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特殊感觉器官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特殊感觉器官


眼的调节:晶状体调 节、瞳孔调节和眼球 会聚。
视近物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视神经
(1)晶状体调节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大脑皮层枕叶区
皮层-中脑束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缩瞳核
动眼神经副交 感节前纤维
睫状神经节
睫状短神经
睫状肌(环形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凸度↑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视远物时,晶状体凸度↓(睫状肌 舒张,悬韧带拉紧).
2、感受器细胞通过改变膜上某些离子通道的蛋白 分子构型,引起某些离子的跨膜流动,在受体细胞中 3 、感受器电位能调节某些通道(如电压门控 Na+
产生膜电位的变化,即感受器电位或称为发生器电位。
通道或 Ca2+ 通道)的活动开闭,或在同一细胞的不同
位臵引发动作电位。
3、感受器的编码
感受器在将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刺激所 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也就存在于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了, 神经冲动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在神经纤维中的传输,即称为 感受器的编码。
(6)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无 光 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静息电位 (-30~-40mv)
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过程: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 神 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双侧)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双侧)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3.眼球会聚:
当双眼凝视一 个向前移动的物体 时 , 两眼球同时向 鼻侧会聚的现象称 为眼球会聚。 它也是一种反 射活动,• 其反射途 径与晶状体调节反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弱(分辨粗大轮廓)

感光色素

作 用
专司视觉
明视觉 + 色觉
暗视觉 + 黑白觉




(5)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视 紫 红 质
光照分解
暗处合成
视蛋白 + 全反型视黄醛
醇 脱 氢 酶
注 ① 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的
结合蛋白,是视杆细胞内所含的感光物质. Va ② 光照时视紫红质分解,视杆C产生 光感受器电位,再引起视网膜电活动。 ③ 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 处分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④ 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 环中的Va补充,缺乏Va→夜盲症。
视力减退,甚至失明---青光眼。
(2)晶状体:
位于虹膜后方,外包弹性透明囊 , 其边缘有睫状
小带连于睫状体。睫状肌舒缩可调节其凸度。
作用:聚光作用,具有弹性,所以凸度可改变。
*晶状体发生混浊,可影响视力----白内障。 (3)玻离体: 无色透明胶状物,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 作用:折光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分辨力强,并具有辨别
颜色的能力,色盲缺乏相应的视锥细胞。
(四) 视觉的传导通路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产生电位
变化→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
视神经在视交叉处进行半交
叉(来自视网膜鼻侧的纤维交叉 到对侧,而颞侧的纤维不交叉仍
在同侧前进),每侧眼球的交叉
与不交叉的纤维组成一侧视束, 视束到达丘脑后部的外侧膝状体, 换神经元后,其纤维上行经内囊 后到达大脑的枕叶视觉中枢。
频率编码:刺激越强,动作电位发放的频率越高,这
就是刺激强度的频率编码。 群体编码:刺激强度可以通过参与传输信息的神经纤
维数目的多少来编码。
标记线方式编码:由于某一种感受器只能选择性地对 某些特殊能量刺激发生反应,由此产生的传入冲动只能通 过特定的通路到达皮质特定部位,引起特定的感觉。
4、感受器的适应 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
头(视N盘),中央有血管出入,无感光细胞称生理盲点。
视N乳头外侧约3.5mm稍偏下方为黄斑,其中凹陷称 为中央凹是感光最敏感处。
2.眼内容物(眼内折光系统):
( 1 )房水:无色透明液体,充盈于前,后房中。 ① 房水的作用:折光作用,营养角膜和 晶状体,维持眼内压。 ② 房水生成:由睫状肌上皮细胞内含大
膜颜色因种族而弃,我国为棕褐色。
虹膜由平滑肌组成:
a.瞳孔括约肌(缩瞳肌)-环绕瞳孔周围, 受副交感N支配。 副交感N⊕ 缩瞳肌收缩 瞳孔缩小。 b.瞳孔散大肌 (扩瞳肌)-放射状排列,受交
感N支配。
交感N⊕ 扩瞳肌收缩 瞳孔扩大。
② 睫状体:
睫状突---最前端较厚的放射状突起. 虹膜后方 睫状小带---睫状体发出与晶状体相连
量碳酸酐酶有关。其形成机制尚不太清楚,一
般认为除来自血浆的被动滤过外,还有主动过 程参与。
③房水循环: 睫状体产生房水 虹膜角间隙
进入 眼后房 巩膜V窦
经瞳孔 眼前房 睫状V。
* 房水不断生成,不断回收,生成与回流达 动态平衡,使眼内保持恒定的房水,维持眼内压
(2.3-3.2KPa )。
* 如房水循环受障,房水积聚,使眼内压↑,
(4)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项 结 构 特 征 种族差异 适宜刺激 功 光敏感度
分 辨 力
目 布
视锥细胞 视网膜黄斑部 (中央凹为主)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统称视紫兰质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强光 低(强光→兴奋)
强(分辨微细结构)
视杆细胞 视网膜周边部 (向外周递减) 只有视紫红质1种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弱光 高(弱光→兴奋)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作用 视网膜衬在脉络膜的内面,是眼的感光系统, 其功能是感光和换能,即接受光刺激,并把光刺激 转变为神经冲动。 1. 视网膜结构: 外层为色素细胞层 内层为神经细胞(三层细胞组成) 外:感光细胞(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中:双极细胞 内:N节细胞---其轴突为视N纤维组成视 N,在眼球后方穿出.
电紧张方式扩布


视杆细胞 感受器电位 (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电-化学-电
双极细胞 (去或超极化型)
电-化学-电
神经节细胞 (动作电位)
(7)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和色觉 视锥细胞有分别含有感红光色素、感绿光色 素、感蓝光色素三种视锥细胞。 感光色素统称为视紫兰质 . 也是视黄醛和视蛋 白的结合物.
(2)瞳孔调节(瞳孔缩小)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 1.5~
8.0 mm之间。
当视近物时,• 除发生晶状体的
调节外,还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看近物,模糊成象→视N→皮层视区(枕叶)→中脑动眼N 副交感核→动眼N另一分支(副交感f)⊕→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 减少进入眼内光线 , 减少折光系统球面差 , 使成象 清哳。
光 感 受器:感受可见光光强和波长的变化。
温度感受器:可分为热敏感受器和冷敏感受器两种 不同类型。
2、感受器的换能的分子信号机制
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必须将其他能量形
式转换成为电信号形式,才能将机体信息传递
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此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
感受器的换能的共同步骤:
1、当感受器接收到不同的刺激能量。
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
率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感受器的适应可降低去极化的范围和程度,
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 再产生反应。 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快适应 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种。
第二节
磁波)。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 觉 器 官
眼的适宜刺激 : 是可见光 ( 波长 370 ~ 740nm 的电
(悬韧带).
睫状肌---环形平滑肌,受副交感N支配. 睫状肌收缩和舒张可以改变晶状体前后的厚度和曲率 ,能 调节远近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腔隙 ,被虹膜分隔,虹膜前为前房,虹 膜后为后房,其中充满房水。 ③ 脉络膜: 位于眼球壁的后 2/3 ,在睫状体后部。内有丰富的血管和
色素,呈棕黑色。其功能是供给眼球营养,吸收眼球内散射
① 角膜 — 占纤维膜 1/6, 无色透明 , 无血管的结
缔组织组成。具有折光作用;有丰富的感觉N末梢,
感觉灵敏。
② 巩膜--占纤维膜5/6,白色不透明,前接角膜,
后方与视N表面硬膜相连。具有保护作用。
角膜与巩膜交界处有环形的巩膜V窦(许氏管)。
(2) 血管膜(中膜):
① 虹膜 — 位于血管膜最前面 , 后接睫状体 , 虹
(二)眼球的附属装臵
1、眼睑
2、结膜
3、泪器 4、眼外肌
二、视觉生理
视觉生理可分为 (1)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过程; (2)视网膜感光细胞如何将物像转系 统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视网膜上成像
大脑皮层视觉 中枢(枕叶)
结构或装臵。
适宜刺激:某一种感受器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
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能量刺激即成为感受
器的适宜刺激。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刺激 强度大。
1)根据感受器分布的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 内 感受 器:感知机体内部环境的变化。
外 感受 器:感受外部环境的变化。
2)根据感受器接受刺激的性质不同,感受器可分为: 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刺激。 机械感受器:主要感受机械力或引起感受器变性的 刺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