的相对运动,若外电场的频率等于晶格振动光 频波的频率,则发生共振吸收。
5.2.5 介电损耗
2. 介电损耗的表示方法
5.2.5 介电损耗
2. 介电损耗的表示方法
在交变电场下,除电导损耗外,还有因介质极化(尤其是取向极化)而引起的能耗
此时只有电导损耗
1. 介质损耗与频率的关系
5.2.6 影响介质损耗的因素
2. 介质损耗与温度的关系
1) 低温区
2. 介质损耗与温度的关系
2) 反常分散区
3)高温区
5.2.6 影响介质损耗的因素
3. 介质损耗与湿度的关系
5.2.7 材料的介质损耗
• 以上介绍的介质损耗所针对的是单相的材料,而实际的材料往往是显微结构不均匀的多 相体,尤为突出的是应用广泛的固体无机材料,这些材料损耗的主要形式是电导损耗和 松弛极化损耗,但还有两种其他损耗形式:电离损耗和结构损耗

图5-8 各种极化频率范围及其对介电常数的贡献
5.1.3 宏观极化强度与微观极化 率
作用在被考察分子上的有效电场与宏观电场不同,它是外加宏观电场与周围极化了的分子对被考 察分子相互作用电场之和。即与分子、原子上的有效电场、外加电场E0、电介质极化形成单刀退 极化场Ed、还有分子或原子周围的带电质点的相互作用有关
如右图所示: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粒子可以有
微观的位移,这种微观位移将激发附加的电场,从而使
总电场变化。 电介质就是指在电场作用下能建立极化的一切物质 真空 E
自由电子 偶极子
束缚电荷
图5.1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 根据分子的电结构,电介质可分为两大类:极性分子电介质和非极性分子电介质
材料 二氧化硅玻璃 金刚石 多晶ZnS 钛酸钡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石蜡 聚乙烯 天然橡胶 3.78(102~103) 6.6(直流) 9.7(直流) 8.7(直流) 3000(106) 1.02~1.06(60) 2.0~2.5 2.26 2.6~2.9
1. 无机材料中的两种损耗形式
1)电导(或漏导)损耗 • 缺陷的存在,产生带束缚较弱的带电质点。带电 质点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沿着与电场平行的方向做 贯穿电极之间的运动。 • 实质相当于交流、直流电流流过电阻做功,一切 实用工程介质材料不论是在直流或在交流电场作 用下,都会发生漏导损耗。
2)极化损耗
• 由于各种电介质极化的建立所造成的电流引起的损耗称为极化 损耗,这里的极化一般是指弛豫型的。 结论: • ① 当外电场频率很低,即ω→0时,各种极化都能跟上电场的变 化,即所有极化都能完全建立,介电常数达到最大,而不造成 损耗; • ② 当外电场频率逐渐升高时,松弛极化从某一频率开始跟不上 外电场变化,此时松弛极化对介电常数的贡献减小,使ω随频率 升高而显著下降,同时产生介质损耗,当ω→∞时,损耗达到最 大; • ③ 当外电场频率达到很高时,松弛极化来不及建立,对介电常 数无贡献,介电常数仅由位移极化决定, ω→0时, tanδ→∞, 此时无极化损耗。 • (说明:损耗角,大小可以作为绝缘材料的判据 σ=ωεtanδ)
上式就常称为德拜方程
Cole-Cole图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很有用。在不同的频率 下,测出复介电长生殿额实部和虚部,将测量点标在 复平面上,所实验点组成一个半圆弧,则属于德拜型 驰豫;同时,个别实验点对圆弧的偏离程度表明了这 些实验点的精确程度
对于偏离德拜型的介电驰豫,有一个很有用的经验公式,把复介电常数写成:
称为取向极化或转向极化
取向极化的机理可以应用于离子晶体的介质中,带有正、负电荷和成对的晶格缺陷所组成的离子晶体 中的“偶级子”,在外电场作用下也可能发生取向极化。如下图所示的极化是由杂质离子(通常是带 大电荷和阳离子)在阴离子空位周围跳跃引起的,有时也称为离子跃迁极化,其极化机构相当于偶级 子的转动。
单位体积电解质的功率损耗可表示为
综合电导损耗和极化损耗两部分,可得到介质损耗为:
介质损耗率P为
5.2.6 影响介质损耗的因素
影响材料介质损耗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材料结构本身的影响,如不同材料的漏导电流不同, 由此引起的损耗也各不相同。第二类是外界环境或实验条件对材料介电损耗的影响。 1. 介质损耗与频率的关系
1. 有效电场
当电介质极化后,在其表面形成了束缚电荷。这些束缚电荷形成了一个新的电场,由于与极化电场方向相 反。故称为退极化场Ed,如右图所示。
外加电场E0和退极化场Ed的共同作用才是宏观电场E宏,即 E宏=E0+Ed
P
图5.9
退极化场Ed
5.1.3 宏观极化强度与微观极化率
2. 克劳修斯-莫索堤方程
铁电体的就按强度P和电场强度E的关系类似于铁磁材料的此话特性,称为电滞现象
自发极化在某一温度下急剧消失,称此为“居里温度”,并用Tc表示
表5-2
极化形式 极化的电 介质种类
各种极化形式的比较
极化的频 率范围 与温度的关 系 能量消耗
电子位移 极化
离子位移 极化 离子松弛 极化 电子位移 松弛极化 转向极化
5.1.2 电介质的极化的微观机制
如果按作用质点的性质分,介质的极化一般包括三部分:电子极化、离子极化和偶级子转向极化
通常意义上,电介质极化是由外加电场作用于这些质点产生的,还有一种极化与质点的热运动有关。 因此。极化的基本形式有可分为两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