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江纵队的广九铁路之战

东江纵队的广九铁路之战

1944.2.25 东江纵队向广九铁路全线出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沿广九铁路全线出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全长147公里的广九铁路,连接广州市越秀区的广州站及深圳市罗湖区的深圳站,作为近代史上历史悠久的一条铁路干线,它见证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沧桑与变革。

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广九铁路沿线也是重要的游击战场。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多次在这里伏击日军部队。

1938年下旬,侵华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

在此前后,中共广东省委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在日军占领区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指示,派一批共产党员到东莞、宝安、惠阳、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到羊台山抗日根据地的白石龙村召开游击队干部会议,总结了部队对敌斗争的经验,成立了以尹林平为书记的中共广东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东江和珠江地区的抗日斗争,并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编为游击总队,梁鸿-钧任总队长,尹林平任政治委员,部队编成1个主力大队和东莞、惠阳、宝安、港九4个地方大队。

为适应斗争需要,游击总队于1943年底,在惠阳坪山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下辖1个主力大队、5个地方大队和1个护航大队。

纵队成立后,大力加强部队建设,广泛开展杀敌竞赛和扩军竞赛,不断向日伪军发动进攻。

1944年2月25日,东江纵队开始沿广九铁路、宝太公路等交通线全面出击,先后全歼广九铁路常平、平湖等站的伪军、伪警大队。

期间,日军遭东江纵队连续打击,伤亡惨重,被迫于1944年6月7日撤回樟木头站。

东江纵队还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粤北挺进,一度解放清远县城。

抗战结束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到山东省解放区,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

留在广东的人员,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骨干。

今天是1月31日,1944年的今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东江游击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问题指示,要求东江游击区的人民政权必须坚持三三制,注意团结党外人士。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将华南抗日武装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梁鸿钧任总队长,尹林平任政治委员;1943年12月2日,又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

东江纵队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对敌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

1938年底,东江纵队打破南头至深圳间公路,收复宝安县城南头镇。

此役是抗战爆发后,广东地区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县城。

1939年后,东江纵队数次击退日伪军的轮番进攻,巩固了以淡水为中心的根据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江纵队积极配合英军开展香港保卫战,切断日军运输线,潜入香港市区骚扰敌人,消灭沙田第八号地窟警卫队,处决汉奸特务头子陆通译,活捉日军南支派遣队高级特务头子东条正之,打出了声威。

日军严密封锁香港后,东江纵队继而展开对在香港文化人的营救,总计达数千人。

茅盾称这场营救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营救”。

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保护了许多盟国友人。

1944年2月,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成功救出被包围的美军飞行员克尔中尉,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国际声誉。

华南物产丰富,因此,打击日军对华南的掠夺,切断日军运输线,成为东江纵队重要的作战内容。

1944年初,东江纵队出击广九铁路,袭击横沥车站,突袭九龙市区,并炸毁铁路桥,使广九铁路陷入瘫痪。

陆上运输线受到东江纵队的严重威胁后,日军选择海上运输。

东江纵队便组建护航大队与海上游击队,破坏日军海上运输线,海上游击队控制了数百里的海岸线。

自1944年到抗战胜利,海上游击队共俘获日军运输船二十多艘,有力地震慑了华南日军。

八年全国性抗战中,东江纵队开辟了东至惠阳,西至三水,北达广州,南临大海,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使香港、广州两大城市处于根据地的包围之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抗战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8年12月2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1939年1月1日,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两支武装共200余人,游击队主动袭击日军,收复大鹏半岛沙鱼涌、葵涌和宝安县南头镇,部队发展到700余人。

1942年1月,根据中共南方工委决定,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同年春天,抗日游击总队先后从香港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国民党官员和眷属,以及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印度等国际友人共800余人。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江纵队,成为华南敌后战场和坚持华南抗战的人民抗日游击队主力部队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共进行大小战斗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建立了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

【记忆录】东江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一把尖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江纵队[编辑]东江纵队东江纵队在战壕中作战存在時期1938年-1947年國家中华民国種類游击队規模最多时达11000余人直屬中国共产党指挥官著名指揮官曾生、王作尧东江纵队,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

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在广东东江下游的惠阳、东莞、宝安一带,以及香港和广州的周边地区,抗日战争后期还把游击区扩展到粤北山区和韩江流域。

东江纵队最初起源于1938年成立的多支游击队,包括由曾生等人创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王作尧等人创立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等。

这些队伍在1939年4月至5月间接受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下辖的两个大队。

1940年9月这两个大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1943年12月2日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发表宣言正式公开东江纵队是由中共领导的军队。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1946年6月30日,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序列。

目录[隐藏]• 1 历史o1.1 背景o1.2 东江地区各中共游击队的建立o1.3 接受国民革命军番号o1.4 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o1.5 省港大营救o1.6 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o1.7 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o1.8 东江纵队北撤o1.9 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 2 东江纵队及下属支队领导人列表• 3 参考文献o3.1 引用o3.2 其他• 4 外部链接• 5 参见背景[编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至1938年8月,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已被日军占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沦陷。

1938年8月,日军开始进攻武汉,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1938年10月,日军为了策应武汉会战,并切断中国内地与国际间的联系,发起了对华南的进攻。

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的大亚湾登陆,驻守在广东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由于部分师团被调往长江流域作战,兵力缺乏,在被动防守中节节败退。

10月21日,日军攻入广州,负责广东防务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司令部在余汉谋的带领下撤退到清远,广州沦陷。

至1938年底,日军已占据了广东东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大片区域,惠州、博罗、增城、佛山、三水等市县沦陷。

东江地区各中共游击队的建立[编辑]广东东江下游沦陷之后,中共于1938年10月在该地区组建了多支抵抗日军的游击队,分别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广东民众自卫团增城县第3区常备队等。

1938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电令中共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要求在东江日占区开辟游击区。

同日,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根据电令,在香港召集中共香港市委书记吴有恒、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书记曾生等人举行会议。

10月24日,曾生根据会议的决定,从香港带领几十人来到惠阳坪山,成立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并向当地的国民党驻军借来15支步枪,以及当地中共党组原有的几支枪,组成最初的抗日武装[1]。

12月2日,在徵得当地驻防的国民革命军第151师温淑梅旅长同意后,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淡水的周田村成立,曾生任总队长,郑天保任副总队长,周伯明任政治委员,队员有100多人[2],温淑梅向曾生颁发了委任状[3]。

12月7日,日军收缩防线,撤出惠阳淡水镇,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从偽軍手中收复淡水镇。

12月10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召集淡水镇500多名当地群众进行选举,建立惠阳县第二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当地的临时政权。

其后,国民党地方部队罗坤大队接管淡水,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返回坪山。

1939年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吸收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70多人和九龙淘化大同罐头厂工人18人之后,已经有200多人,120多支枪,主要在惠阳、宝安沿海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4]。

1938年10月15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织成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王作尧任队长,袁鉴文任政训员,有学生、小学教师、青年组成的队员100多人[1]。

12月,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在东莞章阁村成立,黄木芬任第一大队大队长,蔡子培任第二大队大队长。

12月下旬,中共东南特委将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各地区的其它武装人员约150人,在东莞苦草洞进行整编,组成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

整编后的游击队主要在广九铁路中段和宝太公路沿线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10月下旬,中共增城县组织争取到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统率委员会第三区指挥部主任单容沛的支持,将广东民众自卫团增城县仙村大队和雅瑶大队合并,成立了广东民众自卫团增城县第3区常备队,单容沛兼任队长,中共党员阮海天负责指挥,中共党员杨步尧任政训员,有成员100多人[5]。

10月17日,常备队在增城仙村圩附近击沉日军橡皮艇1只,击毙日军10多人[5]。

1939年1月,开赴增城和博罗的边界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接受国民革命军番号[编辑]1939年2月,中共在广东成立中共东江特委,尹林平(又名:林平)任书记,负责东江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和抗日武装。

同时,中共基于策略上的需要,接受国民革命军的番号,4月,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被改编为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简称:第二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5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简称:新编大队),曾生任大队长。

阮海天率领的广东民众自卫团增城县第3区常备队亦被编入曾生领导的新编大队[6]。

相关主题