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性笔墨水

中性笔墨水


需要解决的问题
1、随时对国外样品进行收集,追踪国外相关 资料; 2、颜料分散系统的追踪攻关; 3、研磨系统、墨水稳定系统的不断攻关; 4、溶剂、助剂、添加剂系统攻关; 5、润滑剂系统攻关。
中性笔发展趋势
1、颜料的选料和用量上,认为一般来说颜料的浓度与书写字迹 的浓度是成正比的,但颜料过多会不利于分散和稳定,以能 够达到正常书写要求即可。 2、在提高中性墨水的通用性上下力量,因为中性墨水的粘度大, 表面张力要控制好,以适应球珠高光洁度表面粘墨的需要。 3、严格控制分散研磨生产工艺,提高墨水系统稳定,不断探研 胶体化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使用更加具有假缩性的增稠剂是 很关键的。 4、有机地增加油质性的润滑剂润滑脂,进一步探讨中性墨水的 使用性能,改善墨水的结构机理,赋予中性墨水更加广泛的 书写效能。 5、建立较优的触变体系,同时考察流变助剂对中性笔触变体系 的影响,这样有利于配置性能较优的墨水。
研制机理
1、中性墨水的粘度形成 它要使墨水既有一定稠度和粘度,又要求墨水具有戳变性 和较强的假缩性。 2、中性墨水稳定性的保证 确保墨水有较好的稳定性是中性墨水最为关键的技术,它 既要有颜料有效研磨分散的保证作基础,还要有促进颜料 在一定细度下的高效分散不重聚的稳定保证。 3、中性墨水润滑性能的实施 中性墨水润滑性的体现,关键是要有润滑剂做配合,润滑 剂的加入是减少球珠运动与座体之间的摩擦,使动能损失 降到最小。
两种效应
中性笔内灌装的墨水称之为中性墨水,其粘 稠度介于油墨与水墨之间,其书写原理主要 依赖墨水的两种效应。
国内外发展现状
中性笔起源于日本,日本的SAKURA 株式会社于 1984 年研制成功称为“BALLSIGN'’的产品并推向 市场。从90 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的中性笔行业飞速 发展,中性笔在水性圆珠笔中所占的比例已近70%。 就我国而言,90 年代中期,温州有一企业开始批量 生产中性笔,当时由于工艺不十分成熟等原因而导 致的质量不稳定,因此未能在国内形成市场。
背景技术
墨水中的配方
行业标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2625-2003
日本工业标准JIS S 6061:2010“啫喱墨水圆珠笔和笔芯”
对有害物质也做了说明,用相关的方法进行检测。
生产工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质量指标
1、墨水的通用性要强,即能更广泛地配合笔头,达 到较好的书写性能,以利于更好地成为笔厂的配 套产品。 2、墨水的间歇性能要长,以达到更长的脱帽时间。 3、墨水要达到一定的颗粒细度,以低于球珠与球座 的间隙量,并要有较强的分散能力,以防堵塞笔 头影响书写。 4、墨水稳定性要强,在一定的气温条件下能正常书 写,墨水均匀不分层。 5、有足够的书写长度,即一管墨水在划线机上能划 出更长的线。
我国中性笔近年来的产量及出口量
总体来看我国的中性笔生产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笔头主要依赖 进口;二、中性墨水主要依赖进口;三、我国仅生产单机装配机, 加工精度和效率低。
意义
2007 年我国中性圆珠笔的产量已达70 多亿支,年 需中性墨水2000-2500吨,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性墨 水消耗国。同时由于研发基础薄弱等因素,国产中 性墨水的研发和生产严重滞后,导致我国制笔企业 所使用的中性墨水90%以上依赖进口,国产中性墨 水由于性能上的差距而始终不能占据市场主流,主 要徘徊于低端市场。 可见,实现中性墨水的国产化,不仅具有巨大的经 济效益,同时也事关我国中性笔企业的切身利益与 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中性笔行业的国际地位,增 加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对我国实现从制笔大国向 制笔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中性墨水
• • • • • • • • • • 一、中性墨水简介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三、意义 四、背景技术 五、中性墨水配方 六、行业标准 七、质量指标 八、研制机理 九、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中性笔发展趋势
中性笔简介
书写介质的粘度介于水性和油性之间的圆珠笔称为 中性笔,中性笔起源于日本,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 一种新颖的书写工具。中性笔兼具自来水笔和圆珠 笔的优点,有书写手感舒适,出墨流畅,且形成字 迹耐水、耐晒,保存时间长、永不褪色、色泽艳丽、 和耐老化等特点。中性笔较普通油性圆珠笔性能有 较大提升,是油性圆珠笔的升级换代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