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总说周代曾以制作方法为据,分民乐为八类,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此种分类自周末至清初,沿用三千多年。

其中石、木两类已极为罕见,石类较著名的有磬,木类有木鼓,还有不再流传的敔、柷等。

其后,又有另一种分类方法,现下较为常见。

以演奏方法为据,分为四类,吹奏类、弹拨类、拉弦类、打击类。

其中吹奏类又分空气振动、哨片振动、簧片振动;弹拨类又分横式、竖式;拉弦类分类依据多样;打击类根据材质可分响铜、响木、皮革,根据音高又可分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

最早的,且有实物证明、年代可考的乐器为河南舞阳县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已有近八千年。

古韵悠悠,先秦遗响,我便从先秦说起。

因多数乐器皆始于先秦时代,内容浩繁,便拆分两章,夏商(及以前)与两周。

中国民乐的魅力中国民乐有哪些?中国民乐中有五声,“五声”也称“五音”,都有哪五个音阶?夏商·乐以息和  早先乐器,多由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发展而来。

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乐器有两类,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

陶钟、石磬、骨哨、骨笛、陶埙等均已出现,因陶钟等乐器我手里无相关演奏资料,便介绍骨笛、骨哨和陶埙。

骨笛作为笛子的一种,发现于一九八六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至今仍流传于藏族牧区。

现行曲有《春播》等。

因无演奏资料,便也不再多作评价。

骨哨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有些可调声调。

音质脆、尖,类似口哨,但音亮。

《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中有曲《原始狩猎图》,觉尖锐、凄厉,多为仿声。

由此可见,骨哨并非作为单一乐器,大抵作狩猎之用。

我于《乐德》一文中介绍,“埙具治后之德,圣人贵淹。

于是,错凡银、借福勃。

埙音古朴醇厚,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

‘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恭,启笙竿于而启批极’,在古乐史上,埙之地位,与钟、磬等同。

”陶埙与埙又有不同,陶埙器形多样,河姆渡遗址的陶埙,椭圆形,仅有吹孔,无音孔;仰韶文化遗址陶埙,略如橄榄,亦是仅有吹孔。

陶埙作为埙的雏形,对于埙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

及至夏商时期,笙、古琴和笛子这几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乐器出现。

早时并无笙,只作笙中簧,许是以竹、木片所制,只可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到夏商诸代,发展以数根的竹簧之管参差插入葫芦之干壳内制成(今云贵边疆葫芦笙)。

目前出土最早的笙为曾侯乙墓的匏笙,两周时期,笙已非常流行,与竽并存。

另,据《史记》载,古琴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尧舜时期,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超过四千年。

但商周时期并非古琴的发展盛行期,此时便也不谈。

同是《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笛,当称笛子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骨笛介绍(乐器)骨哨介绍(乐器)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两周·古乐遗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一节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此处“缻”即缶,《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

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里的缶便作为一种生活用具,蒙兽皮而成鼓。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早先的缶、石磬,作为实用性和表现性兼顾的乐器,或许还不甚明显,时至后来,编磬、编钟,以及各种丝竹类乐器的出现,无一不得益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两周时期,多见青铜乐器,如编钟、编铙等。

出现于两周时期的非青铜类乐器主要有古筝、卧箜篌。

古筝的起源,争议甚多。

筝于古诗文中多称“秦筝”,如曹植《箜篌引》云,“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李斯公元前二百三十七年作《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起源更应早于此时。

条件所限,无法仔细考证,便也姑且算作两周。

尤要注明,筝为蒙恬所造,纯属以讹传讹,并无此事。

古代箜篌大致分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与琴瑟相似的卧箜篌。

此时,古琴、埙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列子·汤问》载,古琴曲《高山流水》,便是出现在此时。

提及古琴曲,还有《幽兰》,相传为孔子所作,但真实度有待商榷。

此时的埙已有六孔,有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哀郢》、《楚歌》为埙曲代表作。

若论苍凉,箫音过悲,若于高楼之上,望断天涯路;笛音过硬,似是取之节中,挺拔刚劲。

埙音,如于风沙之中,战场之上,独吟一曲萧索。

两周时期战乱频繁,小国朝不保夕,同时各国思想发展迅速,士大夫阶层得以壮大,琴埙之发展,也在情理之中。

曾侯乙墓的编钟古琴起源的传说古筝是我国的出名的乐器吗?秦汉魏晋·且数铮然  秦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分裂至一统,又由一统至分裂。

此段时间,阮、琵琶、竖箜篌、凤首箜篌出现,筝、笛得以发展。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出现于秦朝。

“推手为枇,引手为杷”,所以名为“枇杷”(琵琶)。

在当时,“琵琶”所指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琵琶”,当是琉特属弹拨乐器总称,例如阮、柳琴、月琴等。

“琵琶”此名,得于魏晋,真正意义上的琵琶,于南北朝时由龟兹传入内地。

此时琵琶还属雏形,横抱演奏,曲目记载甚少,不谈。

阮起源于中亚,同样由龟兹传入内地,汉时称“秦琵琶”。

晋代“竹林七贤”的阮咸擅弹此器,因为他,阮也曾风靡一时,但后因动乱,阮曾一度失传。

比之琵琶,阮音低沉,音色暗淡,琵琶音脆,大珠小珠落玉盘。

竖箜篌于东汉之时由伊朗传入,为角形箜篌,为区别于中土卧箜篌,名竖箜篌。

凤首箜篌东晋时由印度传入,晋曹毗《箜篌赋》言“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故知其名源自凤首为饰。

此时,古筝向淡雅古朴发展,“慷慨”之音,已不复见。

相传,筝为裂瑟而成,虽为无稽之谈,但齐瑟柔和,秦筝起先铿锵,后转为平和优雅,由此看来,倒也有些关系。

《梅花三弄》,笛存古曲,仅此一首,便是现于此时。

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记有“桓伊下马踞胡床取笛三弄”之事,明朱权《神奇秘谱》中辑有《梅花三弄》琴曲,曲前小序云:“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梅花三弄》,三弄为曲,起序悠扬,泛音高昂,极之动听。

至于古琴,嵇康弹奏的《广陵散》,阮籍《酒狂》皆于此时成曲。

《广陵散》为古琴曲中唯一杀伐之音,一般与《聂政刺韩王》归为同曲。

公元二百六十二年,嵇康被小人陷害,司马昭下令将其处死,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祈求释放嵇康并要求拜他为师。

想当然,如此“无理取闹”的要求朝廷自是不会接受。

于是,刑场之上,嵇康琴曲一首,自此,《广陵止息》为绝响。

此曲清时失传,后由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打谱整理,也是万幸。

箜篌介绍(乐器)广陵散介绍(曲)梅花三弄介绍(曲)隋唐·盛世天舞 作为中国封建制的鼎盛期,各种乐器都在隋唐成为定制,并得以完善。

此时出现的主要乐器有二胡,箫也从笛中分派而出,竖吹篪为箫,横吹则为笛,同时,唐朝吕才制“尺八”传入日本。

笙、阮、琵琶、箜篌、古琴、笛等,都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在宫廷演奏中,古筝却渐渐为箜篌所取代。

筝声此时已完全不复“慷慨”,与现在已经大体相似,对于隋唐盛世,显然已不适合。

而箜篌华丽优雅,声调繁复,于是便渐渐成为宫廷演奏的重中之重。

同时,因竽一般用于雅乐,九、十部乐中已经废弃,便也逐渐失去重要作用。

二胡发源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为“奚琴”,宋陈蜴在《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

二胡可谓是出现晚、发展快的典范,但“二胡”此名,却是出现于近代。

笛箫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箫”名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洞箫。

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

此时期乐曲多为合奏,《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便为其中翘楚。

二胡介绍(乐器)箫的由来和时间?霓裳羽衣曲的所有资料宋元·囿形于迹  宋元时期可以说是将各种乐器规范化的一个时期,但同时,也有乐器在此时失传。

程朱理学,影响了方方面面,在我看来,它必然影响了乐器的发展,在宋元时期消失或失传的主要乐器有竽、卧箜篌等。

北宋景德三年,即公元一零零六年,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十九簧笙,但十九簧笙亦在此后失传,现多为十四、十七簧笙。

宋代设局制琴,称之“官琴”,制法发生变化,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唐琴。

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京师、两浙、江西等古琴流派出现。

之前,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为其代表,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

唐朝起,琴学流派已见于著录,此时,琴派分支已然渐多,《潇湘水云》便由浙派琴家郭沔作成。

发展至此,古筝舍弃鹿骨爪,开始使用义甲弹奏,这赋予了筝更大的表现力和发展空间。

相反,箜篌因其制作复杂,演奏困难,困于深宫,“在外不曾辄教人,内里声声不遣出”,后又遭儒教诬之“靡靡之音”,已是奄奄一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