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中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从国内看,“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特别是《中国制造 2025》、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 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石 化和化学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 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人口老 龄化加剧以及消费需求个性化、高端化转变,亟需绿色、安 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正
将增长 120%以上,居民消费习惯也将从“温饱型”向“发
展型”转变,对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
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业。代表性石化化工产品消费量及
需求预测如下表:
表 1 2020 年代表性石化化工产品国内需求预测
单位:万吨
产品
2015 年 2020 年 需求年均 消费量 需求预测 增长率%
一、传统石化化工产品
7
乙烯(当量消费量) 丙烯(当量消费量) 对二甲苯 甲醇 乙二醇 钾肥(折 K2O100%) 二、代表性高端产品 聚碳酸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当量消费量)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EVA) 硅橡胶(折聚硅氧烷,含回收利用) 丁基橡胶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MDI) 聚四氟乙烯 有机硅单体(折硅氧烷,含回收利用)
9
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建设。
3.坚持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大 节能减排力度,推广新型、高效、低碳的节能节水工艺,积 极探索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加强重点污染物的治理,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4.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和化学工 业深度融合,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能 制造。加快石化化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促进生产 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军民融合,推动石化化工行业与军 工科技、军工经济融合发展。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济总量 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军工密切 相关,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了经济 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需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 增强,建成了数百个石化化工企业技术中心。高强碳纤维、 六氟磷酸锂、反渗透膜、生物基增塑剂等一批化工新材料实 现产业化,一些拥有特色专有技术的中小型化工企业逐渐成 为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领域创新的主体。氯碱用全 氟离子交换膜、湿法炼胶等生产技术实现突破,建成了万吨 级煤制芳烃装置。对二甲苯和煤制烯烃等一批大型石化、煤 化工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石化和化学工业企业数量多、规 模小、产能分布分散,部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尚未进入化 工园区。同时,化工园区“数量多、分布散”的问题较为突 出,部分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配套基础设施不
5
健全,存在安全环境隐患。 (三)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迈入
2780
3.0
氮肥(折纯 N100%) 6050
4840
3728
4100
1.2
磷肥(折 P2O5100%) 2350
1793
1243
1320
1.2
农药(原药,折
100%)
300
160
82.5
85
0.6
8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行 动纲领,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改 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化工新材料,突破一批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 知名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高水平化 工园区和以石化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 地,不断提高石化和化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从石 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 动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强化企 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着力突破一批 智能制造和大型成套装备等核心关键共性技术,为建设石化 和化学工业强国提供技术支撑。 2.坚持安全发展。深入实施责任关怀,强化安全生产责 任制,推进危险化学品全程追溯和城市人口密集区生产企业 转型或搬迁改造,提升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完善化工
2.行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整体偏低,前瞻性原始 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前瞻性技术创新储备,达到国际领先水 平的核心技术较少。核心工艺包开发、关键工程问题解决能 力不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成果 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较弱。
3.安全环保压力较大。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化工围 城”、“城围化工”问题日益显现,加之部分企业安全意识 薄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行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凸显, “谈化色变”和“邻避效应”对行业发展制约较大。随着环 保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行业面临的环境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加 大。
6.国际合作成果显著。“十二五”时期,石化和化工行 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巴斯夫、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杜 邦等国际化工跨国公司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建设研发中心和 生产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档次明显提升。国内石 化化工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跨国并购,中国化工收 购马克西姆-阿甘公司、倍耐力公司等取得较好成效,提高了 国内行业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轮胎行业在天然橡胶资源丰富 的东南亚地区重点布局,投资建设多家工厂。氮肥行业已向 孟加拉、巴西、越南、新西兰等国家输出合成氨、尿素生产 技术。钾肥行业在海外 10 多个国家投资了 20 余个项目,弥 补了国内钾肥供应不足。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 我国由石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为贯彻 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国制造 2025》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的指导意见》,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指导石化和 化学工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中的石 化和化学工业是指以石油、天然气、煤炭、化学矿和生物质 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的产业,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
(二)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 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有差
4
距。 1.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传统产品普遍存在产能过剩问
题,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磷肥、氮肥等重点行业产能过 剩尤为明显。以乙烯、对二甲苯、乙二醇等为代表的大宗基 础原料和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国内自、电子化 学品等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2
构调整持续深化,22 种高毒农药产量降至农药总产量的 2% 左右,高养分含量磷复肥在磷肥中比例达到 90.8%,离子膜 法烧碱产能比例提高到 98.6%,子午线轮胎产量比重提高到 90.9%。随着新型煤化工和丙烷脱氢等技术获得突破,非石 油基乙烯和丙烯产量占比提高到 12%和 27%,有效提高了我 国石化化工产品的保障能力。
1
一、行业现状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 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和世 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外部环境,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积极 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行 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 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 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 9%,工业增加 值年均增长 9.4%,2015 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1.8 万亿 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甲醇、化肥、农 药、氯碱、轮胎、无机原料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 位。主要产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乙烯、丙烯的当量自给率 分别提高到 50%和 72%,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达到 63%。 2.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区域布局进一步改善,建成了 22 个千万吨级炼油、10 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形成了长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云 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宁东、 陕北等现代煤化工基地。化工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集 聚能力持续提升,已建成 32 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产品结
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严峻复杂,有利 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增长潜力和下行压力同时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艰难缓慢,国际金融危机 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升 温。美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页岩油,伊朗重返国际原油市 场,化石能源替代技术快速发展给国际油价回升带来较大不 确定性。中东、北美等低成本油气资源产地的石化产能陆续 投产,全球石化产品市场重心进一步向东亚和南亚地区转 移,部分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一带一路” 建设的深入实施,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 遇。
4.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在全国率先建立能效领跑者发布 制度,涌现出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化工园区和生产 企业。2011-2014 年,全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 20%, 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目标全部完成。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 量持续下降。2014 年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 (COD)、氨氮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强度分别为 0.43 千克/万元、0.07 千克/万元和 1.79 千克/万元,较 2010 年分别 下降 47.6%、40%和 23.5%。煤化工、农药、染料等行业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